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超常量后徙内直肌治疗麻痹性内斜视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内斜视临床较为常见 ,通常采用Hummelsheim术式 ,Jensen术式 ,或Knapp术式 ,但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自 1 992年 9月至 1 998年 9月采用超常量后徙内直肌结合适量外直肌截除的方法手术治疗 1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人 1 8例 ,男 8例 ,女 1 0例 ;年龄 1 5~ 6 7岁 ,平均 4 2岁 ;病程 1 0个月~ 2 1年。本组所有病人均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1 )麻痹眼外转受限 ,( 2 )第二偏斜角大于第一偏斜角 ,( 3)偏斜角度大于 5 0 △ 。麻痹眼最好矫正视力在 0 8以上的有 6只眼 ,0 3~ …  相似文献   

3.
冯长顺 《眼科新进展》2003,23(6):405-405
自 1993年以来 ,我院采用地塞米松眼外肌封闭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 12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 12 8例 ,均为 1条眼肌麻痹。其中男 88例 ,女 4 0例 ,年龄 10~ 72岁。外直肌麻痹 78例 ,内直肌麻痹 30例 ,上直肌麻痹 11例 ,上斜肌麻痹 9例。其中外伤性 36例 ,高血压性 2 8例 ,高热后 2 1例 ,精神因素 6例 ,过度劳累后 10例 ,酒精中毒 2例 ,病因不明 2 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 3~ 72d。1.2 方法  2 0g .L 1地卡因滴患眼 3次 ,麻痹结膜表面 ,用2mL注射器抽 0 .3mL( 0 .5mg)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直直肌移位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外直肌全麻痹的内斜视患者,采取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1周,12例患者第一眼位均为正位,功能视野复视消失,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 a,9例患者眼位正位,2例患者欠矫10Δ~20Δ,1例患者欠矫>20Δ.12例患者麻痹眼外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麻痹眼外转功能.  相似文献   

5.
外直肌超常量后徒治疗大度数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的效果。方法 对 3 6例 ( 72只眼 )大于 2 5°的共转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8~ 14mm ,加或不加内直肌缩短 ,随访 6个月~ 2年。结果 术后眼位 ,2 9例正位 ,5例欠矫 ,2例过矫。 3 2只眼外转不足 2~ 4mm。结论 该手术操作简便快捷 ,损伤小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治疗常规手术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的效果。 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因常规退缩手术治疗无效到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再次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患者5例(8只眼),男性2例(4只眼),女性3例(4只眼);年龄52.0~73.0岁,平均(61.2±2.4)岁。手术前后,全部患者均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球运动、斜视角、眼轴长度及眼眶冠状位和水平位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采用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进行治疗。 结果全部患者5例(8只眼)患眼处于内下斜位,外转和上转功能受限;CT显示所有患眼存在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外直肌向下方移位、眼球后部向颞上方疝出肌圆锥。2例双眼(4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1例双眼(2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联合内直肌后徙悬吊术,2例单眼(2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时,4例(6只眼)患者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例(2只眼)患者术后远期第一眼位为-15°,CT显示脱位的眼球被还纳回肌圆锥内,眼球的外转和上转功能逐渐恢复。所有患者未出现复视。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可有效矫正经常规退缩手术治疗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还纳脱出的眼球至肌圆锥内,并改善眼球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A型肉毒毒素在麻痹性内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W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7-461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toxinA ,BTXA)治疗外展神经麻痹致麻痹性内斜视(paralyticesotropia ,PE)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 89例PE患者分为两组 ,注射组 6 2例PE患者行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 ,其中 16例患者在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后 3~ 2 8个月因眼位欠矫行二期手术治疗 ;手术组 2 7例PE患者行BTXA眼外肌注射联合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内直肌后退及外直肌截除术、眼外肌边缘切开及截除术、Jenson术和上下直肌转位术等。术后随访时间 3~ 33个月 ,平均 7 5个月。结果 注射组中 ,35例患者经 1~ 4次BTXA眼外肌注射治疗后眼位恢复至正位并获得双眼单视功能 ;11例患者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 ,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 (△)为 4 2 7△ ± 32 2 △ 。手术组中 ,术后14例患者眼位恢复至正位 ,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为 90 0 △ ± 4 0 1△ 。 14例术后患者恢复融合功能 ,双眼注视野范围为 2 0°~ 70°。结论 BTXA眼外肌注射方法可有效防止内直肌挛缩并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 ,使部分患者眼位恢复至正位 ,是治疗PE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其作为手术治疗PE的辅助措施 ,可为手术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系发育异常所致[1] 。临床报道较少 ,现将我院 1 999年 7月收治 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刘×× ,男 ,2 0岁 ,自幼左眼上斜视 ,无家族史。视力 :OD 1 0 ,OSCF/ 30cm ;眼位 :角膜映光L/R 4 0° (图 1 ) ,原在位时左眼角膜下缘距下睑缘5mm ;眼球运动 ,左眼下转不过中线 ,上直肌亢进 ;角膜直径 :右眼 1 1 5mm ,左眼 9mm。第一次手术为左眼上直肌后退 9mm ;探查下直肌缺如 ,术后眼位L/R 1 5°,原在位时角膜下缘距下睑缘 2mm (图 2 )。1年后行第二次手术 ,将左眼下斜肌截除 5mm ,并转位至相当于下…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直肌联扎术在麻痹性斜视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回顾评价。方法对14例(14只眼)应用直肌联扎术的麻痹性斜视病例的矫正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4例麻痹性斜视患者术后12例正位,2例欠矫;麻痹水平直肌术后运动恢复平均10,°麻痹垂直肌术后运动平均恢复5;°9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术前有复视者术后正前方及正下方有限视野范围内复视消除,5例先天性麻痹性斜视者手术前后均无复视。结论直肌联扎术应用于麻痹性斜视除可获得满意眼位外,还可获得部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5眼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患者行部分直肌转位术,手术前后眼位、复视、代偿头位及眼球运动情况。随访6 mo。结果:根据22例25眼患者的术前、术中检查结果,采用不同的术式组合:单纯部分直肌转位术2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及部分直肌转位术20眼,麻痹肌的拮抗肌后退、部分直肌转位并对侧眼配偶肌后退术3眼。术后20例第一眼位完全正位,代偿头位及复视均消除,2例双眼外直肌麻痹患者轻度欠矫,分别配戴8△、10△三棱镜后复视及代偿头位均消失。斜视度术前100.23△±42.61△,术后0.82△±2.67△( t=10.797,P<0.001)。眼球运动评分术前-4.52±0.51分,术后-2.68±0.63分(t=-19.468,P<0.001)。结论: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单条直肌完全麻痹性斜视能有效矫正第一眼位的斜视、复视,消除代偿头位,改善眼球运动,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眼外肌手术后肥大性结膜瘢痕是斜视手术的并发症之一[1 ] 。我们自 1 991年以来对 41例斜视术后出现明显结膜瘢痕的病人应用了 5 氟脲嘧啶 ( 5 FU)联合康宁克通 A局部注射治疗 ,均获良好效果。现报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 治疗对象 :本组病例男 1 8例 ,女 2 3例 ;年龄 7~ 3 4岁 ;右眼 1 9例 ,左眼 2 2例 ;2 5例发生于外直肌缩短术后 ,1 6例发生于内直肌缩短术后 ;结膜切口 :外直肌手术切口于角膜缘颞侧 7mm ,内直肌为鼻侧角膜缘梯形切口 ;手术缝线 :肌肉缝线用 5 0涤纶线 ,结膜缝线用 9 0尼龙线。临床表现为斜视矫正术后缩短肌肌止点…  相似文献   

15.
球头硅胶管逆行鼻泪道插管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田音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1):701-701
我院 2 0 0 1年 2月引入刘东光等[1] 研制的球头硅胶管行鼻泪道逆行插管术 ,治疗 6 9例慢性泪囊炎和单纯鼻泪管阻塞患者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 对象 :收集 2 0 0 1年 2月至 2 0 0 2年 4月在我院眼科诊治的 6 9例溢泪或溢泪伴脓液患者 6 9例 (70只眼 ) ,男 9例 (9只眼 ) ,女 6 0例 (6 1只眼 ) ;年龄 2 1~ 6 6岁 ,平均 5 3岁。病史3个月至 2 5年。其中慢性泪囊炎 5 8只眼 ,单纯鼻泪管阻塞12只眼。2 手术器械 :鼻泪道送线针为 7号腰穿针 ,内穿 3 0丝线。扩鼻泪管绳 (图 1)由 6~ 8根 4号丝线绕制而成 ,反折处引线 1根。球头硅…  相似文献   

16.
Gao W  Zhao K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714-719
目的 初步评价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在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行手术治疗 ,手术前、后分别行Hess屏和其他相关检查。应用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模拟改变受累眼外肌的收缩力、弹性、神经支配等参数 ,并根据相关眼外肌的继发改变 ,构建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模型 ,分析 15例先天性上斜肌不全麻痹患者的病因、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效果 ,并将模拟效果与手术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际Hess屏检测 2 1个注视方向的眼位结果与OrbitTM 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结果的平均差值 ,斜视矫正术前水平方向为 1 6 6°± 0 4 4° ,垂直方向为 1 97°± 0 5 1° ;斜视矫正术后水平方向为 1 2 1°± 0 34° ,垂直方向为 1 5 9°± 0 4 1°。OrbitTM1 8生物力学模型的眼位和眼球运动模拟直观效果与临床体征相符。结论 OrbitTM1 8生物力学计算机模拟系统可较为准确反映正常和异常眼球运动的力学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展示眼球和眼外肌的三维图像和相关数据 ,为设计斜视矫正手术方案和预测手术效果提供直观的临床信息 ,有望成为斜视诊断和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我科从 2 0 0 1年 11月至今共收治园锥角膜患者 8例 (9只眼 ) ,其中男性 5例 (5只眼 ) ,女性 3例 (4只眼 )。患者平均年龄 3 0 .5岁 (16~ 3 8岁 )。术前诊断 :急性园锥角膜 3只眼 ,园锥角膜 6只眼。2 .临床表现 :8例 (9只眼 )均有进行性视力下降 ,高度近视及散光 ,且矫正视力不佳。眼部检查 :角膜中央曲率均大于5 5 .0 0 D。角膜地形图检查 :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 (SAI)均大于 1.5。裂隙灯检查 :角膜中央均变薄。 2例 (3只眼 )伴水肿、混浊 ,表面无溃疡及分泌物 ,轻度睫状充血及异物感。 6例 (6只眼 )角膜透明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的效果.方法对36例(72只眼)大于25°的共转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mm,加或不加内直肌缩短,随访6个月~2年.结果术后眼位,29例正位,5例欠矫,2例过矫.32只眼外转不足2~4mm.结论该手术操作简便快捷,损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元月至 1999年 12月 ,对 6 8例 (6 8眼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术前进行了直肌缝线牵引制动。患者年龄为 10岁至 74岁 (平均 39.5岁 ) ,男性 43例 ,女性 2 5例 ,右眼 46例 ,左眼 2 2例。病眼术前视网膜下积液均较多 ,其中 47例为球形脱离 ,脱离位置偏上方者 49眼 ,脱离范围≥ 1/ 2者 5 8眼。视网膜裂孔者 34眼 ,单孔者 34眼 ;裂孔≥ IPD者 31眼 ,其中巨孔 4眼。锯齿缘离断 1眼 ;裂孔位置偏上方者 39眼。患眼视力 <0 .0 5者 48眼 ,0 .0 5~ 0 .1者 12眼 ,0 .2者 3眼 ,0 .3者 2眼 ,0 .6者眼 0 .7眼。患眼有中度玻璃体混浊 ,机化条索…  相似文献   

20.
继发性青光眼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性青光眼是一种严重致盲的眼病 ,致病原因甚多。现将上海五官科医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月入院第一诊断为继发性青光眼的病例分析总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临床资料 :180例 (183只眼 ) ,其中男 131例 (133只眼 ) ,女 49例 (5 0只眼 ) ,最小年龄 9岁 ,最大年龄 83岁。视力 :无光感者 18只眼 ,光感~ 0 .1者 114只眼 ,0 .15~ 0 .5者43只眼 ,0 .5者 8只眼。入院时平均眼压 45 .1m m Hg。2 .治疗情况 :183只眼中 93只眼行小梁切除术 ,2 1只眼行阀门管植入术 ,18只眼行睫状体冷冻术 ,晶状体摘除术 10只眼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 8只眼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