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刺激术(DCS)是一种控制慢性剧烈疼痛的技术,常使用在其它止痛疗法失败之后。病人可用一种电池装置以阻断疼痛冲动传到脊髓。这种装置的一部分是埋植在体内的,因此需要施行外科手术,但不象神经根截断术那样给神经组织造成损伤。脊柱刺激术控制疼痛的范围较广,可达到两侧下肢或胸部、背部的广阔区域。有些报导疼痛得到良好的缓解达四年之久。不应把脊柱刺激术作为严重痛症的首选疗法。脊柱刺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综合征和周围神经损伤疼痛综合征常能奏效,但对癌症疼痛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俗称镇痛起搏器。是指将刺激电极置入椎管的硬膜外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及后柱传导束,从而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以达到治疗疼痛的一种神经调控方法。SCS早已被美国FDA批准成为治疗躯干和四肢慢性疼痛的一种方法。SCS发展了近40年,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其可行性及高选择性有目共睹。然而,脊髓电刺激疗法仍然面临着其特有的一系列挑战,本文将就椎管内治疗策略、电刺激参数的选择、患者的选择、治疗的成本效益以及提高疗效的策略等问题进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3.
<正> 作者指出,有文献认为存在两种疼痛,第一种疼痛迅速传导到意识、很局限,但不持久;第二种疼痛传导较缓慢、不局限、持续时间较长、在致痛刺激停止后还可持续较久。第一种疼痛是由Aδ纤维传导的,第二种疼痛是由C 纤维传导的。当然,对粗的、低阈值Aβ传入纤维的刺激,如TENS,激活了阻滞伤害性感受器传入到上行轴突的突触前抑制,而针刺或电针刺激激活了Aδ传入纤维(此纤维来自肌肉的牵张感受器)。Melzack 和Wall 1982年提出:激活脑干作用的强刺激对脊髓闸门控制系统和较高突触传递产生抑制,他们称之为“超刺激镇痛”,并  相似文献   

4.
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属于慢性顽固性疼痛,其典型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如电击样、刀割样、绞榨样、灼热样等阵发性加重.由于脊神经损伤,因此会伴有对应节段的运动感觉障碍,而且疼痛最严重的部位即感觉障碍最明显的部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行神经吻合术,但该手术对神经根撕脱的患者无效[1];1967年Norrmn Shealy等[2]提出应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治疗慢性疼痛且已成为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全球已有5万多患者接受脊髓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3].我科于2012年6月采用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1例,效果较好,本文将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激活促进疼痛敏化产生。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如何选择性地增强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小胶质细胞降解脊髓背角I层细胞外基质结构以及神经元周围网络(PNNs)。位于脊髓背角I层的PNNs选择性地包裹脊髓-臂旁核投射神经元,整合脊髓伤害性感受信息,并向脊髓上脑区传递并诱发疼痛感觉。小胶质细胞对PNNs的降解增强了投射神经元的活动并诱导疼痛相关行为。因此,神经损伤诱导的PNNs降解是小胶质细胞选择性地增加脊髓伤害性感受通路信号输出并引起疼痛敏化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低频电疗对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膜电位)的影响。方法:用Sprague-Dawley雄性白鼠,制作出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模型作为实验组。用行动学和电生理学方法测定后腿的躲避反应和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躲避反应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组经低频电刺激10min后,其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低于低频电刺激前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P<0.01)。④在实验组低频电刺激的同时静脉注射纳络酮10min后,其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高于未注射纳络酮组(P<0.01)。结论:低频电缓解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促进分泌内啡呔等中枢鸦片样物质,作用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降低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包括疼痛信号传导通路的持续改变。研究表明,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抑制性信号的降低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但是,脊髓背角抑制性环路的变化至今尚未阐明。脊髓背角Ⅲ层存在抑制性的甘氨酸能神经元。这类抑制性神经元可以投射到脊髓背角Ⅱ层的兴奋性放射状神经元(radial neurons),从而产生抑制性的调控作用。本课题研究Ⅲ层抑制性神经元投射至Ⅱ层放射状神经元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8.
脊髓电刺激(SCS)通过电脉冲信号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干扰疼痛传导通路,激活阿片通道,刺激蓝斑系统及调节γ-氨基丁酸能系统,从而发挥抑制或减轻疼痛的作用。目前被应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椎术后疼痛综合征、幻肢痛、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头面部神经痛、阴部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脊髓止痛手术是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常用神经外科手术方法,如: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前联合切开术、背柱切开术、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等,在临床上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和应用,特别是DREZ切开术,能够有效去除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幻肢痛、截肢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等多种难治性疼痛[1~3],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安全性和有效性,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4,5]  相似文献   

10.
神经性疼痛症是指由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原发性病变或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可由外伤或/和疾病致末梢神经、脊髓后根、脊髓及其以上中枢神经某些部位损伤而引发.根据神经损伤的病因、性质和程度不同,在临床上分为中枢神经疼痛和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周闱神经疼痛两大类.  相似文献   

11.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的99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36例,脊髓和/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30例,幻肢痛27例,残肢痛4例,痉挛状态伴疼痛1例,开胸术后胸壁疼痛1例.年龄28~72岁,病程6月~ 50年.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术后疼痛缓解大于75%为疗效优秀,疼痛缓解50~75%为良好,疼痛缓解小于50%为差.结果:随访1~5年,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中,69.4%疗效优秀,13.9%疗效良好,16.7%疗效差;脊髓和/或马尾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中,70%疗效优秀,16.7%疗效良好,13.3%疗效差;幻肢痛患者中,47.8%疗效优秀,26.1%疗效良好,26.1%疗效差;残肢痛患者中,25%疗效优秀,50%疗效良好,25%疗效差.术后并发症包括一过性下肢无力、轻度深感觉障碍和伤口愈合不良.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在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神经源性疼痛10例,年龄28~72岁,病程8月~28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截瘫,疼痛位于下肢感觉减退和缺失区,为烧灼样、压榨样、痉挛性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10分。10例均行脊髓背根入髓区显微外科切开术,切开范围由患者疼痛范围决定。结果:随访4月~2年,4例疼痛消失,停用镇痛剂,生活质量改善;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 2~4分,其中,3例停用镇痛剂,2例镇痛剂使用量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改善;1例疼痛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对脊髓和马尾神经损伤后慢性疼痛疗效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成熟的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有学者将直流电刺激技术应用到脊髓上,发现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可影响脊髓传导束及脊髓环路的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慢性疼痛及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本文介绍经皮脊髓直流电刺激的生物学效应、安全性及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是指脊髓经椎间孔传出的分布至躯干及四肢的由运动、交感、感觉三种纤维组成的混合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是指上述神经因某些因素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神经轴索中断或神经断裂,导致躯干和四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并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法,分别从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背景、直肠神经解剖基础、脊髓损伤后痉挛产生的机理、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4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出目前研究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 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直肠内接收和传递RPES信号的神经与受体没有明确,还未找到直肠与躯体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通路,高位神经中枢是否参加调节还未有定论.结论 直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干、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后连合体(DCN)和肢体肌肉可能存在某些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其中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DCN是这些神经传导通路中重要的整合区.这些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以及RPES是否通过这些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作用,将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脊柱外伤常见于重物砸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且多影响劳动人口[1~4]。脊柱外伤后,约30%~80%病人出现慢性疼痛[5,6]。除椎旁肌、韧带、骨骼等结构损伤后出现慢性伤害感受性疼痛外,脊髓及神经损伤可造成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约占脊柱外伤后慢性疼痛的50%,且其中1/3病人为重度疼痛[1,7]。国内文献一般把这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归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疼痛[8]。脊柱外伤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用治疗手段包括康复理疗、口服药物、神经阻滞或射频毁损、鞘内持续药物泵入、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等[9,10]。首先,由于不同脊柱节段损伤,对脊髓和神经的影响并不相同,其造成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也可能不同,不同的致痛机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其次,有研究认为这类病人疼痛区域感觉多有减退或缺失,并不是SCS的较好适应证[11]。基于上述两个问题,考虑到绝大多数病人脊髓圆锥终止于L1下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采用SCS治疗的脊柱外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病人,将脊柱损伤节段以L1为界分为两部分,区分单纯马尾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合并神经根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根据疼痛区域感觉减退程度,分成感觉减退和感觉缺失两部分;分析不同脊柱损伤节段和不同感觉减退程度与SCS疗效相关性,并随访SCS治疗此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并发症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脉冲射频作为一种新颖的疼痛介入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神经病理性疼痛按照神经损伤的部位可以分为中枢和外周两大类。目前,国内外实验研究报道脉冲射频治疗多种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涉及脉冲射频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痛觉纤维的传导及离子通道的表达等。然而,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确切的机制尚待深入的实验研究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8.
<正>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脊髓背角的形态及生理变化。本研究目的:外周神经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如何传入脊髓背角?实验方法:(1)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结扎并切断右侧隐神经。(2)分组:假手术组和隐神经切断组。(3)免疫荧光观察脊髓背角c-Fos表达:大鼠右后足浸入55℃热水10 s(伤害性热刺激),观察脊髓背角c-Fos表达情况。假手术动物,足底伤害性信息可以通过坐骨神经和隐神经传入,激活脊髓背角c-Fos表达。当隐神经切断后,足底伤害性信息仅通过坐骨神经传入,激活脊髓背角c-Fos表达。(4)免  相似文献   

19.
一、疼痛的解剖学和神经药理学机制 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如图1。机体全身皮肤和一些深部组织中广泛存在着痛觉感受器,它们是一些纤细的传入神经纤维的感受伤害的游离神经末梢。机体损伤时,刺激这些神经末梢产生信号经感觉神经传到脊髓后角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引起后角或相应神经元兴奋。冲动沿脊髓腹外侧索上传,抵达丘脑的外侧和内侧核群。内侧核群的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被认为是感受疼痛的较高级中枢。由此可通过多突触的联系将疼痛信号传到大脑皮层。某些部位接受的信号,特别是网状结构和延髓,可下行经由多突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行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的护理效果。[方法]2015年1月—2018年12月疼痛科对61例病人行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植入术及取出术,给予规范化的护理。[结果]疼痛科应用脊髓或外周神经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明显。[结论]规范化护理可提高脊髓电刺激止痛效果,减轻病人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