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永海  王斌 《中国针灸》2003,23(10):619-620
目的:通过对腧穴主治表述的调整使针灸基础教材统一规范。方法:在教材中加入功效和对主治病种进行分类使穴位的主治表述具有逻辑性;简明的穴理研究成果介绍有助于学习者对穴位主治的理解。结论:无论从学习者对腧穴主治的掌握还是从针灸发展以及针灸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看,对穴位主治的传统表述方式在正规针灸教材中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理解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云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6,26(11):821-824
目的:探讨《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理解方法。方法:以黄龙祥研究员辑复的《〈黄帝明堂经〉辑校》为蓝本,对《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的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实例,重点分析如何正确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文献原意和内涵。结论:理解《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内容必须进行层层递进式剖析,并鉴别其中针灸方与腧穴主治内容、不同的腧穴主治成分、症候群组、病名与症状4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腧穴相对特异性的时间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永方 《中国针灸》1996,16(6):27-29
腧穴具有多方面的相对特异性已为针灸界公认。但以往的研究只把腧穴当作一个静态的三维空间构型来看待,这是不全面的。本文综合有关研究成果,从腧穴的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主治作用三方面论述了腧穴相对特异性所具有的时间动态特征,提出对腧穴的认识必须实现由静态三维空间到动态四维时空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穴性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斌 《中国针灸》1999,19(1):29-31
通过分析经典及现代穴性观,认为由于腧穴是一种机体内在的并通过针灸等治疗手段而起作用的治疗因素,所以研究腧穴的性质不能沿用研究药性的模式;由于腧穴的主治是由病性、病情、腧穴、针灸方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所以也不能以主治为其基础。研究腧穴的性质必须以《内经》从经论穴、从穴调经的观点出发,以腧穴的两个特性为依据,只有具体的而无抽象的穴性。  相似文献   

5.
应该加强腧穴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腧穴功能是指某个腧穴针对肌体病机所产生的调整作用。如补虚作用、泻实作用、调理肠胃作用等。腧穴的功能历代是用它的主治症来表述的。60年代时,国内学者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提出了“穴性”的概念,这实际就是腧穴的功能。这是腧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实践证明研究腧穴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腧穴的功能有助于深入理解、灵活运用和扩充腧穴的主治症:腧穴的功能比腧穴的主治症更概括、更有指导作用。它既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的各个主治症,又可以根据腧穴的功能突破文献记载的主治症,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现举两例以说明。合谷:《…  相似文献   

6.
腧穴研究是针灸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2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针灸类期刊目录中记载的腧穴内容文献主要涉及5个方面:穴位应用方法探讨、穴位主治研究、选穴配伍思路研究、解剖结构分析、穴位特异性研究。多数文献侧重于穴位解剖结构研究,腧穴与非穴或某穴与它穴表现的各种特性的研究。腧穴解剖结构研究初步表明,穴位是神经血管束或含血管神经的筋膜结缔组织穿经骨、肌或筋膜围成的孔道和脑脊神经终末及其伴行血管终末在身体中轴的浅出交汇部位。腧穴特性研究运用多学科领域技术,揭示了腧穴特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7,27(11):823-827
本文系统考察了腧穴主治表述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标准化表述规范,能体现针灸治疗自身规律的腧穴主治表述体例,即以治疗范围概括、以典型病症举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规律,整理胃脘痛"同功穴"规律谱,为腧穴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网络检索与人工检索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分析胃脘痛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对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腧穴归经分析,腧穴归属部位分析,规律谱分析,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205部古医籍以及312篇现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7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胃脘痛的腧穴共有54个,其中出现频次为27(100%)的腧穴有7个;在归经方面,以足阳明胃经腧穴最多,占总腧穴的24.07%;从腧穴所在部位看,以胸腹部最多,占总腧穴的35.19%。结论我们将使用频次在24次以上的腧穴纳入一级谱,共有16个,一级谱中的16个"同功穴"与《国家标准·腧穴主治》高度一致,与古今文献记载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抽动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临床疗效观察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腧穴选用规律。结果:共纳入56篇文献,涉及56个针灸处方,75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443次。其中百会使用频次最高,常选用的经脉为督脉、胆经、肝经和胃经,使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下肢,特定穴使用主要以五输穴和原穴为主,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百会-太冲-风池,对频次≥6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腧穴分为4大类,3类腧穴分别治疗气郁化火、脾虚痰聚与阴虚火旺三类兼证,1类腧穴发挥“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特点。结论:本研究归纳出针灸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选穴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呕血的腧穴,分析呕血的"同功穴"及其规律谱,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呕血的腧穴,并与《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1]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统计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主治呕血的"同功穴"有40个,所属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为主,所在部位以上肢部、胸腹部为主。将出现频率在19~23次的腧穴作为1级谱,共4个腧穴;把出现频率在4~15次的腧穴作为2级谱,共10个腧穴;把出现频率在1~3次的腧穴作为3级谱,共26个腧穴。结论《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治疗呕血的7个腧穴,与呕血的"同功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2.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面向基层及农村推广穴位注射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法。方法:在多年临床及科研的基础上,总结出该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技术操作方法、关键技术及不良反应等技术规范。预期结果:便于同行临床中运用该疗法,达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能在更大范围的运用中检验,使该临床规范更加完善、规范、科学。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献中督脉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督脉及其腧穴的主治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检索、统计、归纳。结果:得到文献2394条,涉及症名263个,总计6454症次。结论:督脉穴的常用功效共162项,分为两类:其一为治疗督脉循行部位的疾患,包括疏腰理臀、疏背理脊、清头健脑、通鼻、健口强齿、明目、健脾和胃、宣肺、安神、镇痉苏厥、止血、消肿;其二为辨证施治,包括祛风、清热、补虚、散寒。  相似文献   

15.
赖新生  黄泳 《中国针灸》2007,27(10):777-780
将脑功能成像技术(PET、SPECT、fMRI)运用于经穴特异性研究,提出"经穴-脑相关假说",基于人的活体状态、脑的功能活动、客观的图像和数据分析,以期①建立"经穴脑功能界定模型",以解决经穴的定义问题,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点",即可定义为"经穴",从而区分经穴和非穴;②建立"经穴得气脑功能界定模型",以明确经穴得气的脑功能反应的实质,即凡是符合该模型的基本要素的"得气",即可定义为"得气",从而区分得气和非得气;③研究经穴循经取穴的穴位配伍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AM) mainly depends on acupoint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upoints and AM remains unclear. Improving clinical efficacy and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s of AM is critical. We found that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acupoints, the skill of operation, and reasonable amount of stimu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AM. In addition, 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eural-Endocrine-Immune network and metabolites are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clarifying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 of acupoints.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use acupoint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need of an urgent solution. In summa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base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acupoint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s and AM efficacy and ultimately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through effective and rational use of acupoints.  相似文献   

18.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多样化,以至于对于经穴与非经穴是否存在差异和经穴是否存在特异性产生争议。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国内外在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方面的研究方法和方向,为经穴与非经穴特异性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足太阴脾经在腹部(除冲门外)的4个穴位——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都距腹中线4寸,这4寸怎么确定,几乎所有的针灸教材甚至国家标准都没有文字说明,但在图示中一般都是以乳头直下为准,因为乳头距胸部中线为4寸。笔者认为这样定位有欠妥当,因为腧穴的定位首先应以最近的体表解剖标志为依据。腹部和胸部毕竟是两个解剖部位,用胸部的体表标志来定取腹部的穴位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因为很多人的体型并不是那么匀称、标准,而且成年人的腹部胖瘦差别也很大。腹部穴位最好用腹部的解剖标志来定取,如腹直肌外缘、腹侧外缘等。  相似文献   

20.
从临床经验统计看胃经“腧穴-脏腑”相关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胃经腧穴的主治规律。方法:对权威文献所记载的胃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胃经腧穴的主治作用规律与神经节段性支配规律相吻合。结论:传统理论总结与临床经验或临床实践之间有较大距离;针灸学理论需要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