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84例年龄在4~12岁共同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4~12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74例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88.10%;25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者的50.00%,30例恢复立体视功能,占术前无立体视功能者的53.57%。结论手术在纠正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眼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恢复部分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矫正与立体视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了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矫正术后的立体视恢复情况;分析各种因素对其立体视恢复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且术后立体视的恢复率与术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的立体视的恢复率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部分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从立体视恢复上考虑,当患儿全矫配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度。术中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后影响立体视觉恢复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70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立体视锐度分成三组,比较术前术后立体视均值,分析术后立体视觉恢复影响因素。结果 3组术后立体视均值比术前有所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斜视年龄、病程、能否控制正体、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斜视年龄、病程、术后立体视觉训练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患者立体视觉得到改善,同时根据恢复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更为有效的提高立体视觉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 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童间歇性外斜视6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手术治疗前后近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近立体视分布有明显变化,周围立体视组有2例恢复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组有12例恢复为黄斑中心凹立体视,与手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手术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近立体视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常和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立体视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Hu C  Huang X  Liu G  Li H  Yang X  Ha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52-456
目的 研究正常和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不同距离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对4-12岁正常组儿童844例和患儿组因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行手术治疗的患儿35例,采用TNO立体视检查法和新立体视检查法(new stereo tests,NST)检测近距离立体视,采用自制的中,远距离立体视检查法检查1-5m立体视;比较不同年龄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不同距离平均立体视锐度的差异。结果 (1)正常组:4-8岁儿童约98%TNO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60“,立体视锐度与年龄的增长呈直线相关性;10-11岁时立体视锐度最小;4-8岁儿童与9-12岁儿童比较,立体视锐度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约97%儿童NST检查近距离立体视锐度≥40“,各年龄段平均立体视锐度为40“-42“。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4岁时最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小,9-10岁时最小;(2)患儿组;TNO和NST检查,手术前,后近距离立体视锐度接近,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前中,远距离立体视锐度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中距离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并接近政党,远距离立体视锐度有轻微改善。结论 (1)正常组4岁儿童不同距离立体视开始发育,随年龄的增长继续发育,8岁后明显提高,9-11岁完善。(2)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前近距离立体视良好,中,远距离立体视不良,术后中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应以中距离立体视的恢复程度作为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方法:对78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行矫正术,对比手术前后的立体视功能;分析各种因素对其建立立体视功能的影响。结果:78例中,55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功能治愈率为70.5%,早期手术组及具有融合功能组获得立体视显著高于较晚手术组及无融合功能组(P<0.01);发病越早,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与调节因素有关,其由于解剖因素所引起的斜视需手术矫治。当患儿戴全矫镜半年后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矫正其残存的内斜视。应根据戴全矫眼镜后的眼位决定手术量。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仍需戴镜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情况,探讨年龄因素和斜视程度对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术后双眼视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01/2006-06在我科住院的接受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共38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觉。结果:手术后同时视、融合功能以及远立体视觉较术前均有所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立体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比较不同手术年龄手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情况,发现手术年龄与术后立体视无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数术后立体视改善情况不同,大度数组术后立体视恢复较小度数组差,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能改善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术后I,Ⅱ,ⅡI级双眼视功能以及近立体视功能均较手术前好。斜视度数对双眼视恢复有影响,斜视度增加,双眼视恢复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手术量。方法对35例部分词节性内斜视的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以后,手术矫治与调节因素无关的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35例中.眼位矫正满意32例占91.43%,良好3例占8.57%;功能治愈有立体视19例占54.29%。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其由解剖因素所致的斜视需手术矫正。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手术量按裸眼与戴镜平均斜视度设计,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0.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2-1014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用同视机测远双眼视觉,用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测近立体视觉。采用χ²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外斜视类型对术后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术后远双眼视觉重建率:I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Ⅱ级:AVM组77%,BVM组33%(χ²=10.240,P<0.01);III级:AVM组47%,BVM组17%(χ²=5.400,P<0.05)。近立体视重建率:AVM组73%,BVM组29%(χ²=10.461,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是影响术后远(OR=6.046,P<0.05;OR=0.140,P<0.01;)、近立体视(OR=10.825,P<0.05;OR=0.189,P<0.05)重建的重要因素,而术前斜视度数及外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重建无显著影响。结论成人外斜视术后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甚至是立体视功能。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可影响术后立体视的获得,其中发病年龄起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成人外斜视手术宜早不宜晚。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斜视与立体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周期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周期性内斜视者用1%阿托品液散瞳验光检验屈光度。斜视日与正位日用三棱镜测量斜视度,用同视机检验双眼立体视觉。手术量按斜视日最大斜视角有设计。结果 轻度、中度远视23例。斜视日均有复视。正位日均有双眼立体视觉,斜视矫正术后23例在斜视日与非斜视日眼位均矫正有正常的立体视觉。结果 为获得正常的双眼立体视功能,应在周期性期间及早手术。手术量控斜视  相似文献   

14.
It is commonly accepted that albino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 rarely achieve binocularity and depth perception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The presence of retino-geniculo-cortical misrouting, a hallmark of the visual system in albinism, does not necessarily cause total loss of binocular vision, however, not even in albino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 Recently some degrees of stereopsis were reported in albinism patients with minimal clinical nystagmus, if any, in the absence of strabismus. It is possible that patients with albinism and strabismus have binocular visual potential which appears after strabismus correction and provides appropriate postoperative alignment in the long term. Here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oculocutaneous albinism, an 18-year-old girl and a 16-year-old boy, both with exotropia ≥40 prism diopter, who gained acceptable alignment and fusion after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ir strabismus as demonstrated on Bagolini testing. In cases of albinism accompanied by visual pathway abnormalities and strabismus, binocular visual potential is not impossible, and some levels can be expected. Thus, these patients, like other cases of strabismus, may benefit from treatment of strabismus at an earlier age to achieve appropriate alignment, cosmetic satisfaction, and a possibly increased chance of fus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72例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前眼位、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手术量、术后眼位及双眼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72例中,61例术后正位(≤±8△),正位率84.72%,52例术后获得立体视,占72.2%。发病越早,术前病程越长,术后建立立体视的预后越差。结论当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4-8岁A.V综合征患者83例,矫正视力在0.6-1.0之间,双眼视力平衡。其中V征48例(外斜V征35例,内斜V征13例),平均年龄(5.3±0.8)岁;A征35例(外斜A征26例,内斜A征9例),平均年龄(5.5±1.1)岁。术后随访时间12-18周。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本分别判断是否存在远、近立体视觉。数据采用×:检验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眼正位。V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5例(10%)和13例(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P=0.036);存在近立体视者分别为8例(17%)和17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36)。A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4例(11%)和8例(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近立体视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5例(14%)和11例(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征组与V征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立体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型斜视破坏立体视明显,手术矫正眼位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矫正在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重建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了3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屈光检查和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远、近斜视度;同时视、融合功能采用同视机检测,立体视功能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须戴眼镜矫正后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各项检查数据,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中,有同时视功能者8例,占21.6%,有融合功能者7例,占18.9%,平均融合范围1.90°±4.15°,有立体视功能者0例;术后1个月同时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恢复(P〉0.05);术后3、6个月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1)共同性斜视患者视觉三级功能都受到了严重损害。(2)术后视觉三级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手术矫正眼位是双眼视觉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因素。(3)我国斜视患者手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应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全国斜弱视的普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5,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