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要获得一张满意的腰骶关节侧位片甚难,因为每个病人腰骶关节平面都有其独特的角度,所以摄片时必须予以矫正。常用的投照技术是投照者必须确定病人的脊椎是否平行于台面。其方法是触摸病人每个腰椎的棘突并在其间画一假想线,如果该线平行于台面,则脊椎是平直的。反之,投照者必须用可透过射线的物体垫平脊椎;或者倾斜中心线以矫正腰骶关节间隙的角度。多数病人需要矫正。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肩部和髋部的宽度是不等的,致使脊椎向下弯曲有些病人不需调整中心线,有些则需向尾侧倾斜3~25°,还有的需向头侧倾斜25°左右。摄好每一张腰骶关节侧位片的关键在于确定腰骶关节的角度。如有需要,曝光前调整球管的方向和角度则是必须的。作者提出下面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致骶髂关节炎的X线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X线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表现为缓慢加重的腰骶部及双髋部疼痛、压痛及活动受限者68例,进行脊柱正侧位或加摄斜位X线片。其中,6例临床怀疑骶髂并节病变者又经CT检查。结果 单侧骶髂关节改变为28例,双侧骶髂关节改变40例。怀疑骶髂关节病变6例,轻度骶髂关节炎34例,中度骶髂关节炎20例,重度骶髂关节炎8例。68例中59例HLA—B27抗原阳性。结论 X线正位加左、右斜位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是左、右斜位更有利于观察骶髂关节病变。对于骶髂关节炎的早期诊断,CT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水平骶椎的影像表现。方法12例临床怀疑水平骶椎患者(男2例,女10例;年龄23~25岁)均摄腰骶椎正侧位片,并在患者直立侧位片上,利用CR后处理功能测量第一骶椎上面与水平线所交的角。其中,3例又经CT检查。结果本组12例中,腰骶角在45~55°之间5例,腰骶角在56~65°之间6例,腰骶角在66°以上1例。腰骶正位片示骶骨投影变短,结构重叠,腰骶侧位片示腰骶部极度侧弯。CT片上有椎间盘突出2例,椎间盘膨出3例,以及椎骨狭窄2例。结论侧位片上腰骶部极度侧弯和腰骶角大于45°是水平骶椎的特征性X线表现。CT扫描可发现一些继发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侧位片站立位、侧卧位两种不同投照体位对腰骶角的影响。方法:对正常成人腰椎侧位片同时用站立位、侧卧位两种体位投照,共100例,分别测量其腰骶角,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侧位片站立位投照腰骶角21—58度,平均37.5度,74%在30—45度之间。侧卧位投照腰骶角14—55度,平均33.60度.75%在25—42度之间。结论:腰骶角测量,站立位比侧卧位平均大3.87度,(t=3.46,p〈0.001)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投照体位不同正常值不一样。该测量可为临床上诊断腰骶部不稳提供放射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分析了43例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并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作了双盲X线和CT对照研究,正常成人滑膜部关节间隙宽度为2~5mm,40岁后,关节前下部间隙可出现局部狭窄,骶侧皮质厚度多小于3mm,前后均匀者占90%;髂侧中部皮质厚度小于5mm,其前部皮质厚度可大于5mm(占16%),部分正常人可出现关节面不清晰,但无明确的侵蚀改变,关节面的侵蚀是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条件,AS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平片可疑的病变,CT常可排除或肯定诊断,早期病变(Ⅱ级),CT可提高一个级别;Ⅲ、Ⅳ级病变CT和平片分级相同.CT扫描可用于临床高度怀疑而平片难以确诊者;对Ⅲ、Ⅳ级病变如仅为诊断,则CT扫描似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 ISH)的特征性X线表现及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近5年来20例D ISH患者,均行常规颈、胸、腰段正侧位摄片及跟骨侧轴位、膝关节正侧位摄片,其中2例颈椎行左右斜位摄片。结果:病变部位以胸腰段(T11-L5)为多见,有12例占60%,颈段(C4-C7)4例占20%,跟腱及股四头肌腱各2例分别占10%。X线均表现为韧带、肌腱广泛骨化或钙化,椎体边缘及肌腱附着处骨质增生、硬化,而骶髂关节间隙、椎小关节间隙及椎间隙正常。结论:D ISH是一种广泛累及脊柱及其他部位(如髂骨、跟骨、髌骨等),以韧带、肌腱钙化、骨化为特征的骨病,常规X线摄片对本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在评价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之骶髂关节病变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78例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行MSCT扫描,并进行横断位、冠状位或前倾冠状位后处理多平面重组图像。对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S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的髂骨侧,常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改变、关节面毛糙、面下骨硬化或吸收及骶髂韧带钙化等改变。结论MSCT扫描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许多作者指出腰椎后关节病可产生类似椎间盘突出的症状。1933年Ghormley 就使用了“后关节综合征”这一名词。但由于后关节既倾斜又弯曲,一般X 线检查很难显示,故很少作出后关节病的诊断。作者用CT 检查了100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病人,主要检查腰_(4-5)和腰_5骶_1的后关节,发现65例有骨赘形成,关节突肥大,关节软骨变薄、关节真空(Vacuum)现象和关节周围钙化等异常改变。49例可见骨赘形成,骨赘密度均匀,没有骨髓  相似文献   

9.
常玉立  杨健  张维 《人民军医》2003,46(9):517-518
腰腿痛极为常见 ,病因复杂。部分病人病变在脊神经后支。 1999~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注射疗法治疗此类腰腿痛 5 4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4 1例 ,女 13例 ;年龄 19~ 6 4岁 ,平均 36 5岁 ;病程 3天~ 6年。有明确腰部损伤史如摔、跌伤、搬抬重物、长期弯腰工作、闪腰者共36例 ,占 6 6 7%。1 2 诊断要点  (1)主诉痛区同侧 2或 3个 (或更多 )椎体平面以上有横突根部、后关节压痛 ,压之可复制症状或使症状加重 ;(2 )全部病例均行直腿抬高试验、腰骶关节过伸试验、骶髂关节斜扳及扭转试验、下肢“4”字试验检查 ;…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02例行咽和食管X线检查的病人,除用标准后前位和侧位外,还增加了10°~15°左、右前斜位。病人分为两组:1组81人,无可疑的咽或食管病变;2组21人,均有高度可疑咽部病变的临床或病理形态学改变。咽部常规形态学检查包括:①应用高密度钡剂。②病人发出“eee”声音或缩唇吹气时摄取咽后前位和侧位片,另加摄10°~15°左、右前斜位片。检查结果由两位作者共同作出评价,如对后前位和侧位的解剖定位或异常范围观点不一致,则以下述斜位照片上的发现为根据达到观点一致:①存在后前位或侧位没发现的病变。②见到常规后前位和侧位照片上未发现的其他异常。③肯定了标准后前位和侧位片上见到的异常。④未见到标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膝关节的最宜常规X 线照片数目进行了调查。被调查的有41个国家的放射学家。调查结果表明,50%放射医师认为膝关节标准位摄影对诊断髌骨软化有用;而12%回答有保留;大多数人说,诊断是临床作出的,或放射科的任务是限于作双对比关节造影或CT。9%的人对创伤或关节炎中利用放射科持否定态度。为了确定是否正、侧位即可满足诊断,作者选择233例各种病人照片。每个膝关节最少照四张(正侧位和双斜位),一些病人还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骶角增大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方法研究组为18例患腰椎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82例无峡部裂的歼击机飞行员,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腰椎峡部裂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腰骶角平均为43.57±6.89°。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7.51±6.3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角增大是歼击机飞行员腰椎峡部裂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的骶髂关节CR、CT及MRI表现特点,包括分级、部位和数量、钙化、关节间隙变化及关节面下骨质改变等。结果AS骶髂关节病变的CR正位及斜位片显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67例,关节面致密硬化22例,囊变15例,关节强直17例,钙化38例;CT显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软骨钙化55例,关节间隙变窄42例,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结构囊变43例,硬化65例,骶髂韧带钙化52例;MRI显示:关节软骨破坏40例,病变区周围水肿57例,骨内脂肪沉积15例。结论对AS骶髂关节的检查,CR为最基本的方法,CT对AS的分级较准确,而MRI对AS骶髂关节病变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X线平片、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临床拟诊为AS的患者行骶髂关节X线平片和MR检查,MR平扫均包括骶髂关节斜冠状面T1WI、T2WI、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附加水激励的三维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BTFE-WATS),其中24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资料,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侵蚀破坏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例患者的106侧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和MRI显示关节面下骨侵蚀病变分别为16侧和63侧;25例CT检查中显示26侧骶髂关节面下存在骨侵蚀破坏.CT和MRI显示骨侵蚀敏感度相近(x2=0.16,P>o.05),两者均优于x线平片(x2值分别为14.44和17.36,P值均<0.05),在所应用的MR序列中,3 D-BTFE-WATS显示骨侵蚀破坏最佳.MRI除显示AS骶髂关节慢性骨结构改变外,显示骨髓水肿 32例、滑膜增厚和(或)异常强化35例,脂肪沉积16例、韧带附着点炎15例、被膜炎9例和关节软骨破坏31例.结论 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水肿和滑膜炎等急性炎性改变,早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5.
腰椎CT扫描定位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CT扫描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部位之一 ,它对腰椎间盘病变、腰椎先天性疾病、外伤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越来越被临床所认可。在腰椎扫描时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先扫描侧位定位片 ,以定位片的S1 椎体或T1 2 的肋骨为腰椎扫描的定位标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例如 ,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 ,侧位片上T1 2 肋骨短小或肋骨重叠 ,单用正位定位片做扫描计划时又不能变换GANTRY角度等 ,这样给准确的定位和提高扫描质量及诊断带来困难。我们通过几年的工作观察 ,总结出了侧位定位片加正位定位片同时定位的方法 ,提高…  相似文献   

16.
赵景臣  高儒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57-258,T039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31例腰骶关节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在腰椎椎管造影中腰骶关节节段蛛网膜前间隙较宽,其主要原因为下腰段硬膜外脂肪较丰富。笔者测量了50例碘柱前缘与腰骶关节椎体后缘的间距,结果最大径为12mm,平均值3.6mm。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或髓核不能直接影响蛛网膜下腔内造影剂:使椎管造影的X 线表现往往不典型或出现假阴性,而使诊断出现一定误差,文中对X 线诊断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组62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中,男性54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12—57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20—30岁发病39人,占62.9%,病程2-18年不等。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腰痛及活动受限.所有病例均摄脊柱正侧位片,41例摄骨盆平片,36例加摄膝、腕关节正侧位片,19例行骶髂关节及下腰椎CT扫描,所见X线征象由笔者与二位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确认。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膝关节X线片在诊断膝关节创伤中的价值,作者分析了60例由EUA(examination underanaesthetic)和关节镜检查证实的急性膝关节创伤的X线片并经关节抽吸证实有积液存在。所有病人从受伤到摄片平均时间3天(1~14天),每例均行前后位和垂直线束侧位膝关节X线摄影。膝关节积液的X线表现为髌上带(SPS)增宽和/或髌上隐窝底部脂肪垫分离。髌上带代表衬在髌上隐窝的双层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自发性骨关节炎中腰骶移行椎的发生率与程度,评估腰骶移行椎与下腰部及臀部疼痛的联系,评估腰骶移行椎分级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4636例自发性骨性关节炎病人(男1992例,女2804例,年龄45~80岁)进行常规立位骨盆平片检查,包括L5双侧横突,并按照Castellvi标准进行分级。评价腰骶移行椎的发病率及其与下腰和臀部疼痛的相关性。结果腰骶移行椎的发病率为18.1%(841/4636),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分别为28.1%和11.1%,P<0.001)。在841例腰骶移行椎中,41.72%属Ⅰ型(发育不良的宽大横突),41.4%属Ⅱ型(假关节型),11.5%属Ⅲ型(融合型),5.2%属Ⅳ型(一侧横突融合一侧假关节型)。无腰骶移行椎的受试者中,53.9%存在下腰部疼痛;而在Ⅰ、Ⅱ、Ⅲ和Ⅳ型腰骶移行椎者中下腰疼的发病率分别为46%、73%、40%和66%(χ2检验,P<0.05)。Ⅱ和Ⅳ型病人下腰及臀部疼痛的发病率较高,程度更重(P<0.001)。结论Ⅱ和Ⅳ型腰骶移行椎与下腰及臀部疼痛的发病率和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