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皮细胞抑制素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细胞抑制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是胶原蛋白ⅩⅧ的水解产物 ,能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诱导其凋亡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 (DR)的进展有关 ,它通过抑制血管形成及渗漏发挥作用。经视网膜下注射或转基因疗法有助于DR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并发症,是以血管改变为核心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始发因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它能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而参与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与血管新生。EPCs移植治疗DR一个新的途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文中就DR的核心发病机理、EPCs与DR血管损伤修复的关系、EPCs移植治疗DR的现状以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 (FN )、层粘连蛋白 (LN )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 3 0只 ,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 (DR组 ,n =2 0 )及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n =10 )。DR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 60mg/kg ,制备DR微血管病变模型。180d时处死大鼠 ,取外周血作血液流变学检查 ,眼球用 3 %胰酶消化 ,制成视网膜血管铺片 ,进行FN、L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采用LEICA—Q550IW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FN、LN在视网膜微血管中的表达及分布。观察DR的形态学改变 ,计数内皮细胞与周细胞的比例。 结果 图像分析显示 :DR组FN、LN含量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形态学观察 :DR组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减少、内皮细胞增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 ,毛细血管瘤、无细胞毛细血管形成 ,并有较多的白细胞栓塞血管腔。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细胞外基质中FN、LN的过度表达 ,介导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作用 ,促进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瘤形成 ,并导致毛细血管闭锁、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 ,可能是导致DR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DR)是一种高度组织特异性的神经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NVU)正常结构及功能受损直接介导DR的病程进展。在糖尿病状态下,Müller细胞功能障碍,使谷氨酸浓度增加,出现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导致视网膜神经元不可逆损伤;氧化应激介导神经胶质细胞异常分泌众多炎症因子,使视网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诱发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和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神经保护因子失衡会打破视网膜内环境稳定,致使视网膜神经变性,诱导早期微血管病变;长期高糖亦能引起视网膜局部微血管异常,与视网膜神经变性相互影响,最终加重视网膜NVU破坏,造成不可逆的DR。针对NVU损伤这一DR早期事件,及早干预、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有望降低DR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侯阳  刘学政  张克剑 《山东医药》2010,50(42):115-11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以往对DR的研究主要关注其血管病变,而近年来研究表明,在DR的视网膜血管病变发生之前,已有视网膜神经变性,包括视网膜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变性及丢失。Müller细胞作为视网膜最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整个视网膜,包绕视网膜上各级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及视网膜血管。Müller细胞不但可以影响视网膜血管的病变,还能影响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以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非增生期的病理改变为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选择性丢失、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增厚、血.视网膜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破坏、毛细血管闭塞、微血管瘤形成,而晚期由于大量微血管异常及无灌注区的存在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刘真  刘玉岭  于东珍  高宁 《山东医药》2009,49(27):69-70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眼部缺血综合征(OIS)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20眼)OIS患者(OIS组)和52例(104眼)DR患者(DR组)行FFA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OIS组患侧眼FFA表现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较对侧眼延长,DR组双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及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一致。视网膜血管染色是OIS特征性改变,同时OIS中也可见微血管瘤、黄斑水肿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等改变。结论FFA检查对于区分OIS和DR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内皮抑素(Endostatin,ES)为胶原ⅩⅧ的-COOH末端片段,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ES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胜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药效实验,采用MTT法及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法,体内用Lewis肺癌瘤株皮下接种C57BL/6N小鼠,观察皮下移植瘤生长情况。结果 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胜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体内使Lewis肺癌皮下移植田体积明显缩小,毛细血管稀少。结论 新的血管生成抑制肽能明显抑制Lewis的肿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视网膜病是进展性微血管病变,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促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可调节内皮细胞外基质溶解、内皮细胞迁移、增生和管腔形成,参与生理过程的血管形成。VEGF能诱导视网膜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VEGF抑制剂以及VEGF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的研究及其应用,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血管生成素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生成素(Ang)家族是一类促血管生成因子,参与生理性及病理性的血管生成。糖尿病时,视网膜局部Ang表达发生变化。Ang-1可参与血管生成,维持血管稳定,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凋亡、炎症、渗出及白细胞黏附;Ang-2可促进血管出芽,导致周细胞丧失,增加血管通透性。Ang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DR)患者血清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增高而游离IGF—1减少,玻璃体内IGF—1及IGF结合蛋白(IGFBP)1、3水平均增高,其他IGFBPs水平也发生改变。IGF—1及IGFBPs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影响内皮细胞凋亡及影响周细胞功能等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过程。生长抑素类似物、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人重组IGF-1(rhIGF—1)、rhIGF-1-IGFBP-3混合制剂以及IGF—1受体拮抗剂等在对DR的治疗及预防方面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为胶原ⅩⅧ的-COOH末端片段,是一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特异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抑制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ES对胎儿肺的发育起着一定的作用,可能参与了出生后慢性肺损伤疾病的发生[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设计和构建整合素αvβ3(integrin αvβ3)特异性的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并初步验证其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j方法设计靶点特异性的寡核苷酸,连接到经BamH 1-Hind Ⅲ酶切线性化的pGCsilencer2.0-U6质粒上,转染重组质粒到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及逆转录(RT-PCR)实验检测靶基因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构建pGCU6-ITGαv和pGCU6-ITGβ3 siRNAs重组质粒,转染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Western印迹,RT-PCR结果证实重组质粒在蛋白及mRNA水平均能抑制整合素αvβ3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针对整合素αvβ3的siRNA质粒,该质粒可抑制整合素αvβ3在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早、中、晚期不同病程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病变(DR)毛细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的发生,为研究DR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30)及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6、9、12个月模型组(n=20)。各实验组分别按期处死10只大鼠,取眼球作视网膜消化铺片,PAS染色及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翻译法(TUNEL法)特异性标记凋亡细胞,光镜下观察。结果 6个月模型组,TUNEL标记法显示周细胞凋亡,但未见内皮细胞凋亡。9个月模型组,PAS染色、TUNEL标记法显示周细胞、内皮细胞均有凋亡,周细胞及内皮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破碎、凋亡小体形成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12个月模型组,内皮细胞凋亡多见,部分区域每个高倍视野下可见2~3个不同时期的内皮细胞凋亡。结论 DR期间内皮细胞及细胞周细胞均可发生凋亡,DR早期以周细胞凋亡为主,中晚期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并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舒张血管等多种作用。适量补充ω-3PUFAs可通过多种方式预防和治疗视网膜疾病、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等眼病。ω-3PUFAs可抑制眼部组织细胞中炎症介质表达,减轻眼病的炎症反应;降低视网膜内皮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下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活性氧水平,减轻视网膜氧化损伤;上调Müller胶质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抑制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视神经损害;下调巩膜成纤维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抑制后极部巩膜基质降解。ω-3PUFAs的上述作用有望为预防和治疗多种眼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内皮抑素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制血管生成已被证实是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内皮抑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内皮抑素是一分子量约为20KD的胶原XVIII羧基末端片段,具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等抗血管生成作用。内皮抑素对60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了,本文着重对内皮抑素的生物活性机制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以关节症状为主的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炎症滑膜所分泌的许多细胞因子促进关节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RA病理过程的中心环节。新生血管形成(angiogenesis)是一个涉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可溶性细胞因子的复杂的、多步骤的、协调的连续过程.受多种因素调控.主要取决于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1 ,TIMP1)是近年来发现的MMPs的天然抑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为285000的糖蛋白。TIMPs在多个环节抑制MMPs的活性.亦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如阻碍MMPs介导的内皮细胞移动。抑制基质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9.
文亮  李洁  张敏霞  薛强 《心脏杂志》2023,(6):629-63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介导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给予ox-LDL(100 nmol/L)处理,蛋白免疫电泳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及功能;实时定量PCR监测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药物阻断和基因干预关键分子观察对下游基因的表达的影响;Griess反应检测在干预措施下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的产生情况;体外用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作为评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指标检测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ox-LDL能增加内皮细胞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2)和MIF的表达,应用药物特异性阻断以及siRNA抑制MIF的表达均可显著降低SREBP2的表达和激活(P<0.05);离体实验证实MIF通过SREBP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P<0.05)。结论 ox-LDL等氧化应激刺激能通过MIF增加SREBP2介导的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的表达和炎症相关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从而破坏内皮细胞功能,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参单体皂苷Rh2对缺氧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及整合素(integrin)αvβ3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模型,并给予其不同浓度的人参单体皂苷Rh2,应用MTT法观察人参单体皂苷Rh2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情况;用RT-PCR检测对Integrinαv和β3基因的表达。结果MTT结果显示,缺氧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缺氧细胞加用Rh2后的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与缺氧对照组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加用Rh2后的细胞凋亡率与缺氧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表明,和正常对照组比,缺氧对照组的细胞Integrinαv和β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Rh2可显著下调Integrinαv和β3基因表达。结论人参单体皂苷Rh2在缺氧条件下能明显抑制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生但无明显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