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淋巴丝虫病仍然是热带国家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感染者达1.2亿,90%以上为班氏丝虫感染。由于慢性淋巴丝虫病的症状大多发生于成年以后,因此临床研究多集中在成年人群。对于儿童感染班氏丝虫后的微丝蚴血症、抗原血症及对虫体的免疫应  相似文献   

2.
淋巴丝虫病免疫学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宿主不同的免疫应答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免疫应答的机制反映了不同T淋巴细胞因子的应答特点。淋巴病变的发生有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取决于宿主免疫应答诱导的炎症反应,另一种则完全独立于宿主免疫系统,反映了丝虫及其产物对淋巴系统的直接作用。因此,不但对丝虫感染有较强免疫应答的个体,而且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均有发展成淋巴系统病变的危险。本文简要描述了淋巴丝虫病的临床类型,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淋巴丝虫感染的致病机制,并提出了解释病理学发生的三种假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丝虫感染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方法:检测安徽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人群及感染马来丝虫的长爪沙鼠体外诱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对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PHA及ConA的刺激,各组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IL-2及IFN-γ水平无显著差异。对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刺激,微丝蚴血症者PBMC产生IL-2及IFN-γ水平比流行区无症状、无微丝蚴血症者显著低下,长爪沙鼠实验结果与人群的相似。结论:本实验提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微丝蚴血症者及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长爪沙鼠的T细胞对丝虫抗原处于一种低应答状态,且这种受抑制的T细胞主要是Th1亚群细胞。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慢性淋巴丝虫病中无症状微丝蚴携带者(MF)和临床慢性象皮肿病人(CP)对寄生虫抗原的不同免疫应答特点。从全身和局部组织两方面对丝虫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5.
将班氏丝虫病病人分为3组:(1)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MF);(2)慢性淋巴阻塞性病变如象皮肿或鞘膜积液,伴有反复发作淋巴管腺炎(CP);(3)热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TPE)。对照组是在流行区的有明显的抗丝虫免疫反应的正常人(EC)、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非丝虫性蠕虫感染(钩虫、粪类圆线虫、蛔虫、鞭虫)及血和皮肤中查见微丝蚴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常现丝虫等其它丝虫病患者。对象于白天采血置肝素中抗凝收集,含有微丝蚴的血浆立即通过0.45μm滤膜除去微丝蚴,防止假性降解和微丝蚴释放抗原,标本贮于液氮或  相似文献   

6.
作者从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患者血浆中分离出43 kDa抗原组分(CFA2-6),经小鼠制备相应的抗体。用ELISA方法分析小鼠的抗CFA2-6抗体与马来丝虫成虫、微丝蚴、L3幼虫三期虫体ES抗原和可溶性抗原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抗CFA2—6抗体与ES抗原反  相似文献   

7.
作者比较了三组不同临床特征的丝虫病人在接受海群生(DEC)长期治疗前后对丝虫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对象选自印度尼西亚的马来丝虫流行区,经寄生虫学和临床检查后分为微丝蚴血症组(17例);无症状无微丝蚴血症组(13例);象皮肿病人组(13例)。全部病例用DEC(100mg/wk)治疗一年。治疗前后采集每个病人的血清,用Ficoll-Iso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置液氮中冷冻保存。应用ELISA测定血清中抗丝虫IgG_4含量。观察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8.
以马来丝虫不同发育期虫体为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处理的微丝蚴整体抗原和成虫冷冻切片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检出率分别为95.3%和93.7%。假阳性率分别为3.9%和0.感染期幼虫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检出率为76.2%,非流行区对照组假阳性率和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1.5%和18.8%。  相似文献   

9.
外周血液中微丝蚴(mf)的出现与体内抗丝虫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减弱有关,海群生(DEC)治疗可导致对丝虫特异性抗原反应显著增高。已知DEC杀微丝蚴作用需宿主因素参与,且有杀丝虫成虫作用。伊维菌素不同于DEC,现在认为,它直接杀mf,对成虫无作用。为此,比较上述2种药物治疗后血内微丝蚴减少与免疫反应变化之间的关系,可有助于阐明治疗效果的免疫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寄生于淋巴系统的丝虫,作为一个长期生存的种族,必须在其哺乳动物宿主体内维持一定水平的微丝蚴血症,以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微丝蚴供蚊媒传播。据此人们产生了这样的论点,即微丝蚴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并诱导多种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大多数适宜的宿主-寄生虫组合中,处于循环中的微丝蚴可维持相当稳定的数量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一般认为,这是丝虫繁殖以增加微丝蚴数量和宿主反应以控制微丝蚴血症之间相  相似文献   

11.
已知培养的丝虫能分泌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感染过程中虫的AchE能使宿主产生抗AchE抗体。本试验首次证实感染旋盘尾丝虫的病人血清及感染彭亨丝虫的纳塔尔多乳鼠血清的冷PEG沉淀物有活性AchE。由感染乳鼠的心脏和肺血管以及血分别采集彭亨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培养24h后收集其排泄分泌物(ES)。旋盘尾丝虫结节取自利比亚病人,经0.5%胶原酶消化后得到成虫,在含0.1% Triton X-100的0.1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4)中制成匀浆后100000g离心,上清作为虫体提取物。微丝蚴在同样缓冲液中冰浴超声后同上离心。鹿  相似文献   

12.
材料和方法:(1)从无微丝蚴血症而有班氏丝虫病临床症状诸如淋巴水肿、阴囊水肿和象皮肿患者;同时有针对班氏丝虫微丝蚴表面抗原的循环抗体和针对指状腹腔丝虫成虫抗原SD_2-4的循环抗体的患者收集血清,混合的血清中含有高水平循环抗体。(2)病人血清用PEG(聚乙烯二醇)沉淀分离免疫复合物(和抗原),这种物质称为班氏丝虫抗原提取物。(3)指状腹腔丝虫成虫从牛腹腔中收集,制成抗原SD_2-4。(4)有抗体的病人血清及~(126)碘标记的指状腹腔丝虫粗抗原制成免疫复合物用PEG沉淀。(5)以SD_2-4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丝虫感染中IL-4,IL-5和IFN-γ诱导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分子机理与变态反应在对丝虫抗原的免疫及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并借此解释某些个体对丝虫感染削弱的免疫应答和持续的微丝蚴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持续时间、密度消长及传播作用。方法采用厚血膜法每年或每隔1~3年对微丝蚴血症者和监测点全寨人血检,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用快速酶联免疫试验(ICT)检测人群丝虫特异抗原,在传播季节解剖致倦库蚊,了解幼丝虫感染率、感染度及传播作用。结果在24年观察期间,11次全民血检,检出5例微丝蚴血症者,其中原微丝蚴血症者4例,新感染者1例。4例原微丝蚴血症者中,2例分别于第7年和第13年自然转阴;另外2例微丝蚴血症分别持续20年和24年,经用乙胺嗪治疗后转阴。结论个别微丝蚴血症者可持续24年以上,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监测工作仍不能终止。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不少学者探索检测病人循环抗原诊断丝虫病.本实验应用抗牛丝虫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淋巴丝虫病人的循环抗原,评价其实用价值。材料和方法一、血清 34份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采自安徽潜山县,46份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血清及5份微丝蚴阴性而有鞘膜积液、乳糜尿或象皮肿的晚期病人血清采自安徽阜阳县。68份非流行区正常人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慢性淋巴丝虫病中无症状微丝蚴携者和临床慢性象皮肿病人对寄生虫抗原的不同免疫应答特点。  相似文献   

17.
淋巴丝虫病免疫病理损害表现出的地域变化一直解释为由遗传确定的宿主反应的差异所致。通过对丝虫病的动态模式化,对观察到的差异可予以简单而一致的解释。这个模式表明从感染、微丝蚴血症、无微丝蚴血症到淋巴阻塞性疾病是连续的过程。出现微丝蚴血症的机率取决于当地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丝虫感染不同感染期的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作者在孟买附近的丝虫病流行区观察了37名受检者,详细记载了他们的年龄,居住在流行区的时间,病史和体检结果,夜间涂血片检查,并作微丝蚴计数。将受检组分成三组,第1组12例为无任何丝虫感染症状的正常人,第2组9例为曾有微丝蚴血症的丝虫感染者,检查时发现其中经海群生治疗的5例(2a组)中4例无微丝蚴(mf),1例仍有9mf/20μl,未经治疗的4例(2b组)微丝蚴密度为1—4mf/20μl,第3组为16例四肢象皮肿病人。另设对照组9人,远离流行区而很少有感染的机会。取班氏丝虫病病人的微丝蚴作抗原,夜间取血经肝素处理,核孔薄膜过滤,冲洗,然后将mf混悬在pH7.4的PBS中;彭亨丝虫微丝蚴取自感染的多乳鼠的血,经Percoll梯度分离后混悬于PBS中,成虫也取自上述动物,洗净后制成匀浆。以上三种抗原再经  相似文献   

19.
应用兔抗微丝蚴抗体及抗班氏丝虫微丝蚴代谢抗原(ES34株)或抗马来丝虫3期幼虫抗原(HC11株)单克隆抗体(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法检测人体丝虫病循环抗原时,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率分别为94.5%(103/109)及89.0%(97/109),且ES34株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微丝蚴密度与抗原滴度呈正相关;部分微丝蚴血症者尿液中亦可测得丝虫抗原;晚期丝虫病人阳性率分别为57.4%(31/54)及61.1%(33/54);获自美国及中国贵阳非丝虫病流行区正常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4.1%及2.8~4.1%;3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部为阴性。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的存在似与活动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曾有研究表明,将受到棉鼠丝虫感染的多乳鼠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MS)后,可使宿主血中微丝蚴的数量减少,而且在DMS之后继以DEC杀微丝蚴治疗时,用DEC 2~3天后,微丝蚴血症并不增加,且保持其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