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成伤前对照 (C) ,静脉营养 (PN)及肠道营养 (EN)组。EN和PN组给予相同的营养液 ,每天 73 5kJ/kg ,糖、脂肪、蛋白供热比为 :5 4 5∶3 1 5∶14 ,其中糖占 15 3 %(w/v) ,卡氮比为 183∶1。分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 ,观察烧伤后线粒体呼吸控制率 (RCR)、磷氧比 (P/O)、肠道氧摄取率 (Oext)及肠粘膜血流量 (IMBF)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无论PN还是EN组线粒体RCR、P/O、IMBF和Oext均显著降低。两组相比 ,EN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PN组。相关分析显示 ,IMBF同RCR、Oext和P/O呈显著正相关 (r1 =0 89,P <0 0 1;r2 =0 88,P <0 0 1;r3 =0 96,P <0 0 1)。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血流量下降 ,肠道氧摄取率降低 ,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损 ,氧化磷酸化失偶联。肠道营养能改善肠道血供 ,增加氧摄取率 ,减轻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受抑程度 ,提高氧化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道营养改善烧伤大鼠胃组织血液灌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大鼠胃组织血液灌流的机制。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单纯烧伤(B)和烧伤加肠道营养(EF)组。分别检测伤前及伤后3、6、12、24、48h胃组织中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胃粘膜血流量(GMBF)。结果:烧伤后胃组织中ET、NO、VIP及ET/NO、ET/VIP比值均呈上升趋势,而GMBF则显著低于伤前。EF组中ET含量及ET/NO、ET/VIP比值明显低于B组,而NO、VIP及IMBF则高于B组,ET/NO、ET/VIP同GMBF呈显著负相关(rl=-0.93,P<0.01;r2=-0.89,P<0.01)。结论: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后胃组织缺血状况的机制可能与食物对胃肠道神经的刺激,导致NO、VIP释放增加,并适度降低E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道营养减轻烧伤后应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早期肠道营养与早期静脉营养减轻内脏应激损害的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 6 6只分成正常对照组、早期静脉营养组 (PN)、早期肠道营养组 (EN) ,PN组、EN组制成 30 %TBSAⅢ度烧伤模型。分组灌喂或颈外静脉输液给予相同热量和热氮比的营养液。烧伤后 6、12、2 4、48、72h检测应激激素尿儿茶酚胺和血浆皮质醇及肝肾组织血管通透性、血流量、MDA、SOD的变化。结果 烧伤后大鼠皮质醇、儿茶酚胺均较对照组升高 ,EN组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EN组肝肾血管通透性和MDA在多个时相点低于PN组 (P <0 .0 5~ 0 .0 1) ,EN组肝肾血流量和SOD在多个时相点高于PN组 (P <0 .0 5~ 0 .0 1)。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可调理应激 ,减轻内脏应激损害。  相似文献   

4.
肠道营养促进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鼠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ITF)ITF mRNA的变化,并观察了两组大鼠肠道受损情况。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 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肠道组织结构受损,ITF mRNA表达明显降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P<0.01)。两组比较,尽管肠道营养不能逆转烧伤后ITF下降的趋势,但能明显抑制其下降幅度,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的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降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5.
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 (intestinaltrefoilfactor,ITF)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 3 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 ,随机分正常对照 (C)组 ,烧伤后普通肠道营养 (EN)组及烧伤后添加谷氨酰胺的肠道营养 (GLN)组。EN组用等量甘氨酸补足氮量 ,使两组烧伤大鼠保持等氮、等热卡 ,动态观察伤后两组大鼠ITF及ITFmRNA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mRNA均有一定表达 ,烧伤后其表达一过性增加 ,随后明显降低。两组比较 ,GLN组大鼠肠组织中ITF及ITFmRNA水平明显高于EN组 ,同时GL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E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是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 ,谷氨酰胺能保护肠粘膜 ,维护杯状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促进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合成和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大鼠烧伤后最佳的肠内营养(EN)实施时机,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烧伤后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将8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伤对照组(C组)8只,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于伤后6 h开始实施EN)和延迟肠内营养组(DEN组,于伤后24 h开始实施EN)各40只(每时相点8只)。检测伤前和烧伤后0.5、1、3、7和10 d大鼠肠黏膜跨膜电位差(PD)、肠黏膜血流量(IMBF)、肠黏膜内pH(pHi)值、血浆内毒素(LPS)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并计算肠黏膜损伤指数。结果:EEN组和DEN组大鼠烧伤后天数(PBD)0.5~10肠黏膜PD、IMBF和空肠pHi值均低于C组(PBD 0)(P<0.01),而血浆LPS含量、DAO活性及肠黏膜损伤指数均高于C组(P<0.05~P<0.01)。EEN组大鼠PBD 1~10肠黏膜PD、IMBF和PBD 1、PBD 3、PBD 10空肠pHi值均高于DEN组(P<0.05~P<0.01),而PBD 3~10 LPS及PBD 3血浆DAO活性均低于DEN组(P<0.01)。EEN组与DEN组比较,未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未见呕吐、腹胀与腹泻。结论:较早给予EN能改善烧伤后肠黏膜血供,减轻肠道受损程度,维护肠黏膜结构与功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肠道营养和静脉营养对严重烧伤所致肠道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肠道营养和静脉营养对严重烧伤所致肠道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80只大鼠随机分成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另取8只大鼠作为伤前对照(Control)。EN和PN组给予相同的营养液,剂量为每天152ml/kg(732.2KJ/kg),糖、脂肪及蛋白的供热比分别为54.5:31.5:14,其中糖153g/L,卡氮比为183:1,检测肠粘液层厚度,肠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浆内毒素含量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 同PN组相比,EN组大鼠肠道受损程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及DAO活性明显降低,而肠粘膜PCNA值及肠粘液层厚度则明显高于PN组。结论 静脉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8.
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为探讨严重烧伤病人早期肠道营养的作用,本文将46例严重烧伤病人随机分为早期喂养组(伤后2小时开始进食)和延迟喂养组(伤后第4天开始进食)进行观察。通过对两组间氮平衡、血红蛋白、白蛋白及体重的分析,证实了早期肠道营养支持有助于严重烧伤病人减轻机体代谢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促进创面愈合功能。  相似文献   

9.
肠道营养减轻严重烧伤所致肠道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EN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了肠粘液层厚度,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血浆内毒素含量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烧伤后肠粘膜组织结果受损,血浆内毒素水平及DAO活性明显高于伤前,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粘液层厚度则明显低于伤前。同PN组相比,EN组大鼠肠道受损程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及DAO活性明显降低,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粘膜液层厚度则明显增高。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屏蔽功能受损,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EPN,n=30)和肠外营养组(PN,n=30)。EPN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起肠内给予瑞素(500mL),肠外给予卡文(1440mL);PN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卡文(1920mL)。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补体C3、C4浓度,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EPN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得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P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IgM与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C3、C4升高明显,接近或超过术前水平;CRP水平明显下降,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组(观察组)和早期全肠外静脉营养组(对照组),通过检测两组术后的营养指标,肛门排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对两组营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第8天血清前蛋白、清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术后体重下降量低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能更好保证患者营养,提高免疫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n=42)和肠外营养组(PN组,n=38)。所有病例在术前和术后第7天各测定一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尿素氮、肌酐、血糖和丙氨酸氨基转换酶,临床观察营养支持后有无消化道症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在研究期间无死亡、无明显肝肾功能改变。营养支持后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升高(P<0.01),营养支持后EN组与PN组相比,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明显增高(P<0.001),临床观察EN组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PN组均显著缩短(P<0.001),EN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1),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种较肠外营养更有效的营养方式,它能明显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林智  周锐先  付圆博  任小江  张跃银 《四川医学》2011,32(10):1575-157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即行肠内营养,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早期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淋巴细胞计数,血糖、血浆清蛋白,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本组存活19例,死亡3例。治疗1周时,血清清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下降,血糖控制良好,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未见严重的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即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意外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作用。方法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在早期给予鼻饲能全素。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观察2组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FBG)、血清前白蛋白(PG),淋巴细胞总数,消化道出血的并发症,经济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营养状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优于单纯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接受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在胃肠道术后12小时即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对照组在肠道排气后实施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术后营养指标变化和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排气、排便时间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肝肾功能及血生化影响。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早期肠内营养(EEN)联用早期肠外营养(EPN)或其联用晚期肠外营养(LP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SAP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50例患者全程应用PN为PN组,EEN+EPN组(早期)的50例患者在入院后的48 h内开始PN,而EEN+LPN组(晚期)的50例患者于入院8天后开始PN,后两组均按相同方案开展EEN支持。比较各组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发症以及住院情况。结果出院与入院比,EEN组白蛋白(AL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血糖(BS)、血钙(Ca)及CRP水平均有明显好转(P<0.05),而PN组只有CRP明显好转(P<0.05)。出院时组间相互比较,EEN组ALB、TLC、BS、Ca及CRP较PN组明显好转(P<0.05),其中EPN+EEN组ALB较LPN+EEN组回升高些(P<0.05),而LPN+EEN组BS恢复好些(P<0.05)。相对PN组,EEN组平均住院天数及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相对减少,而EPN+EEN与LPN+EEN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EEN组在发生肠功能衰竭(中重度)、腹腔高压及脓毒血症几率方面显著低于PN组(P<0.05),而EPN+EEN组及LPN+EEN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对SAP患者尽可能给予EEN,而在给予EEN的同时,实施EPN与LPN对SAP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鸣  胡常林  陈阳美 《重庆医学》2004,33(9):1368-1369
目的探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出血量为40~70ml,GCS评分<7分的急性脑出血50例随机分为A组( 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B组(肠外营养).从起病48h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的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意识状态(GCS评分)、运动功能(FMA)和运动能力(MBI)的变化.结果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在病死率和意识程度改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上明显优于单纯肠外营养.结论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是根据机体代谢变化采用的阶段性合理安全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改善急性脑出血的早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生长抑素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5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0天时的营养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免疫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胃肠蠕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血糖、Hb、AL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IgA、IgG、IgM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抑素能够有效促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缓解营养不良状态,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30例,于术后24h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d;肠外营养组30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d、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及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IgA、IgG、IgM、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天IgA、IgG、IgM、CD3^+、CD4^+、CD8^+、CD4^+/CD8^+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完全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病人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功能,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术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术后早期通过使用静脉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待患者状况改善后改为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全程使用鼻置管输入营养液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治疗后体重等各项生理指标水平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营养支持,观察组体重、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升。观察组肠道蠕动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早期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