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同期15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51例)和经股动脉组(107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97±4.52)min和96.08%,经股动脉组为(4.72±4.16)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30.72±14.07)min和(24.96±9.6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8.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2.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 0 0 2年 9月~ 2 0 0 3年 8月住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 10 0例 ,按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 ,对比观察其X光照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X光照时间分别为 :(5 .86± 3.74 )min和 (5 .6 3± 3.6 4 )min(P >0 .0 5 )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1.35± 11.6 2 )min和 (2 0 .87± 11.30 )min(P >0 .0 5 ) ,成功率分别为 97.8%和 98.2 %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4 .35 %和 12 .96 %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需卧床 ,患者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及解决经桡动脉途径不足之处的方法.方法 选取CAG和PCI的患者共30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150例)和股动脉组(150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对比解决桡动脉痉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的手术成功率、PCI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在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0%,3/150)、术后全身不适率(0,0/150)、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0,0/150)、住院时间[(4.1±2.1)d]、住院费用[(3.7±2.8)万元]方面均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分别为7.3%(11/150)、100.0(150/150)、2.7%(4/150)、(7.8±3.4)d、(5.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与经股动脉途径同样有效、可行,而且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优缺点,及解决经桡动脉途径不足之处的方法。方法选取CAG和PCI的患者共30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桡动脉组(150例)和股动脉组(150例),对比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对比解决桡动脉痉挛不同方法的有效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PCI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在穿刺局部并发症发生率(2.0%,3/150)、术后全身不适率(0,0/150)、术后全身并发症发生率(0,0/150)、住院时间[(4.1±2.1)d]、住院费用[(3.7±2.8)万元]方面均显著优于股动脉组[分别为7.3%(11/150)、100.0(150/150)、2.7%(4/150)、(7.8±3.4)d、(5.0±3.4)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与经股动脉途径同样有效、可行,而且穿刺局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50例,随机分组至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比较其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不良事件,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血管造影的成功率分别为98%和100%(P>0.05);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6.32±3.35)min和(5.70±3.53)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2.10±10.81)min和(20.02±10.34)min(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和14%(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在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和手术操作时间上均不差于股动脉,但有着更少的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F Judkins型冠脉造影导管在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经皮穿刺桡动脉采用6FJudkins型冠脉造影导管给71例Allen试验正常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其成功率、术中需要更换其他类型造影导管的情况、造影总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其中成功者为66例。改行股动脉途径者为5例:改用Amplatz R造影导管者2例;造影总时间及桡动脉穿刺成功时间分别为35±17min、5±3.3min;4例发生桡动脉痉挛:3例局部血肿;2例术侧前臂疼痛;1例手掌桡侧皮肤麻木;随访2周无桡动脉闭塞及肢体缺血发生。讨论:应用6F Judkins型冠腺造影导管经桡动脉诠径行冠状动腺造影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120例和145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术后躯体不适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4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治疗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组的置动脉鞘时间与止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治疗组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等总体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经股动脉,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195例冠心病患者,Allen试验正常,随机分为左桡动脉组(98例)和右桡动脉组(97例).冠状动脉造影选用5 F TIG造影导管.对两种途径在穿刺时间、X线光照时间、造影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左、右桡动脉组穿刺时间[(2.25±15 1.58)min比(2.19±1.62)min]、X线光照时间[(3.12±1.53)min比(3.21±1.49)min]、造影时间[(12.87±2.52)min比(12.98±2.85)min]、穿刺成功率(95.92%比95.88%)、造影成功率(94.90%比94.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桡动脉途径能很好地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可选择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 3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的方法学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327例次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或/和PCI患者的临床和手术情况,记录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为95.40%(1036/1086),经桡动脉PCI成功率为98.34%(237/241),54例经桡动脉手术失败患者改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术后局部血肿99例,前臂张力性血肿和桡动脉闭塞各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和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经桡动脉PCI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同时对于靶病变给予充分预扩张,以手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行TRA—PCI,总结其疗效以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52例冠心病患者中,其中单支病变15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16例;处理前降支(LAD)28处,回旋支(LCX)15处,RCA20处,其中完全闭塞2例,血管狭窄程度在70%~99%,共放置支架65枚,单纯PTCA2例,桡动脉穿刺成功率85%,TRA—PCI成功率92%;术后6h拔除桡动脉鞘管加压包扎。2例出现前臂血肿,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死亡及急诊冠脉搭桥。结论TRA—PCI治疗具有血管并发症少,安全可行,方便患者,减少痛苦,应积极提倡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白玫  刘彬  费晓璐  严汉民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10):141-143,119
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冠脉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成像技术与传统数字冠脉造影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异同也愈加受到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两种成像技术在辐射剂量测量方面的异同及其两种技术所致辐射剂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术预防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预防感染的措施,并与股动脉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32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术320例中,有76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桡动脉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为93.36%,其中穿刺部位血肿5例(1.56%),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管痉挛24例(7.50%),桡神经损伤5例(1.56%),低血压6例(1.88%);血管迷走反射16例(5.00%),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成功率较高,感染并发症较少,患者耐受性好,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及启动子区4G/SG基因多态性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应用酚提取法提取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PCR-RFLP),检测ACI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PAI-1基因4G/5G多态性。结果ACI组PAI-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734,P〈0.01);以4G/4G基因型血浆PAI-1活性最高。ACI组4G/4G纯合子基因型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X^2=5.96,P〈0.05),4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4,31,P〈0.05),两组4G/5G杂合子基因型和5G/5G纯合子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7、0.31,P〉0.05)。结论ACI组4G/4G基因型频率较高,血浆PAI-1活性较高,4G/4G基因型个体可能是本地区ACI的易患者,在ACI高危人群的筛查中可考虑增加PIA-1基因4G/SG基因多态性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CH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50例,所有患者均在1月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评价64层MSCT诊断冠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以及斑块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50例共计683个冠脉节段可用于评价;64层MSCT诊断冠脉节段≥50%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4.0%(63/75),诊断冠脉节段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4.0%、97.9%、96.5%;不同斑块性质对冠脉狭窄程度影响不同,单纯钙化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常较轻,混合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较重,而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狭窄程度分布无一定特异性,常与CAG表现一致;钙化与非钙化斑块、钙化与混合斑块在狭窄程度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于CHD的筛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脉CTA)与冠脉造影(CAG)的结果,探讨其评估冠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9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CTA筛查,经其诊断为重度狭窄或闭塞的31例患者在1个月内行CAG检查,分析比较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评估其精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获得良好的三维重建。冠脉CTA对于评估正常或重度狭窄的冠脉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冠脉CTA对冠脉不同狭窄程度判断的精确率达73.4%。结论 320排螺旋CT冠脉成像是一种比较可靠、简便而且安全的冠脉病变无创检查手段,对冠脉病变的评估较准确,可以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一种筛查与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的影响。方法52例病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不同层厚(1mm和3mm)重建。结果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最多为52个,其中小钙化斑块数达到45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3mm层厚是不适宜的,1mm层厚较3mm层厚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斑块,尤其是小钙化斑块,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的影响。方法52例病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不同层厚(1m和3mm)重建。结果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最多为52个。其中小钙化斑块数达到45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3mm层厚是不适宜的,1m层厚较3mm层厚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斑块,尤其是小钙化斑块,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