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碘染色结合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可疑食管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NBI及碘染色检查,并对病灶进行活检,统计NBI及碘液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联合检出率。对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内镜下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将切除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内镜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结果单独采用NBI与单独使用碘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结合碘染色方法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显著优于单独应用NBI或碘染色法(P<0.05)。EUS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结合碘染色法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超声内镜可以对病变的浸润深度做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老年患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诊治的220例食管黏膜存在可疑病灶的老年患者,均有完整内镜下碘染色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内镜下碘染色对老年患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22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食管黏膜正常16...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BI)和碘染色方法对食管病变进行观察,比较2种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鉴别诊断精度差异。方法经内镜和病理(包括术后病理)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78例患者,共116处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大小、数量、范围,同时进行NBI分级,然后再用2.5%碘液行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病变的大小、范围、数量,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对照。结果普通模式下发现病灶87个(69.0%),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03个(81.7%),碘染色发现病变116个(1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癌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癌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的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正>食管黏膜碘染色已广泛应用于筛查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1],食管正常黏膜组织上皮遇碘呈深棕色,而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组织则不染色或呈浅染色[2]。国内已有许多关于碘染色对食管癌诊断价值的研究,但随机对照试验则属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对323例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检查,以阐明碘染色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5月至2009年4月于我院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与体会。方法对楚州经济开发区城东乡张巷村500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普查食管碘染色,观察染色情况,并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76例患者活检,16例轻度异型增生,14例中度异型增生,3例重度异型增生,3例原位癌,38例慢性食管炎,2例鳞状上皮增生。结论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液染色普查食管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与体会。方法在我市三跃对3624例40~69岁人群中进行内镜下普查食管染色,观察黏膜染色情况,并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624例普查人群中有627例碘染色后阳性,其中食管癌38例(早期食管癌23例,进展期癌15例),不典型增生病变114例,呈不同程度的不染或淡染色像,慢性炎症168例,正常鳞状上皮307例,呈不同程度的浅染色像。结论内镜下碘液染色普查食管结合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且操作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在发现早期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2例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进行2%的碘液黏膜染色,同时进行病理活检检查,观察食管黏膜碘染色结果 ,与病理活检结果进行对照,对比染色前后患者早期食管癌、食管黏膜中度以及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结果对92例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后,共发现正常染色患者23例,浅染色患者50例,不染色患者19例。69例染色异常患者共有不染色区与浅染色区86处,其中9例患者出现≥2个的不染色区或浅染色区,敏感性为65.2%。共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6例,其中位于食管上段1例,食管中段3例,食管下段2例。在对患者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前后通过内镜发现的早期食管癌分别有0例(0)和6例(6.52%),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染色前后患者的早期食管癌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患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共发现中度及重度异型增生患者22例,其中位于食管上段6例,食管中段11例,食管下段5例。结论患者的食管黏膜进行碘染色呈现浅染色或者不染色,大多是患者食管黏膜出现癌变或者食管黏膜发生癌变的前兆,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结合病理活检能够极大的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变直径介于6~13mm,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基底及切缘均未见病变残留;患者在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后进行1~7个月的随访,内镜复查平均次数为2.12次,在首次内镜复查过程中均发现创面愈合、瘢痕形成,经过碘染色后观察没有发现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内镜检查和lugol‘‘s染色法在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经内镜时充血、糜烂、粗糙和颗粒等异常改变的食管粘膜,喷洒3%Lugol‘‘s液对不染色区或淡黄色区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内镜检查应用Lugol‘‘s液染色和X线钡餐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与外科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充血型2例,糜烂型3例,斑块型7例,乳头型1例。内镜检查联合Lugol‘‘s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与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学诊断相符,而X线钡餐检查仅发现4例早期食管癌。结论 经内镜检查对可疑病灶喷洒3%Lugol‘‘s液染色可清楚显示病变粘膜改变,勾勒出病灶轮廓及范围,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ENTAX高清智能染色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经普通高清胃镜检查后疑似早期胃癌、食管癌患者105例,分别行高清白光(HD+)模式、高清智能电子染色(i-scan)模式、染色内镜检查,评价各检查方法中病变腺管开口形态以及微血管结构形态的清晰度,并对疑似部位进行靶向活检,比较3种内镜诊断早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结果 105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早癌51例。在观察微血管形态方面,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明显优于电子白光内镜、染色内镜(P<0.05)。在诊断上消化道早癌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与病理的确诊符合率方面,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明显高于电子白光内镜(P<0.05),且均与染色内镜相近(P>0.05)。结论高清智能染色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相似文献   

12.
早期食管癌病变范围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常规内镜检查往往不能清楚看到食管粘膜下细微结构的变化,早期不易被发现。应用内镜下双重食管粘膜染色法,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我院近两年来对64例病人进行食管染色,以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冯如  苏峰 《江苏医药》2020,46(7):736-740
近年来,消化道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多种检查方式有效提高了食管癌的检出率。其中,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能够清晰地观察食管黏膜表面的微小病灶及微血管形态变化,更好地判断病灶范围与病变性质,并精准活检,提高癌前病变检出率,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有力工具。本文就ME-NBI在早期食管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食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而中晚期仅为10%左右。为了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率,笔者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碘染色体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来研究其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应用到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作用与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择取本院收治的100例疑似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病例,对所有患者先借助普通白光内镜进行检测,再使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US)进行检测,观察比较其最终的结果.结果 在对所有患者实施普通...  相似文献   

16.
17.
张安洲 《哈尔滨医药》2012,32(3):180-181
目的探讨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方法。方法内镜下进行了262人年龄35~82岁,被怀疑有食管病理变化。观察并记录用卢戈液染色前后的颜色异常和黏膜形态以及黏膜下血管纹理的改变。并对所有的人进行活检。结果早期食管癌11例,37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断通过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之前和之后的卢戈液染色,3例(1.1%)和15例(5.8%);在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4例(1.5%)和33例(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卢戈液染色内镜检查可以显著的提高早期食管癌,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8.
19.
张瑞  朱美玲  郑中锋 《医药世界》2010,(8):841-843,845
目的探讨胃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07-01-2009-12186例常规胃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轻度异常的患者,用碘液配制成2.5%卢戈液染色,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并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将病理结果与染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胃镜检查发现186例食管异常病变,其中食管鳞形细胞癌43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食管中度不典型增生32例,食管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慢性食管炎61例,鳞状上皮增生27例。卢戈液染色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卢戈液不染和淡染,其准确性为62.03%;卢戈液不染诊断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准确性高达95.8%。碘不染、淡染区检出食管早癌及异型增生概率高于染色区(χ2=35.139,P〈0.05)。结论胃镜下卢戈液染色有助于食管病变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食管表浅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主 《中国医药科学》2021,(10):203-205,236
目的 研究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内镜诊断的价值.方法 数据采集本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根据检查方式分为参照组(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50)、试验组(NBI+染色内镜检查,n=50).比较两组诊断结果 、病变轮廓清晰度、疾病检出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