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与视网膜光损伤的相互关系,以探讨视网膜光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方法:所有SD大鼠经循环光环境适应7天,实验前暗适应36小时,分别于光照3、6、9、12、15、18小时,灌流固定,摘除眼球。光镜标本在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TUNEL法染色,光镜观察;电镜标本在树脂包埋、超薄切片、醋酸-柠檬酸铅双重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应用CL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检测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所得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视网膜只见视细胞出现光损伤和细胞凋亡,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光损伤逐渐加重,视细胞凋亡逐渐增多。在外核层,透射电镜观察及核染色质浓集,而无炎性反应。外核层面积和视细胞凋亡指数作相关性分析有显著意义。结论:视细胞凋亡是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光损伤启动了视细胞凋亡的发生,外核层细胞核的丢失是视细胞凋亡的结果:视网膜光损伤与视细胞凋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和视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所有大鼠被随机分为牛磺酸用药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通过持续光照射24h,形成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后3d,通过光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结构,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视网膜结构破坏严重,感光细胞内外节消失,外核层变薄,细胞核明显减少,而牛磺酸用药组无明显改变。牛磺酸治疗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牛磺酸对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视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建立视网膜光损伤的动物模型,取材后进行光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和TUNEL标记方法 观察视网膜光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探讨普通日光灯对大鼠眼视网膜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自制光照箱[中央平均光度(5680±146)lux],20只SD封闭群大鼠和1只RCS大鼠,随机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三组,阴性对照一组,阳性对照一组),实验组分别在光照后12、24、36h取材摘除眼球,解剖显微镜下取视网膜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制作光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翻译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在光镜下观察的方法 .结果 (1)实验大鼠在暗适应后,鼠视网膜形态结构正常,层次清楚,视杆细胞内外节排列整齐,界限清楚,TUNEL标记阴性.(2)光照12h后,视杆细胞外节轻度空泡变性,外核层细胞核浓缩不明显,TUNEL标记细胞较少.(3)光照24h后,视杆细胞外节结构不清,外核层细胞核明显破碎,浓染,TUNEL标记较多,色素上皮细胞核浓染.(4)光照36h后,视杆细胞内外节溶解,外核层细胞稀疏,色素上皮核破碎,细胞核标记明显减少.结论 普通日光灯在一定强度下,经过一定时间的照射,对视网膜有损害,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中有细胞凋亡现象发生,视细胞凋亡是大鼠实验性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视网膜凋亡细胞的出现位置主要集中在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和视神经节细胞层,随着损伤后时间的推移,调亡细胞逐渐被清除,视网膜组织则变薄,造成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原花青素对小鼠视网膜光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光化学损伤模型对照组;C组为原花青素给药组。C组在造模前三天开始灌胃给原花青素混悬液(400mg/kg/d),B和C组先暗适应12小时,然后在自制的光损伤箱内光照12小时,连续光照3天。在造模后第7天,将每组的8只小鼠进行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各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进行定量测量。结果光照第7天后,三组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较强可见光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发病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天(D1)、3天(D3)、5天(D5)、7天(D7)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天,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天,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饲养1天、3天、5天、7天。10%水合氯醛麻醉大鼠,摘取眼球,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行HE染色、TUNEL法标记及重金属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外核层排列规则,染色质电子密度均匀。TUNEL法染色阴性。光照后1天,外核层开始变薄,其厚度减少11.88%。核染色质开始固缩。可见少量TUNEL法标记的阳性细胞核,染色质向核膜下聚集,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表现。光照后3天,外核层厚度减少26.80%。电镜下核染色质向中心聚集。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增加。光照后5天,外核层厚度减少39.76%。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更。光照后7天,外核层厚度和TUNEL法标记的凋亡细胞数与光照后5天基本相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节细胞及内核层均无明显变化。也未了现炎症细胞。结论:实验性光损伤导致大鼠光感受器丧失,光感受器丧失的性质为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初步证实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是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先化学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光化学损伤模型对照组;C组为原花青素给药组.C组在造模前三天开始灌胃给原花青素混悬液(400mg/kg/d),B和C组先暗适应12小时,然后在自制的光损伤箱内光照12小时,连续光照3天.在造模后第7天,将每组的8只小鼠进行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各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外核层厚度进行定量测量结果光照第7天后,三组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外核层厚度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原花青素对视网膜光化学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行可见光照射所致大鼠视网膜光性损伤后的行为测试 ,探讨动物视功能与行为的关系。方法  2 1只SD大鼠在 (95 0± 5 0 )lx绿色光损伤仪光照 3、12、2 4h ,实验前及实验后暗适应 2 4h ,光损伤前 2d及光损伤后 2d测定大鼠的头部视动跟踪反应、前置刺激反应。光损伤后 72h摘除眼球 ,冰冻切片后行HE、Rhodopsin免疫荧光染色 ,光镜观察。实验对照组为 7只双眼球摘除术后的大鼠。结果 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 ,动物的头部视动跟踪反应逐渐丧失 ,对照组反应最弱 ,前置刺激反应逐渐增强 ,对照组反应最强。结论 不同程度的视细胞损伤后的动物行为是不同的 ,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 ,动物的行为呈现与之相适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万寿菊提取物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的影响.方法:SD大鼠 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万寿菊提取物低剂量 组与高剂量组,各 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 3组大鼠均缝成开睑,采用日光灯照射,照光强度 (3000±100)Lux,持续 12h.光照射完毕后立即拆除缝线送回暗环境饲养笼中饲养 12h,再重复以上 过程,连续 3次,光照射时间总计 36h,建立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各组在光照前充分暗适应 36h,暗 适应前万寿菊提取物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大鼠给药,1天 1次,直至光照后 7天.实验结束,处死大 鼠,检测视网膜细胞中 Caspase-3表达情况.结果:光照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 Caspase-3阳性物质弥漫分布,含量增多.其面积、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和平均黑度均高于正 常对照组(P<0.05),而万寿菊低剂量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 Caspase-3阳性物质减少明显,四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治疗组阳性物质减少不明显.结论:万寿菊提取物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有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 Caspase-3的表达,从而拮抗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病理改变的特征。方法:健康无眼病SD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其中1组不接受光照作为正常对照组,另外2组为实验组,分别以2800Lux强度白光持续照射3h和6h造成视网膜光损伤,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病理改变。结果:持续光照6h大鼠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出现显著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核固缩、染色质边集、核膜内陷以及线粒体和外节膜盘正常结构的破坏。结论:光损伤早期视网膜感光细胞的超微结构即受到破坏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口服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 Egb761)对视网膜光损伤后感光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80只封闭群的昆明小鼠随机:正常对照组(A组)光损伤模型组(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药物治疗组(D组),每组20只;药物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在在造模前一周每日灌胃Egb761(150mg/kg/d)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继续灌胃给药直到造模后7天、14天及30天处死动物做光镜、电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视网膜原位凋亡细胞检测。结果: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出现凋亡的感光细胞,单纯光损伤模型组光照后7天感光细胞内外节可见轻度水肿、排列紊乱,外核层中出现深染皱缩的凋亡细胞,核层变薄仅留7-8层;14天时损伤最重,感光细胞层内外节几乎全部消失且可见凋亡细胞,外核层仅留1-3层,平均厚度为(37.988±1.207)µm,小鼠视网膜厚度平均为(126.32±2.31)µm。但是药物治疗组感光细胞层和外核层损伤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t=21.993,p<0.001),说明EGB761能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14天时最明显。结论:通过口服EGB761能部分抑制感光细胞的凋亡,最终挽救了部分感光细胞的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迁移、活化及其与光感受器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光照组(n=78)和正常对照组(n=15),光照组大鼠在自制的光损伤箱中接受强度为2500 lux的宽谱蓝光照射24 h,建立光损伤模型。在光照结束后2 h、6 h、1天、3天、7天和14天时(每一时间点,n=13),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两组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OX42(+)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改变和迁移活动,并对视网膜外层的TUNEL(+)细胞和OX42(+)细胞分别计数并绘制时间-数量曲线;用透射电镜观察进入光感受器层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行为;用real-time PCR法定量分析光照后视网膜胶质源性神经毒性物质IL-1β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光照结束后2 h视网膜外核层(out nuclear layer,ONL)即可见TUNEL(+)细胞,1天后达高峰,3天后逐渐减少;光照结束后6 h视网膜ONL开始出现少量OX42(+)细胞,逐渐增多并于3天后达高峰,7天后渐消失,其形态转变为肥大细胞体的激活型。从时间-数量曲线可见OX42(+)细胞的迁移高峰落后并紧随凋亡高峰;强光照射上调了视网膜IL-1β mRNA的表达,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趋势基本一致;透射电镜显示进入ONL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光感受器的外节膜盘。结论 视网膜光损伤模型中光感受器的凋亡诱导小胶质细胞向ONL的迁移、活化及吞噬行为,并伴有视网膜IL-1β表达水平的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加速光感受器变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和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较强可见光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自制光损伤箱。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d(D1)、3d(D3)、5天(D5)、7d((D7)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d,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d,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饱饲养1d、3d、5d和7d。大鼠以10%水合氯醛麻醉,分别用4%多聚甲醛液3%戊二醛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应用光谱、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其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D7组变化与D5组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为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向中央聚集。结论: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较长时间(36h)间歇照射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成功地摸拟了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在光损伤的早期,即出现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葛根素(puerarin)对大鼠光损伤视网膜中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YZ20T眼科手术显微镜,距角膜距离为(150±3)mm照射右眼,照射时间为30 min,照度为(22 000±1 000)勒克斯建立急性光损伤模型。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尾静脉注射葛根素,空白组、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7 d后取眼球,观察视网膜外核层组织形态学及检测外核层细胞数,通过免疫组化测定视网膜中NF-κ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外核层变薄,细胞减少,细胞排列较正常组稀疏,内外节排列紊乱,分界不清;低剂量组视网膜形态有改善。空白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NF-κB阳性物质含量较多,模型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NF-κB阳性物质含量较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浆中NF-κB阳性物质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葛根素对手术显微镜导致的视网膜光损伤有修复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NF-κB的表达,从而拮抗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BIR)视网膜的影响。方法 应用前房灌注液体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RIR模型,并随机分为防治组和对照组,防治组大鼠地塞米松用药从缺血前6天开始,剂量为1mg/kg,溶于1ml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给药持续8天,对照组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两组缺血60 min后分别再灌注30 min、24 h、72 h,进行视网膜丙二醛(MDA)的检测,其中24 h后每组还作光镜检测。结果 防治组视网膜M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理损害轻于对照组。结论 地塞米松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对RIR损伤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间接检眼镜医源性光损伤对灰兔视网膜电图(ERG)的影响,12只24眼北京青紫兰灰兔进行了视网膜光损伤试验,每眼分别接受间接检眼镜光照(视网膜照度为390.7mW/cm~2),设光照1小时,30分钟和15分钟三个观察组,与照光前比较。照光后30分钟,1、3、6小时和1、7、24天,重复测量ERG的a波和b波。采用美国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具有重复测量的双因素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光照1小时组和30min组,于光照后30分钟至1小小时εRG的a波和b波振幅下降幅度最大(P<0.01)光照15min组也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家兔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损伤视神经、视网膜Nogo-A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将健康成年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后3、7、14d天处死动物,观察单位面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量及损伤后Nogo-A在视神经与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治疗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高于损伤组及对照组(P〈0.01);对照组及损伤组损伤后3、7、14d视神经与视网膜中Nogo-A表达增强,至损伤后7d达高峰;治疗组视神经与视网膜Nogo-A表达亦增强,各时间点均弱于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并下调Nogo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视神经损伤后丙泊酚干预对损伤视神经及视网膜神经节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SD大鼠67只,随机取20只为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余行视神经钳夹法造模,造模成功42只纳入实验。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各21只/组。造模后4 d,以TUNEL法检测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细胞凋亡,造模后7 d,RT-PCR、Western-blot检测视网膜和视神经节细胞组织Caspase-3、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造模后14 d,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大鼠取眼球,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病理形态,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结果造模后4 d,丙泊酚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造模后7 d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Caspase-3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BCL-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造模后14 d,荧光金阳性RGC数:模型对照组最少,丙泊酚组较多,正常组最多,且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大鼠闪光视觉诱发电位伏期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短(P0.05)、波幅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干预通过减少大鼠视神经钳夹后RGCs的凋亡,降低视网膜Caspase-3的表达,升高BCL-2的表达,对视神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