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血液粘度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红细胞是影响全血粘度最主要的因素.红细胞主要是通过它的压积、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聚集性和变形性的改变而影响全血粘度的.  相似文献   

2.
3.
吸烟,饮酒对全血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96例男性高级知识分子全血粘度(比),结果表明:吸烟才比不吸烟者高,有显著差异(P〈0.05)。饮酒者不饮酒者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吸烟、饮酒者比不吸烟、不饮酒者高,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4.
1994年5月至2004年5月对门诊、住院确诊为冠心病者433例进行了全血粘度测定,并与366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反映血液流变特性的诸多指标中,全血粘度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己在临床检验中得到广泛开展。由于国内外测量粘度的仪器较多,性能不一,给测量结果带来一定误差。我们利用最常用的锥板式和圆筒式粘度计对全血粘度进行了对比测量,提出了全血粘度测量的质量控制标准,为...  相似文献   

6.
全血粘度测量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7.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可诱导其他多种类型的细胞发生增生性和形态学改变,对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脑血管疾病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对145例于2005年6月-2006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LPA及全血血浆粘度检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浆和全血粘度的测定,目前国内从粘度计生产到测定方法都无统一规定(或要求),对所测结果亦无衡量标准和质控手段。我们自制一非牛顿流体对全血粘度测定进行质控,并采用血浆二次测定法对血浆粘度测定进行质控,实践证明此法可行.同时将全血比粘度等于全血与水流过同一毛细管的时间之比改为全血同非牛顿流体流过同一毛细管的时间之比,从而大大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全血粘度样本测定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前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深入开展 ,但从国内临床血液流变学发展的现状来看 ,我国血液流变学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如仪器的标准化 ,方法的规范化等 ,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深入发展的关键。制定相应的标准 ,特别是 ,应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实行全程质控是十分必要和势在必行的。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范围很广 ,检查项目很多 ,在反映血液流变特性的诸多指标中 ,全血粘度占有重要的地位 ,现以全血粘度为例 ,对血液流变学标本采集 ,抗凝剂的选择 ,血液保存条件 ,仪器常规校验等方面质控概述如下。1 标本的采集1 1 采血…  相似文献   

10.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主要研究血液粘度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尤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估计以及评价疗效、研究药物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全血高、低切变粘度与脑梗塞的关系,结果发现,高切变粘度增加易导致供血不足,而低切粘度增加更易致脑梗塞。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全部临床病例分为二组,第一组为高切粘度增加50例。男,38例;女,12例第二组为低切粘度增加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均在28—75岁之间。所用仪器;红外电脑粘度仪。条件:高切,100s-1;低切20S-1,温度25℃。高切粘度增加易产生供血不足,低切粘度增高,易形成脑梗塞,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明显差异(P<0.01)。讨论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有赖于红细胞…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发生,是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环境因素以及代谢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的研究表明,持续性高血糖可引起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改变,造成高粘、高凝状态;胰岛素抵抗(IR)又是Ⅱ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病理基础,而T2DM患者大多合并有全血黏度(blood mpa.s)升高,血液流变学障碍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与IR呈显著相关。因此,DN中尿微量蛋白(uALb)与IR、blood mpa.s等之间关系如何值得探究。我科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纳入监测的20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再论全血粘度测量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拙作“全血粘度测量的质量控制”一文[1]发表后,收到编辑部转来的5位专家教授的信件(以下简称专家意见),给拙作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就作者个人的理解谈几点体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教授和广大同道指正。1对原文的补充:原文...  相似文献   

15.
全血还原粘度与过氧化脂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资料表明,机体内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是影响血液流变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红细胞过氧化脂质影响血液流变性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鉴此,本文检测了52例中风患者的血浆对氧化脂质(PlasmaLipoperoxides,P-LPO)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主要研究血液粘度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尤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估计以及评价疗效、研究药物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2 ]。但由于国内血流变检测仪器的精度及重复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还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同时还由于许多基层血流变实验室忽视了全血粘度参考值的制定工作 ,长期应用不适当的参考值 ,导致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时有发生 ,使许多临床医师甚至怀疑血液流变学对临床的意义。因此 ,作者呼吁血流变实验室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全血粘度参考值的制定工作。1…  相似文献   

17.
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0-80锥板粘度计,对91例Ⅱ型糖尿病全血粘度值进行了检测。结果 91例Ⅱ型糖尿病低切变率粘度值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高脂血症非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Ⅱ型糖尿病全血低切变率粘度增高,可造成微血管循环障碍,是Ⅱ型糖尿病易形成心梗、脑梗及其它微血管的一种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永磁磁场在不同的作用时间下,对人离体血液全粘度的影响。方法:30例血样加磁10分钟,对照组不加磁做同样处理10分钟;30例血样加磁20分钟,对照组不加磁做同样处理20分钟。结果:10分钟加磁组各切变率不全血粘度数值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P〈0.05);20分钟加磁各切变率下全血粘度数值较对照组有一定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适当作用时间下,磁场可以降低人离体血液的全血粘度。  相似文献   

20.
全血粘度的测定与测试环境的温度密切相关 ,本文分别采用 3 7℃预温 5s和 2min的测定模式作全血粘度测定 ,发现高切值的测定结果有明显的差异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仪器 LG R 80系列血液粘度仪 ,北京世帝科学仪器公司生产。1 2 方法 本院 50例病人清晨空腹采血 ,用 2 0IU/ml肝素抗凝。在室温 2 2℃环境下分别用 5s和 2min两种不同时间3 7℃预温模式同时测定病人的全血粘度。2 结果用 5s预温模式测定 50例病人的全血粘度高切值的均值为 4 10 3 ,标准差为 0 515,标准误为 0 0 73。用 2min预温模式测定上述病人全血粘度高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