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与伤寒均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区别。因此,搞清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习、掌握温病学是非常必要的。伤寒,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了外感寒邪而发病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而发病的温病。因此,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即温病隶属于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显然是将温病包括在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一句中的“伤寒有五”,其伤寒是…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的著作,以六经作为辨证的纲领。“伤寒”二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由此可见,广义的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的伤寒,则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六经是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  相似文献   

3.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疾病,包括了各种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的急性发热病。发病的原因,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以及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所以又称“外感热病”。由于外邪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因而又分为伤寒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这二类热病,又统名叫伤寒,故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这些外感热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发展过程以及临床表现与内伤杂病不同,因此,临床用脏腑辨证的方法,就不能完全切合外感热病的规律。前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  相似文献   

4.
答:伤寒,中医与西医病名虽同,但内容并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西医学所说的“伤寒”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是肠道淋巴组织增生与坏死。临床特点有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白细胞降低等。中医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两者的内容也不能混为一谈。中医的广义伤寒,是泛指一切外感  相似文献   

5.
<正>广义"伤寒"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致的外感病的总称。《伤寒论》中虽对燥邪为病没有专篇论述,但燥病证治的内容散见各篇,有40多个条文与之相关。笔者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拟建立《伤寒论》燥病证治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温凉并用”治疗外感热病的认识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自从温病大家叶天士提出温病与伤寒治法大异之后,温、凉二法各别。因于风寒,只宜辛温;因于风热,只宜辛凉,温、凉之用泾渭分明。但复习文献,更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外感热病,尤其是温病初起表证较盛,采取“温凉并用”之法,多取佳效,现予浅述。  相似文献   

7.
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医证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部感染性疾病为西医称谓,中医则称为肺热病.是指由于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系炎症,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发病,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多种证候类型,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1],主要包括伤寒和温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中医外感热病温病中的风温病,也可见于伤寒中的太阳病.  相似文献   

8.
外感肺卫证是指感受当令之邪所引起的表现为一系列卫分和肺气病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其治疗以辛凉解表、清泄肺热为常法.本院第3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晖主任医师,积近40年之临床经验,治疗本证独有创见,每在宣肺透邪基础上加入活血通脉药物,诸如赤芍、丹参、桃仁、地龙、丹皮、川芎等,笔者称之为"宣肺通脉"法.本文拟就有关内容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东汉时张仲景所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伤寒诊治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指导了外感热病的辨治,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辨治各种杂病,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籍,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浅述《伤寒论》温阳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虽为论述外感疾病专著,但其全书汗、吐、温、清、下、和、消、补八法并用,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备受历代医家崇奉。纵观本书,温阳方剂运用颇多,散见于六经、霍乱、瘥后劳复诸病之中,有为一脏阳虚而设,有为通体阳衰而立,或疗血虚寒凝,或救阳亡气竭,组方严谨,用药精良,强调扶阳之本,突出温法之重。诚如柯韵伯所言“伤寒以阳气为主”。本文对《伤寒论》中温阳法的应用浅述如下。温阳解表外感风寒之邪,头身疼痛,邪在太阳,治当解表。《伤寒论》多选温卫阳之剂,以汗解肌,驱邪于外。如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太阳伤寒的…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被后世医家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全书5万字左右,共12卷,22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对证候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即是突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皆属此类论述,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本病属昏瞀猝仆之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除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孙氏所述的中风是从广义角度去认识的风病。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对中风的临床症状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中风之症,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约成书  相似文献   

15.
丁甘仁在深研《素问》、《伤寒论》等典籍及《温热经纬》、《温病条辨》等方书的基础上,择善继承,认真临证,灵活运用前人经验。其从伤寒与温病的发病属性均为外感病出发,主张统一辩证、分析,即早期重在解表,而用散透法。不过,在“寒温统一”中,对“六经”辨治规律及运用,较为强调,因此尽量选用经方。成为继曹元甫之后的又一位有影响的经方家。丁氏的辨治外感病的特点,不仅对“寒温统一”外感病学体系的建立,而且对《伤寒论》方的拓宽运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实行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就医院的会计电算化而言,笔者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医院会计电算化是指:医院财务人员根据《医院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会计基础规范》运用计算机进行的账务处理。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不仅只限于医院的财务核算,而且涉及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穿琥宁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65例,与病毒唑常规治疗65例相对照,均以5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结果2组间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穿琥宁注射液疗效显著,可作为急性热病的首选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8.
张守仁世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歙张家世医医技精湛,治疗急性热病、劳力伤寒、湿温伤寒等病有独到之功,向以“张一帖”之美名称誉于皖、浙、赣数省。今《新安揽胜》、《歙县风情》等已出版著述均将其列为临床医家之首位。“张一帖”有传为北京名医张扩之后裔。张扩,字子充,歙县人,著《医说》。少好医术,尽得蕲水庞安时,蜀人王朴真传,治病多奇中,名振当时,尤以疗治伤寒见长,其《医说》中所述与“张一帖”之祖传医术颇有渊源。此说尚待进一步考据。今可确知“张一帖”  相似文献   

19.
祛风解表方药适于多种外感热病的“表证”,及麻疹透疹,疮疡消散,“风水”消肿;治“风袭肌肤”的多种皮肤病;“风邪中经络”的偏正头痛、破伤风、卒中风痱;“风痰上扰”之癫痫等等,有开启毛窍、宣达肺气、调和营卫之能,是中医治则一项重要内  相似文献   

20.
一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通于肺,藉咽喉为通道,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故曰在卫。伤寒乃寒邪外伤太阳之经,寒为阴邪,太阳为一身之表,故曰表证。温病与伤寒,虽同为外感热病,二者迥然不同。咽为肺胃之门户,温病热盛伤阴,故咽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