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对证候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即是突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皆属此类论述,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本病属昏瞀猝仆之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除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孙氏所述的中风是从广义角度去认识的风病。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对中风的临床症状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中风之症,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  相似文献   

2.
中风先兆属"风邪"致病,这里的风邪指的是内风,而导致内风产生的病因各异,作者认为根本原因是血虚或血瘀,其治疗应以"治血"为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补血养血或活血化瘀,使中风先兆患者血液充盛,血行畅达,则风病自愈。在中风先兆阶段进行早期诊疗,截断病势进展,防中风于未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学“中风”范畴,近年来患病率不断增加。据1981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资料报告,“中风”死亡率已达死亡率的17.78%,而脑血栓在中风患者中又占首位,因此,脑血栓病实为临床多发病之一。“中风”一病,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古代医家对此早有论述。如《金匾要略》谓“经络空虚”所弓愧;清代叶天士又进一步阐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的发病机制。据其临床表现虽有不同证型,但均有血络瘀滞的症状,而现代医学认为,脑…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诊疗脑梗塞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梗塞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梗塞在中医学中应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其病因病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深人和完善的过程。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证的记载很多,如卒中昏迷期归为“仆击”、“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归为“偏风”、“偏枯”等,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风治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其来势凶险 ,病情重笃 ,为老年人常见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记载极为丰富 ,并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笔者长期潜心于活血化瘀的研究 ,根据气血理论 ,对中风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浅谈体会如下。1 中风治血的理论渊源祖国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 ,在《内经》中有“厥巅疾”、“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 :…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我院近5年来用“中风预报仪”(上海产)进行检测的结果小结,评价如下。在对2154例冠心中风预报中.阳性者306例(占14%),其中包括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缺血性中风、脑出血等住院病人。检测结果表明.冠心中风预报的阳性与心肌梗塞、脑梗塞无明显平行关系(在49例发病者中,预报阳性仅11例)。笔者认为,“冠心中风预报仪”目前作为早期预报手段尚不成熟.还缺乏比较全面、客观的科学依据;对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的重点人群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具有积极的意义.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些客观指标,对观察治疗效果,作为临床辅助检测手段,有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7.
笔者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治疗数例风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风病概述1.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为六淫之一,系外感病之先导。其特点是发病急,症状游走性,常与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清结)是一种以结肠粘膜糜烂、溃疡、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炎症性肠病,常常以腹痛、腹泻或泻秘交替、粘液血便为主要症状。目前认为溃结的发病与自身免疫、遗传、肠道感染、过敏及精神因素等密切相关。迄今为止,治疗尚无大的突破。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概述如下。1病因病机根据溃结的证候特点,绝大多数医家把其归于“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痢疾”等范畴。在病因上,一般认为与风、湿、热、暑、情志等有关。在病机方面,认为湿邪,暑邪等外…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丹溪论中风时说:“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无血;在右属痰、有热、气虚”,“病在左者,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病在右者,二陈汤、四君子汤等加竹沥、姜汁”。张景岳《质疑录》认为:“人之气血,周流于一身,气如囊龠,血如波澜,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何尝有左右之分”?谁是谁非,莫衷一是,笔者兹做如下探讨,望贤者斧正。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它发病急骤,病情重笃,死亡率高.就活血化瘀法救治本病而言,不少临作工作者拘于“出血者止,缺血者活”的观点,而畏惧不用.近年大是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及时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确能提高救治疗效,降低病死病残率.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把活血化瘀作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法则之一.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一、出血成瘀 病位在脑1 病因病机:《血证论》云“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而脑出血正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脑部脉络破损,血液外溢停积局部形成血肿、血块,则动态变为静态的“离经之血”“恶血”“贼血”.此瘀之处《内经》称、血菀于上(头脑部位)”,何康臣明确指出“据解剖所见,凡以是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缺血性中风处有二篇,一是“中风历节病篇”,一是“血痹虚劳病篇”.笔者在学习《金匮》的过程中.就仲景对该病的发病机理及证治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历史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巧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131-133
目的: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6种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有人认为气虚血瘀.有人认为升降逆乱,有人认为痰瘀互阻,为进一步探求中风病病因病机,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根据《中华医典》所收书籍,从《内经》起直至民国年代所有有关文献,依照时代先后,摘出对本病病因病机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思想,从而分析诸因素在历史上提出和确立时间,并总结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形成过程。 结果:从《内经》起,就有两种认识,一方面认为气虚邪中,另一方面认为气血逆乱,各历史时期对这两方面有深入发展,不同医家强调各自观点,从而形成现代中风病病因病机学说。主要为5大理论,即①内虚邪中理论。②气血上冲,血菀于上理论。③心火、肝风、气虚、血虚有痰理论。④内虚、肝风、气逆、血瘀理论及其发展。⑤汇通学派中西结合理论,中风理论成熟。现代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病变过程会出现风、火、痰、瘀、气、虚6类病理因素,初期以风、火、痰、瘀为主,后期虚、瘀为主。 结论:直至民国时期,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成熟完善,与现代中医认识以及临床发现基本一致。结合历代医家观点,发现中风病的发病大致有两种,一部分人以气血不足为因;另一部分以肝风内动,气血逆乱为因。火热、痰浊、瘀血出现在病变过程,证明临床上部分患者并不出现风、火、痰证.而以虚证为主.确有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中风的成因中风的发生与虚、痰、瘀三者关系极为密切。中年人由于诸多因素 ,已处于始虚 -生痰 -生瘀这样一个不良状态 ,形成了中风的病理基础。始虚。元·朱丹溪在《医学发明》中说 :“故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 ,气衰者多有此疾 ,壮岁之时无有也 ,若肥盛者间有之 ,亦形盛气衰。”人到中年 ,已步入“内伤积损”之时 ,或七情损伤 ,或酒色过度 ,精血已耗 ,肝肾始亏 ,水不涵木 ,肝阳偏亢 ,而致“内风旋动”。或因气始虚 ,血始滞 ,行动始缓 ,头目眩也。生痰。许多中年人烟酒不离 ,肥甘不断 ,常常损伤脾胃 ,使之运化失…  相似文献   

15.
周旎泓  王睿清  范小利 《大医生》2023,(10):141-144
新型冠状病毒的重症患者多表现为重型“气营两燔”、危重型“内闭外脱证”。一般认为前者为邪热气分不解,深入营血分;后者为元气衰微,心包郁闭,后者即“逆传心包”的表现,而笔者提出了新的认识,即两者皆为逆传心包,温病之营血分病属“心包络病”。本文将从“逆传”的相对性和“心包络”的实质两方面阐述世人对心包络病的误解,同时阐述心包络病的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属于重证、急证。中医认为长期情志不遂,气机失调,血行不畅,伤害五脏之神,脑神受扰或五志过极,乘虚而人,化火伤阴而动风,火越旺阴更伤而风欲动,阴越伤而火越旺,最终导致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而中风即发。笔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而产生的风、火、瘀、痰、虚等导致的脑脉痹阻或脑溢脉之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不能吞咽为主症。内经中的仆击、薄厥、大厥、偏枯等论述皆为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中风的共证是“瘀血和缺血”,包括血栓形成后的脑血管内瘀血及出血后脑血管外的瘀血而引起的脑组织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研究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与风、火、痰、瘀、虚等因素有关。缺血性中风的当代研究中,尽管有痰瘀互结、痰热腑实等多种病因病机学说,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虚是本病的根源,血瘀是病理核心。  相似文献   

19.
该文运用温病学说阐明了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和基本大法,认为瘀热互结是其重要病机之一,而肝肾阴虚是其内在本质,肾虚血瘀是瘀热互结的病理基础,凉血散血法则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血流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属于中医学之“中风”范畴,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等特点。在缺血性中风的超早期,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可改善预后。我科2006年3月-2007年1月收治缺血性中风超早期行动脉溶栓患者共18例,均在传统西医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