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冲任论治乳腺增生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其发病居女性乳腺病的首位,晋雅仙[1]报道南平市妇女各种乳房疾病发病情况,其中乳腺增生病占93.20%。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理想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乳腺增生较西医有极大的优势。上海的顾伯华教授率先倡导应用调和冲任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现已公认冲任失调是乳腺增生疾病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笔者就从冲任论治乳腺增生的机理进行探讨。1冲任与乳房的生理、病理认识《奇经八脉考》:“冲脉起于少腹之内胞中……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足少阴、冲脉于阴交……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至承泣…  相似文献   

2.
乳房囊性增生病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青春期或绝经期。乳房囊性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简称乳腺病),是指乳房小叶和乳腺导管结缔组织增生以及乳管扩张或形成囊肿。属于中医“乳癖”范围。“乳癖乃乳中结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气血瘀结而生”(《外科正宗》)。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肝郁气滞,牌失健运,气血凝聚,阻于乳络,以致历历成核,日久,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冲任失调。笔者曾自拟中药方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病2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属中医“乳癖、乳疠”范畴。多发生于20~40岁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且有癌变倾向。肝气宜疏条达,若情志不遂,气机不畅可导致气滞血瘀。郁怒忧思,使肝脾受损,气滞痰凝,痰瘀胶结阻塞乳络而发病。笔者以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4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hyptroplasia of mammarygland,HmG)是非肿瘤性、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又称为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dysplasia).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约占育龄妇女的40%.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45~50岁达到高峰,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一般认为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由于性腺器官卵巢的功能发生紊乱,体内黄体素分泌减少,而雄激素相对增多,使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的增生和复旧不全.国内外专家认为,此病癌变率占10%~20%,发生乳癌的危险比健康妇女高1.4~2.5倍.因此防治本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有了较大发展,治疗方法多样,取得较好疗效.现就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增生病是以周期乳房疼痛和乳房出现肿块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笔者用电针配合内服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00例均为门诊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年龄最大49岁,最小20  相似文献   

6.
张丽 《临床医学》2009,29(8):114-11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均为门诊患者,本组共150例。已婚131例,未婚19例,发病年龄18~50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数年,乳房单侧可触及肿块者81例,双侧可触及肿块者38例。乳房疼痛,无肿块者31例。全部病例均根据《祖国医学的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乳癖的诊断标准确诊,中医辨证属忧郁伤脾,暴怒伤肝,气滞血瘀型者。患者皆有乳房疼痛,常随喜怒而消长。陈石功所谓乳痛“多由思伤脾,怒恼伤肝,郁肝而成也”。  相似文献   

7.
巨乳症又称乳房肥大、大乳房或巨乳房,是指乳房过度发育,含腺体及脂肪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体积超常,与躯体明显失调.巨乳症发生原因可以是内分泌紊乱致乳腺增生,也可见于丝虫病,乳腺淋巴管阻塞而致乳房橡皮肿,还可以是遗传因素[1].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病也称乳腺囊性增生病 ,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该病临床特点表现为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 ,病情缠绵易反复。本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 30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依据 :①多数在乳房外象限有扁平肿块 ,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 ,可有触痛。肿块边缘欠清 ,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有胀痛 ,每随喜怒而消长 ,常在月经前加重 ,月经后缓解。③本病多见于 2 0~ 4 0岁妇…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属祖国医学“乳癖”。《医科心得集》云:“乳中结核,形如丸卵,……,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此名乳癖”。笔者根据乳房属肝属胃的经络学说,从肝论治,自拟疏肝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症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期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材料与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结果:1.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 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 检测DNA含量可作为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好发于已婚妇女,30岁以上者50%有临床乳腺增生病的表现,在组织学上则有90%的女性可见乳腺结构不良改变。其主要临床症状,大多在月经前一周内开始,出现乳房单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胀痛,并有触摸痛或硬结索条颗粒状物。月经过后,乳房疼痛与硬结块减轻或消失。本病具有明显的临床周期性特点。本人自1995年从事中医门诊以来,运用自拟乳核散结汤内服治疗乳腺增生病7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生鸡内金对乳腺增生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黄体酮建立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分空白组、模型组、逍遥组、逍金组、内金组给予相应治疗药物后,观察各组大鼠乳房形态变化,检测其血液流变学、血清激素水平,并取大鼠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对各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生鸡内金对肝郁脾虚证乳腺增生病大鼠的乳房外形及病理变化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乳房外形缩小,小叶和腺泡的数量减少,上皮细胞增生亦减轻,且能较好地改善大鼠血液流变学情况,而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不明确。结论:生鸡内金可以有效干预肝郁脾虚证大鼠的乳腺增生改变,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但与激素水平的调节关联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刘雪凤 《全科护理》2009,7(34):3193-3194
巨乳症又称乳房肥大、大乳房或巨乳房,是指乳房过度发育,含腺体及脂肪结缔组织过度增生,体积超常,与躯体明显失调。巨乳症发生原因可以是内分泌紊乱致乳腺增生,也可见于丝虫病,乳腺淋巴管阻塞而致乳房橡皮肿,还可以是遗传因素。乳房过大、过长、过重,除影响社交外,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腰背酸痛、乳房下皱褶处糜烂、呼吸困难等症状。巨乳症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青年女性,偶可见于妊娠期妇女。  相似文献   

14.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3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乳腺增生是一种非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临床以乳房肿痛及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乳癖范畴。我院2002-05~2004—03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31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乳腺增生病为现代女性的多发病,影响着女性健康,目前尚无明确病因。中医学称之为"乳癖",发病"责之于肝",是情感内伤,肝气郁结致气滞血瘀,聚于乳而搏结不散,临床表现为乳房的疼痛、肿块~[1]。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和痰瘀凝结证患者以气郁质为主,冲任失调证患者以气虚质为主~[2]。本文分析自拟开郁散结汤Ⅰ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结果:(1)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DNA含量可作为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性,28岁。G2P1。哺乳期后1年发现双侧乳房逐渐增大、肿胀,偶有刺痛,长时间挤压乳房可出现凹陷,曾诊断为"双侧乳腺积乳伴乳腺增生",对症治疗未见好转。行"右乳房切开引流术"后右乳肿痛减轻。近期患者双侧乳房进一步肿胀,伴有疼痛及触痛,右乳头及内侧皮肤出现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53、CerbB-2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讨各证型之间在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即有癌基因的阳性表达,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p53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在轻、重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p53、CerbB-2阳性表达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均存在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递进关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严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p53、CerbB-2的表达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乳腺增生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1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5例乳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小金丸,B组在A组基础上行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乳房疼痛度、乳房肿块直径变化情况。结果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A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6,P<0.05);B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评分为(1.08±0.23)分,低于A组的(3.18±0.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57,P<0.05);B组治疗后乳房肿块直径为(0.65±0.02)cm,短于A组的(1.45±0.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148,P<0.05)。结论 乳腺增生采用中医适宜技术中药外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乳房疼痛感,缩短乳房肿块直径。  相似文献   

20.
"肝与大肠别通"理论首见于李梃的《医学入门》,其区别于"胆属肝"、"大肠属肺"表里脏腑络属关系,揭示脏腑之间另一种联系,故称别通。中医认为肝与大肠生理上都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气机升降、腑气传导等功能相关,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之间存在间接联系。故其病理可相互影响,气机疏泄失常,肠腑传导失职则出现腹泻或便秘或大便溏结不调;肝不藏血,影响肠道血络,故可见便血等病理变化。近代医家杨维杰[1]提出脏腑气化相通为"脏腑别通"理论的实质。而随着现代医学进步,西医亦发现肝与肠可相互影响,提出"肠-肝轴"、"肝肠循环"等概念,为"肝与大肠别通"理论提供解剖生理、微观生物学上的解释。本文从肝与大肠生理、病理及经脉络属等方面探析其相关性,并以"肝与大肠别通"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调肝经治疗肠腑病在针灸临床治疗中的运用,丰富针灸治疗肠腑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