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猛  马超  韩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2-3594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患者使用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并与26例单纯使用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VAS和Oswa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39.3±15.6)ml,多于对照组的(141.3±15.7)ml(t=3.154,P〈0.05);手术时间(121.3±19.3)min长于对照组的(69.4±15.8)min(t=3.256,P〈0.05),两组切口总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986,P〉0.05);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38、16.327、18.204,均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以及1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2、1.774、1.697,均P〉0.05)。结论Wallis系统植入联合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好的达到术后稳定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峰 《河北医药》2011,33(21):3236-3237
目的比较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开放手术(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ED组)行MED手术和37例行FD患者(FD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MED组和FD组疗效有效率分别为90.3%和8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腿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纽(P〈0.05)。结论两种术式都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但MED组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天数少、术后早期康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开放椎板开窗术(OD)、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等3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收治的LDH患者中,随机抽取接受OD、MED、PELD的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OD组、MED组、PELD组),...  相似文献   

4.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用于显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切口周围局部浸润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83例行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n=43)手术开始前以0.75%盐酸罗哌卡因10mL于切口周围肌层和皮下局部浸润;B组(n=40)手术开始前以0.9%生理盐水10mL于切口周围肌层和皮下局部浸润。对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指数、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以及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观察。结果:A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术后疼痛反应轻、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更短。所有患者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切1:2周围局部浸润对于缓解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疼痛具有优良的效果,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25例,再次手术时21例采用扩大开窗或半椎板髓核摘除术(非内固定组),4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总的临床优良率为80.0%,非内固定组为80.9%,内固定组为75%,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非内固定组优于内固定组。结论对于复发性椎间盘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县弹榻的青渎.  相似文献   

6.
孙锋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37-3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小切口微创组和传统手术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小切口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少于传统手术组。结论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开放椎板开窗(open discectomy,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镜组、开放椎板开窗组各48例),分别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黄韧带和椎板咬除量、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随访按Nakai评分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椎间盘镜组和开放椎板开窗组术后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总出血量、黄韧带和椎板咬除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间盘镜组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椎间盘镜与开放椎板开窗术均能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但椎间盘镜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恢复较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椎间盘镜(MED)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应用MED治疗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47个间隙,常规行髓核摘除和神经减压术。结果38例均获得2~14个月随访,平均8.5个月,按Nakai分级,优良率达94.7%。结论显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更适合应用于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和仔细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治疗,开窗大小约为1.5cm×1.5cm,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和功能恢复训练,随访3年以上,对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进行分析记录,并对不同病理分型患者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远期疗效优良率为75.0%,近期疗效优良率为90.6%,远期疗效明显差于近期疗效(P〈0.05);不同病理类型中,Ⅳ型远期疗效最好,为92.9%,Ⅱ型远期疗效为83.3%,Ⅲ型为75.0%,Ⅰ型最差为62.5%。结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疗效逐渐下降;对于椎间盘髓核突出较大,纤维环破损较小患者的远期疗效比较好。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74-177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疗效。方法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在局部麻醉下,经C型臂X线机指引下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直视下切除变性及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的髓核组织,从而对脊髓和神经根进行减压。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疼痛症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Mae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与以往40例非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2.7±12.3)min及住院时间(4.6±1.2)d明显低于对照组(87.2±16.7)min、(8.9±3.7)d,VAS评分术后1个月(3.13±0.76)分及末次随访(I.35±0.23)分均低于对照组(4.85±1.24)分、(2.64±0.81)分(均P〈0.05),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组优良率为7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结论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但需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照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54例患者采用MED,比较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MED组优良率为90.7%,开窗术组优良率为88.5%,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手术时间[(41±4)min、(74±8)min]、切口大小[(1.6±0.0)cm、(10.8±0.8)cm]、术中出血量[(38±6)ml、(207±40)ml]和卧床时间[(12±5)d、(25±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开窗术相同,但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椎间盘摘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结果 50例完成镜下操作,随访6个月~6年,优32例,良11例;术中出血40~150ml,平均80ml。结论 MED具有手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神经根减压彻底、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并与传统手术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减少卧床时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MED,A组)与开窗髓核摘除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24例手术治疗LD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2例)和B组(同期同组医师完成12例),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D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DH近期临床疗效相似,但其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或扩大椎板切除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切口小,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少,患者卧床时间短,P〈0.05。结论:小切口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等优点,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案,研究组采用椎间盘镜下切除微创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创口出血、创口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各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微创手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缩短患者手术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路椎间盘镜(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以及传统开放手术( Open discectomy, 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29例为MED组,行传统开放髓核摘除术33例为OD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出血和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切口疼痛JOA以及术前、术后3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 MED组相比OD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以及1月的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改善,观察组更加明显(P<0.05)。术后3月疼痛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6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的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经过3个月的随访提示两组手术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评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微创等特点,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ME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对已确诊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51例患者采用ME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结果本组MED手术平均时间为75min(55~130min),平均出血量80ml(50~110ml)。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51例患者术后,优42例,良8例,可1例。结论 ME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显微内镜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56例患者在治疗后7天内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平均时间为3.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6.2天;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平均出血量为45mL;手术时间平均为48min;按照Nakano标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良率为92.1%。结论采用后路显微内镜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ED治疗的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5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2个月-27个月,平均12.2个月。按Nakai等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3.4%。结论采用MED治疗损伤小、恢复快,是椎间盘手术微创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