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产后汗症是产后常见症之一,在鄂西、湘西等地有此称谓,有的也称为“产后多汗”、“盗汗”。中医的“产后自汗”、“产后盗汗”,西医的“产后席汉氏综合征”可参此辨证。主要病症为,产妇于产后出现汗自出:持续不止者称为产后自汗,若睡着了汗出湿衣,醒来汗止者称为“产后盗汗”。两者合称为“产后汗症”。本人在2005年至2007年10月以来收治25例产后汗症患者,获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汗症     
叶××,女,36岁。1982年6月26日诊。胸、腹、腰部持续性出汗八年有余。初,产后家事烦冗,操持过早,又夙罹寒湿,体弱多疾。迄今时常出汗,动辄益甚,胸腹腰部出汗尤多,汗冷粘衣,酸馊熏鼻;背凉,四肢畏冷,心慌气促,多梦少寐;稍一劳动,周身酸  相似文献   

4.
汗症     
<正> 刘××,女,29岁。1974年11月25日初诊。患者于三年前,因暴怒突致昏厥,救治苏醒后,唯觉手足冰冷,未加在意,后渐致手足麻木,汗出不已。经包头某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用维生素、谷维素等治疗无效。用归脾丸、补心丹、补气敛汗等药,愈治汗愈甚。诊见神志恍惚,四肢冰冷,手足汗出如洗,垂手可见汗水淋漓,伴头晕眼花,心悸怔忡,烦躁失眠,胸胁满痛,太息口苦。脉弦细滑,舌淡尖红,苔薄黄。证属肝气不舒,气郁伤神,阳气不达四末。治以舒肝解郁,重镇安神之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9克,枳壳9克,白芍9克,川芎9克,甘草3克,龙骨60克,合欢花30克,郁金9克,珠母30克,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气虚型产后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4例产后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治疗组口服加味玉屏风散;对照组予谷维素、维生素B1各20mg口服,每日3次;两组均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50.00%和95.17%,对照组则为22.58%和3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玉屏风散治疗产后汗症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凡产后者,多有气血百脉亏虚,常人多以虚证论治,殊不知产后妇人亦有以瘀阻胞宫发热汗出并见;然产后实证汗出者,必当变清虚实,以补虚泄实为原则辨证施治,临床重在审证,勿妄以产后多虚而惯施补法,正确投以补泻,则收效更益。  相似文献   

7.
无汗症     
<正> 刘××,男,52岁,莒县峤山公社北井大队社员。1976年4月8日来诊。患者十五年前的夏天,外出卖瓮罐,途中,大汗淋漓,适逢倾盆大雨,遍身湿透。回家后,头痛身疼,恶寒、无汗。经用中西药治疗,虽有好转,但无汗一症反而更著。特别每年夏季,在田间劳动时,烈日暴晒,皮肤灼烫而痛,从不出汗,心中烦躁,甚是难忍。现症:精神佳,面色红润,头痛身疼,无汗,时有恶寒,烦躁口渴引饮。舌淡苔边白中黄,脉弦紧鼓指。辨证:属伤寒表实症,日久寒邪部分化热。治则散寒解表,清热除烦。方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麻黄8克、杏仁9克、桂枝6克、生石膏3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三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首剂一次,患者自觉体内热势向外向  相似文献   

8.
妊娠汗症     
例一:刘××,24岁,农民。1972年8月5日初诊:自诉怀孕八个多月,十天前因感冒头痛,发热达40.5℃,即在当地诊治,服止痛退热的西药,半小时后,始见汗出,渐至大汗,发热退且头痛止,但见头晕,动则易出汗,且汗出不易止,一昼夜更换数次衣服。曾住××医院用中、西药及输液  相似文献   

9.
汗症一得     
周××、男、成年。83年11月7日初诊。自述:患喘症多年,继病阳萎不举,阴冷漏精。常服各类抗菌素、止咳平喘药、激素及参、茸、桂、附等药。近来失眠,每夜从戌至子时汗流不止,服中西药未奏肤功,反出现腹部胀满。面色青白,舌红苔薄,脉细弱。证属心、肺、肾气之虚。拟补益肺肾、宁心安神、涩精止汗为法。都气丸加味治之,服药一剂,病势未减。改用玉屏风散和术附汤加麻黄根、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糯米以固表、助阳、收涩止汗。服后诸症依然。经详询病情,始知患者每  相似文献   

10.
汗症二则     
汗症二则水口山矿安局职工医院(421513)蒋翠英1阳气将绝脱汗陈某某,男.51岁。干部。1986年3月9日初诊。自诉月底行胃手术,伤口时感疼痛,近2天来汗出淋漓不止,神疲乏力,食欲欠佳,形寒肢冷,夜间更甚,被双层仍觉寒战.卷曲成团,醒来通身汗出,常...  相似文献   

11.
无汗症     
杨某某,女,35岁。工人。已婚。患者于1978年夏季受凉,出现感冒症状。经治疗,感冒症状很快消失,唯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全身无汗不适,经治疗而无效。至夏末秋凉,病竟日渐自愈,未予介意。翌年春去夏来,天气渐热,患者复出现上述症状(除鼻尖微汗外,全身无汗),至7、8、9三个月,体温又波动在37.5~37.8℃之间,经中西医治疗无  相似文献   

12.
患者张××,28岁。1993年2月1日初诊。产后月余起居不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汗出等,前医以桂枝汤、玉屏风散等加减予服,配合静滴林可霉素、青霉素等治疗,恶寒汗出只增不减,邀余诊治。见室内  相似文献   

13.
汗症治验     
田侃(大同市吴官屯职工医院)笔者自拟参萸龙牡汤用于阴阳虚损所致之汗出不止,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参萸龙牡汤方:党参30克,生山萸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阳虚自汗病人,多兼阴精亦亏。故以党参益气生津为君,山萸味酸,收敛阴精为臣,佐以龙骨牡蛎取其收敛圃涩止汗之性。全方共奏益气生津,敛阴固阳之功。病例:蒋×,女,24岁。患者素虚,加之近日劳累,晨起即感心慌、乏力,继而汗出不止。两小时后,已大汗淋漓。诊时见患者体质瘦弱,面色潮红,脉微细数,舌红少苔。辨为素体阴虚,劳伤阳  相似文献   

14.
<正> 男,18岁,2001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自幼少汗,全身无汗并加重6年,其母追述:其孕至7个月时分娩,生后体小(出生体重1 800 g),头软,语迟,行迟,经精心调养发育基本正常,惟自幼即很少出汗,至12岁时,平时基本全身无汗,活动剧烈或暑热夏天,也只有头部少许汗出。素感头晕、头胀、目胀,且心烦、急躁、易怒。皮肤蒸热,特别在劳累或剧烈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头汗一症,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早有详细论述,后世医家多有补充。论述了各医家对鼻汗、额汗、颈汗、半边头汗、蒸笼头、饮食汗、但头汗出等的认识和分析,系统归纳出头汗症分为实证、虚证、里虚表实证,且头汗症与心、胃、脾、肺、肾等脏腑亦有辨证关系,为头汗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方治疗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金阶 《四川中医》2003,21(9):54-54
笔者运用《伤寒论》方治疗自汗、无汗症二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陆敏 《河南中医》2007,27(12):4-5
《伤寒论》一书中论及汗的条文有100余条,内容较广,涉及病变部位、病情轻重、病之始末及预后转归等,体现了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之精髓。1辨在表之汗汗乃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素问·阴阳别论》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伤寒论》中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浮缓)”(2)的论述。此汗出者乃风邪偏盛,卫强营弱,腠理疏松,营卫不调,营阴失于内守所致,属太阳中风表虚证。若伴“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14)为表虚兼经输不利,既有汗出、恶风,又有项背强急不利,为桂枝加葛根…  相似文献   

18.
李晓兰 《四川中医》2000,18(11):28-28
笔者于1987年1至10月运用自拟敛汗方治疗汗症共61例,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61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81岁;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2年;妇女产后患者15例,更年期患者19例,颅脑外伤术后者9例,其它患者18例。临床表现:时时汗出,动则益甚或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2治疗方法 基本方:五倍子(打)3g,五味子15g,龙骨、牡蛎、糯稻根、浮小麦各地,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5天为一个疗程。其中属肺卫不固者加北蔑30g,白术 …  相似文献   

19.
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密,故每在饮食或睡眠时,汗出较多,常在数日内自行好转,如汗出多而持续时间长,则为“产后自汗”。若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产后盗汗”。中医认为,本病多为中气不足,卫阳不固,或阴虚内热,阳浮不敛,迫汗外溢所致,当以益气固表,养阴敛汗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  相似文献   

20.
患者钱××,女,32岁,农民。1982年5月11日初诊。患者于产后起,即右半身无汗出,至今已历13年,尤以夏季显著,左半身大汗淋漓,而右半身皮肤干燥无汗,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鲜效。近年来症情加重,右半身肌肤常伴麻木不仁感,行动受牵掣,故来我科求治。刻诊左半身皮肤红润光泽,右半身皮肤干燥无华且粗糙,手指端皮色僵白,无疼痛感,反应迟钝,舌淡,苔薄白,脉细涩。此妇人荣卫虚弱,腠理不密,外受风邪,痹于肌表血络所致。拟以黄芪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