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比较研究抗CD49d单克隆抗体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对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 ,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生理盐水(对照组 )、rhG CSF(实验 1组 )、抗CD49d单克隆抗体 (实验 2组 )动员的同系小鼠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观察受体小鼠的 4周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 (WBC)、骨髓有核细胞 (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 S)等指标。结果显示 ,实验 1、2组小鼠的 4周存活率、WBC、BMNC ,CFU GM和CFU 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实验 1、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提示抗CD49d单克隆抗体或rhG CSF均能动员小鼠外周血干细胞 ,并能重建同系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或rhSC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SCF和rhSCF rhG CSF 3组。rhSCF 5 0 μg·kg- 1 ·d- 1 每天 1次 ,连续 8d皮下注射 ;单独注射rhSCF 3d后每天 1次皮下注射rhG CSF 10 μg·kg- 1 ·d- 1 ,给药 5d ;照射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前 4h收集外周血干细胞 (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2~ 3h回输PBSC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单纯rhSCF动员的PBSC可促进照射猴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的恢复 ,但不如rhSCF rhG CSF联合动员组。单用rhSCF动员组各系集落数与照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rhSCF rhG CSF组的照后 30d的CFU GM、CFU Mix和CFU MK数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照射对照组骨髓病理切片主要为脂肪细胞 ,而另两组骨髓腔内都可见到丰富的造血细胞 ,三系造血活跃。结论 rhSCF和rhSCF rhG CSF动员的PBSC可促进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或rhG CSF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rhSCF)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 (PBSC)自身移植对 7 0Gyγ射线照射猴的治疗效果。方法  15只正常成年猕猴分成照射对照、rhG CSF和rhG CSF +rhSCF 3组。rhG CSF 10 μg/(kg·d) (μKD)连续 5天皮下注射 ,rhSCF 2 0 μKD连续 8天皮下注射 ,后 5天与rhG CSF联用。照射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照射当天收集PBSC ,7 0Gyγ射线照射后 3~4h做自体PBSC移植 ,观察其造血恢复情况。结果 在移植后恢复期rhG CSF +rhSCF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rhG CSF组。rhG CSF+rhSCF和rhG CSF组外周血小板数的恢复优于照射对照组 ,骨髓CFU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 ,rhG CSF组骨髓腔内造血细胞数量超过照射对照组 ,但比rhG CSF +rhSCF组少。结论 rhG CSF或rhG CSF +rhSCF组动员后自体PBSC移植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猴的造血功能恢复 ,两因子联用组的效果优于单因子组。  相似文献   

4.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对猕猴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给正常成年猕猴每天一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0 μg·kg-1·d-1(μKD)或 (和 )重组人干细胞因子 2 0、5 0和12 5 μKD ,前者给药 5天 ,后者 8天 ,观察国产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结果表明 ,给药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最高值rhG CSF单独给药组为 2 0 6 % ,rhSCF单独给药为 2 0 0 % ,而两者联合给药后为 2 80 %~ 310 % ;外周血CFU GM较动员前分别升高 1 1、1 3和 5 8~7 9倍 ;3个联合动员组外周血CD34+ 细胞数分别为动员前的 2 0、2 4和 35倍。说明rhSCF对外周血干 /祖细胞有明显的动员作用 ,rhSCF+rhG CSF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AMI)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 ,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 A组予以G CSF 30 0 μg d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G CSF 6 0 0 μg d ,分 2次皮下注射 ,连续 5d ,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7天外周血中WBC计数和CD34+ 细胞数量上无统计学差异 ;B组外周血中WBC和CD34+ 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 ;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 ,外周血中WBC、CD34+ 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变化呈正相关 (r =0 .835 ) ,与性别、年龄、体重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B组动员的患者 ,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方法 A组予以包涵体型G CSF(商品名 :惠尔血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 ;B组予以分泌型G CSF(商品名 :金磊赛强 ) ,30 0 μg ,每日 2次 ,皮下注射 ,连续 5d。第 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 ,分离外周血干细胞 ,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悬液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 的细胞数量。结果 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 3、4、5、6天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和WBC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应用两组不同的动员剂后 ,外周血中WBC计数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显示曲线高峰在动员后第 5天 ;在A组CD34+ 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高峰为第五天 ,但在B组CD34+细胞数量与时间变化曲线显示CD34+ 细胞数量在 3~ 4d内呈急剧升高趋势 ,但在第 5天后升幅明显减缓 ;显示B组动员后外周血中干细胞下降较慢 ;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数量与WBC计数变化呈正相关 (r=0 .835 ) ,与性别、体重、年龄及AMI发生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在AMI患者中应用 2种不同G CSF动员剂 (分泌型与包涵体型G CSF) ,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rhIL—11加rhG—CSF对8.0Gy照射猴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为观察rhIL 11加rhG CSF对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作用 ,以 8只正常雄性猕猴用60 Coγ射线照射源一次全身照射 8 0Gy(15 0R/min)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 4只动物。治疗组于照射后当天开始 ,连续 2 1天皮下注射rhIL 116 0 μg/(kg·d)加rhG CSF 10 μg/(kg·d) ,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显示 ,照射后所有动物均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临床表现 ,外周血三系细胞均迅速下降。对照组由于严重的出血和感染于照射后 12~ 2 1天相继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为 18 2天。治疗组 4只动物照射后 45天全部存活 ,外周血象恢复到接近照射前水平 ,活杀经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恢复。提示rhIL 11加rhG CSF辅以对症治疗对 8 0Gy照射的猴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捷  周淑芸  冯茹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12):1063-1065
为探讨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和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在基因表达水平是否有差别,作者以CD34抗原作为造血干细胞的标记,筛选出同一个供者的静息散骨髓和经G-CSF(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动员后的外周血CD34^ 细胞,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检测两种来源的CD34^ 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有11个高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的基因有核蛋白、转录调节因子、锌指蛋白和干扰素相关的分析。提示动员外周血CD34^ 细胞与静息期骨髓CD34^ 细胞基因表达谱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其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迁移、归巢过程有更深的了解,对如何加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人们一直认为 CD34是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但近一段时间这一观点受到许多学者的挑战 ,为此探讨了造血干细胞 CD34抗原表达的特点。方法 :自 10~ 12周龄雄性 C5 7BL /6 - L y- 5 .1鼠 (供者 )取骨髓或经静脉注射五氟尿嘧啶 (5 - FU) 15 0 m g/kg,48h后再取骨髓 ,分离出 L in- c- kit Sca- 1 CD34-细胞 (CD34-细胞 )和 L in- c- kit Sca- 1 CD34 细胞 (CD34 细胞 ) ,在 IL- 11和steel fator(SF)条件下观察体外培养效果 ;以 10~ 14周龄全身照射 85 0 Gy的雌性 C5 7BL /6 - L y- 5 .2鼠作为受者 ,把供者的 CD34- 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hIL-11和rhG-CSF对中子照射致小鼠骨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BALB/c小鼠13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只)、照射组(40只)、rhIL-11治疗组(30只)、rhIL-11+rhG-CSF治疗组(30只),用3.0 Gy中子照射,并于照射后给予600 μg·kg-1·d-1 的rhIL-11和50 μg·kg-1·d-1的rhG-CSF,1次/d,共3 d;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HE染色、AgNOR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等,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骨髓病理形态变化、有核细胞计数、AgNOR含量、凋亡与坏死率和Bax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照射组和rhIL-11治疗组于照射后6 h~3 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AgNOR含量进行性下降,Bax蛋白于造血细胞胞质内呈阳性至强阳性表达,含量进行性增加(F=0.003,P<0.01);照射后6 h,照射组小鼠造血细胞凋亡与坏死率增加,以坏死为显著;照射后3 d,rhIL-11+rhG-CSF治疗组小鼠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AgNOR含量均增加(F=0.037、0.026,P<0.05),Bax蛋白含量减少(F=0.018,P<0.05);rhIL-11治疗组各指标较照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 Gy中子照射可使小鼠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rhIL-11和rhG-CSF对照射后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有一定改善作用,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细胞因子组合对4.5 Gy γ射线照射比格犬造血系统损伤的治疗效果,为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临床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6只比格犬均给予4.5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综合对症和细胞因子3组。细胞因子组动物在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G-CSF、rhIL-11和rhIL-2联合治疗。2 d检测1次外周血象,分别于照射前4 d,照射后1和45 d收集骨髓和外周血进行造血细胞集落培养,制备胸骨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照射后各组动物外周血各类细胞数急剧下降,细胞因子联合治疗可提高白细胞最低值(1.04×109/L,而照射对照组和综合对症组分别为0.28×109/L和0.68×109/L),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细胞因子组24 d,综合对症组33 d),使红细胞维持在正常值范围;照射后1 d骨髓及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下降,照射后45 d 2个治疗组造血干细胞集落数均恢复为照射前水平;照射对照组动物骨髓造血细胞完全消失,细胞因子治疗使得骨髓造血功能完全恢复,与照射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hG-CSF、rhIL-11和rhIL-2联合应用可提高极期时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加速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恢复,促进4.5 Gy γ射线照射犬体内残留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从而加速造血功能的重建。rhG-CSF、 rhIL-11和rhIL-2不失为治疗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选择目前已有的辐射防护药物(包括化学药物、中药复方及细胞因子),研究联合用药的辐射防护活性,筛选最佳药物组合,为新的急性放射损伤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试验分为模型对照组,E0703+rhG-CSF+新型四物合用组(组合Ⅰ),E0703+rhIL-11+刺白胶囊合用组(组合Ⅱ),E0703+rhG-CSF+新型四物合用组(组合Ⅲ),E0703+rhIL-11+刺白胶囊合用组(组合Ⅳ),523+rhG-CSF+新型四物合用组(组合Ⅴ),523+rhIL-11+刺白胶囊合用组(组合Ⅵ),523+rhG-CSF+刺白胶囊合用组(组合Ⅶ),523+rhIL-11+刺白胶囊合用组(组合Ⅷ),共9组药物组合。60Coγ射线7.5 Gy照射造模,照射前24 h按组分别给予化学药物预防,照后皮下注射细胞因子,并灌胃给予中药。照射前,照射后1、4、7、10、13、16、22 d检测小鼠外周血象。照射后第7天进行祖细胞集落培养实验。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除组合Ⅶ外,其余各组合对外周血液成分在不同时间点呈现不同程度的促进恢复作用;而对各造血祖细胞集落的生长,组合Ⅰ、Ⅲ的作用最为显著;其中,组合Ⅲ尚有促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恢复的作用;组合Ⅴ也有加速外周血液成分恢复和促进粒系生长的作用。结论综合比较,组合Ⅲ对促进外周血液各成分恢复和造血祖细胞生长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动员的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抗CD49d单克隆抗体(McAb)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救治放射损伤小鼠的效果.方法8.5 Gy60Co 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rhG-CSF(1组)、抗CD49d McAb(2组)、rhG-CSF联合抗CD49d McAb(3组)动员的PBSC移植.并以生理盐水组为对照,观察受体小鼠的4周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指标.结果实验3组小鼠的4周存活率、WBC、BMNC,CFU-GM、CFU-S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组和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抗CD49d McAb联合rhG-CSF使用能协同动员小鼠PBSC,并能成功救治放射损伤小鼠.  相似文献   

15.
IL-11对造血的刺激作用及其在辐射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IL-11(白细胞介素-11)可刺激骨髓巨核系、粒系和红系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升高外周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数。因此,IL-11作为一种新的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具有它的特殊价值,可用于平时辐射事故病人和核战时伤员的救治,也可用于癌症患者放、化疗后造血功能低下的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种细胞因子配伍应用治疗4.5 Gy γ射线照射比格犬造血系统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6只比格犬均给予4.5 Gy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综合对症和细胞因子3组。细胞因子组在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G-CSF、rhIL-11和rhIL-2联合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有核细胞周期及凋亡比例。结果 4.5 Gy γ射线照射犬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在照射后1 d明显下降(照射对照组和综合对症组分别为照前值的61.3%和52.1%),G0/G1期有核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99.27%和99.49%),且凋亡率(分别为26.93%和21.29%)和坏死率(分别为3.27%和4.14%)明显升高(与照前值比较, P<0.05);而经过细胞因子治疗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含量在照射后1 d即明显升高(为照前值的135.6%),G0/G1期有核细胞比例(99.71%)进一步增加,其凋亡率(5.66%)和坏死率(1.60%)明显低于照射对照和综合对症组。结论 本研究的细胞因子组合可能通过动员骨髓中CD34+细胞到外周血,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减少细胞凋亡,从而促进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犬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第4因子造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血小板第 4因子 (PF4)对环磷酰胺 (CTX)处理小鼠体内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鼠用PF4注射 2次 ,间隔 6h ,第二次注射后 2 0h给予CTX 2 0 0mg·kg- 1 。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以及不同时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 ,骨髓粒-巨噬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细胞周期和小鼠脾脏、胸腺的变化。结果 :PF4能增加CTX处理小鼠骨髓CFU -GM的产率 ,加速体内CFU -GM的恢复 ;短时增加CTX处理小鼠骨髓G0 /G1 期细胞 ,减少骨髓细胞的坏死和凋亡 ;增加胸体比和脾体比。但是PF4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T细胞亚群未见明显影响。结论 :PF4能保护小鼠骨髓及胸腺、脾脏等器官组织免受CTX损伤 ,增加骨髓CFU -GM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on the survival rate and hemopoiesi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 were examined. Specific pathogen-free (SPF) C3H mice and germ-free C3H mice, kept in an isolator for germ-free animals, received 10 Gy of total body irradiation (TBI) and all the mice died by day 9 after TBI. These survival rates were improved by BMT. In the case of SPF mice, survival rates at 14 and 100 days were 33% (12/36), 17% (6/36) and in the case of germ-free mice they were 79% (15/19), 74% (14/19) respectively. When SPF mice received rhG-CSF (30 micrograms/kg/day) subcutaneously for 14 consecutive days following BMT, their survival rates were improved to 79% (30/38), 79% (30/38)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rate of rhG-CSF treated SPF mice were equal to that of germ-free mice. When the effect of rhG-CSF treatment on hemopoiesis of SPF mice after allogeneic BMT was examined various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spleen increased until day 10 after, BMT, while only neutrophils increased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during the period. No adverse effects of rhG-CSF were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study period. It was suggested that in SPF mice treated with rhG-CSF after BMT, the neutrophil recovered in counts quickly and increased neutrophil prevented endogenous infections and improved the survival rate without apparen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