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小关节对称性炎性及进行性多关节炎。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我院自2002—2005年共收此类患者44例;经正规抗风湿治疗及护理、心理调适等,病情均取得好转。  相似文献   

2.
银小双  帅世全  党万太  周菊  李梦兰 《西部医学》2019,31(11):1801-1804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关节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情恶化将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RA目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相关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其中实验相关检查主要以自身抗体检查为主。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对RA自身抗体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RA主要的自身抗体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足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风湿性疾病,其致残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A的关节损害常发生于起病最初两年,多因疾病早期诊断困难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早期运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关节破坏,防止关节功能丧失。因此,寻找特异性检测指标对RA进行早期诊断已成为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室对RA自身抗体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周围对称性多关节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损害,其病理损害为关节的滑膜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系多基因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6%,发病率为20~40/10万人,发达国家的患病率约为1.0%[1]。现行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检查以及类风湿因子(RF)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白琳  赵霞 《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10-1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属“痹证”,“顽痹”等范畴。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是世界公认的疑难疾病。在其治疗上,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特别是从多层次、  相似文献   

6.
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关节症状和关节外症状. 关节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最初往往为隐匿缓漫起病,表现为乏力、不适、弥漫性关节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可以关节症状首发,也可首先表现为关节外症状,甚至是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黄娴倩  陈勇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9):1073-107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环境下滑膜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大量增殖活化导致滑膜增厚,增加血管和滑膜细胞间的距离,超越氧气的扩散极限(100~200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抗体(ANA)、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7例RA患者(RA组)、61例OA患者(OA组)和3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RF、AKA、ANA、CCP抗体检测,其中RF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CC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KA和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法检测。结果RF、AKA、ANA、CCP在RA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7%和84.9%、34.6%和96.8%、11.2%和94.6%、84.1%和96.8%,RF、AKA、CCP阳性率显著高于OA组和对照组。结论四种抗体中,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较高。RF、ANA因特异性较低和AKA因敏感性差,对RA的诊断作用受到影响。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利于RA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连续观察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组织切除对改善关节损害及对生活质量的远期效果。方法 1988-1997年中21例RA患者做24个膝关节滑膜切除。在术前、术后0.5年以及连续8年每年检查X光平片并用Larsen评分法评估骨破坏情况及健康评定问卷(HAQ)评分情况。结果 滑膜切除术后关节损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有明显好转。在手术0.5年开始Larsen评分下降,1年时获得最好效果并至少能持续5年,此后再度出现关节损害。HAQ评分在术后0.5年出现最好效果并至少维持2年,术后4年恢复至术前水平并逐步恶化。结论 膝关节滑膜切除不仅能阻止局部病变的进展,而且有利于改善关节周围骨破坏,提高生活质量。但在术后远期,随着滑膜组织增生再度出现关节损害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从临床上证实RA滑膜组织参与关节周围骨破坏和全身疾病活动。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进行性炎症损害为特征,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类风湿因子的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研究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现已进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APF,AKA,RA33和CCp 4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APF和AKA,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抗RA33,ELISA方法检测CCP.结果APF在RA中的敏感性为58.9%,特异性为83.9%,AKA在RA中的敏感性为53.0%,特异性为81.5%,RA33在RA中的敏感性为32.1%,特异性为92.9%,CCP在RA中的敏感性为76.1%,特异性为92.3%,APF和AKA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9.3%,特异性为87.5%,APF和AKA和RA3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29.1%,特异性97%,APF,AKA和CC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47.0%,特异性为96.4%,APF,AKA,RA33和CCP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28.4%,特异性为98.2%.结论APF,AKA,RA33和CCP都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其特异性,但降低其敏感性,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好,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自身抗体检测的首选指标,可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慢性、进行性炎症损害为特征,进行性及侵蚀性的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类风湿因子的发现以及泼尼松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研究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现已进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4种自身抗体对未分化关节炎(UA)向类风湿关节炎(RA)转化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对72例UA患者,129例RA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R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CCP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PF与A-KA,并对UA患者随访2年,观察RA的发生率.结果:单一抗体阳性预测RA发病以抗CCP抗体最好,其相对危险度及95%CI为35.048(8.08~152.014),4种抗体均阳性的UA患者转化为RA的阳性率为100%,抗体阳性越多,越容易发展为典型的RA.抗CCP抗体鉴别UA与RA的性能最好,其比值比及95%CI是11.611(5.838~23.092).结论:抗CCP抗体阳性是UA患者发生RA的高度危险因素,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RA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对称性外周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则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笔者师从路志正先生,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多年。现将RA临证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RA)是一种常见的致畸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关节内软骨和骨质被破坏,关节功能障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在我国RA发病率为0.32%~0.4%。RA的关节损害常发生于起病最初两年,多因早期诊断困难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故自身抗体的检验对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以前我们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普遍采用的仍是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该标准主要依靠临床表现、X线片以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符合此标准时病人多已发生骨关节破坏,加之RF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而只有早期诊断,才能早期治疗;只有早期治疗,才能减少致残。因此,关于RA早期诊断的研究一直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近年在RA的遗传标志、自身抗体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RA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现扼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人类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为0.5%~5.3%,我国为1%~2~[1]。其基本病变是关节滑膜炎反复发作,从而导致骨、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小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关节滑膜炎细胞浸润,释放了大量的细胞因子,同时B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产生、发展及实验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自身抗体出现在血液和关节液中,主要有抗角质蛋白丝聚集素(原)抗体、抗钙蛋白抑素抗体的RA33等。(1)抗Sa抗体,①Sa抗原,是存在于人的脾脏、胎盘的RA患者关节滑膜翳中的一种非酰斟基肽,分子量为50000-5500,由半抗原和载体2部分组成,瓜氨酸部分是半抗原,波形蛋白是载体,波形蛋白经瓜氨酸化后,对钙蛋白敏感,瓜氨酸残基参与细胞凋亡。②抗Sa抗体,是在90年代由Despres发现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G型,抗Sa抗体的检测有利于RA的诊断,与骨质的破坏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该疾病主要侵犯外周关节,造成关节炎症,亦可以导致身体的其他器官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发生,甚至可能会导致残疾。经常使用非幽体类抗炎药(NSADI),消炎镇痛,和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容易引起严重胃肠道症状和肝、肾、神经等方面损伤。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一般均为本虚标实之病,除应用药物治疗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针灸治疗该病的有效性,并受到医疗界的广泛认可。大量临床资料显示,采用多种针灸治疗方法,如针刺、蜂针、温针、麦粒灸、铺灸、电热灸等治疗RA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中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气血亏虚,营卫失调,肌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入经中络,致筋脉气血闭阻,血流不畅,邪气滞留蕴结于骨节所致关节僵硬、肿胀、疼痛,肢体屈伸不利;久之则内舍脏腑,出现变证。针灸治疗在病变关节附近取穴,可激发经气,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消疲行滞,散肿止痛;同时配合辨证取穴,可调和营卫,加强逐除留滞关节之风寒湿邪之功效,从而使痹阻之经脉得以畅通,拘急之筋骨得以舒达,不荣之肌理得以濡润。针灸治疗还可通过处方配伍,调理阴阳,补益气血,强壮筋骨,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滑膜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侵蚀性关节炎及晨僵.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发热、贫血、皮下结节和淋巴结肿大.如不给予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受累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