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0例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总结护理经验。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平均生存期19.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认为MAA和~(32)P胶体瘤体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症广,细心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0例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总结护理经验。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平均生存期19.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认为MAA和~(32)P胶体瘤体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症广,细心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30例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总结护理经验。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平均生存期19.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认为MAA和~(32)P胶体瘤体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症广,细心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30例肝癌患者接受B超引导下瘤内注射MAA和~(32)P胶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肿块大小、血清AFP水平以及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指标的变化,总结护理经验。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血清AFP水平明显下降;肿块均见缩小。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平均生存期19.5个月。局部无并发症,治疗前后ECG、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免疫功能均无变化。认为MAA和~(32)P胶体瘤体内照射治疗肝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副作用小,适应症广,细心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纯注射胶体32P和先注入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胶体32P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体内分布情况,探讨瘤内注射MAA和胶体32P治疗肝癌的疗效与副作用.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d后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1组只注射胶体32P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胶体32P1.85MBq,注射后30min、24h、48h、8d和16d分别测定肿瘤组织、外周血液和心、肝、脾、肾、骨髓的放射性;第16天和1个月时对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临床上B超引导下将MAA和胶体32P依次瘤内注射治疗肝癌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肿块大小、AFP水平、心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和免疫指标.结果胶体32P内照射可使肿瘤组织坏死、纤维化.预先注射MAA,MAA可以有效阻止32P的全身扩散,使胶体32P长时间滞留在肿瘤内.临床应用发现该方法可使肿块缩小,平均缩小率53.25%,血清AFP水平下降,临床症状改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无心、肝、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结论瘤内注射MAA和胶体32P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纯注射胶体32P和先注入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胶体32P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体内分布情况,探讨瘤内注射MAA和胶体32P治疗肝癌的疗效与副作用。 方法 在Bal b/c 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d后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1组只注射胶体32P 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胶体32P 1.85MBq,注射后30min、24h、48h、8d和16d分别测定肿瘤组织、外周血液和心、肝、脾、肾、骨髓的放射性;第16天和1个月时对肿瘤组织作病理切片,观察治疗效果。临床上B超引导下将MAA和胶体32P依次瘤内注射治疗肝癌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肿块大小、AFP水平、心肝肾功能、外周血象和免疫指标。 结果 胶体32P内照射可使肿瘤组织坏死、纤维化。预先注射MAA,MAA可以有效阻止32P的全身扩散,使胶体32P长时间滞留在肿瘤内。临床应用发现该方法可使肿块缩小,平均缩小率53.25%,血清AFP水平下降,临床症状改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0%、76.67%、43.33%,无心、肝、肾损害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结论 瘤内注射MAA和胶体32P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瘤内单纯注射32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32p胶体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在瘤外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探讨不同剂量MAA的阻滞效果及MAA颗粒数量和32p胶体应用剂量的相关关系.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天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4组第1组只注射32p胶体1.85MBq;第2组先注射1×104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第3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第4组先注射1×105颗粒MAA,再注射32p胶体18.5MBq.注射后24小时、第8天和第16天时处死小鼠,测定心、肝、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瘤内注射32p胶体时,32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p胶体剂量相同时,预先注入1×104颗粒MAA和1×105颗粒的两组小鼠,其体内32p的分布均比未注射MAA的一组小鼠要少,其中1×105颗粒MAA组的小鼠,32p体内分布又比1×104颗粒MAA组少;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注射的32p胶体剂量增加,体内分布亦随之增加.结论与单纯瘤内注射32p胶体相比,先在瘤内注入MAA,再注入32p胶体,MAA可以有效阻止32p胶体的全身扩散,使32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内,从而减少了全身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瘤内单纯注射32 P胶体和先注射聚合白蛋白 (MAA) ,再注射32 P胶体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 P在瘤外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 ,探讨不同剂量MAA的阻滞效果及MAA颗粒数量和32 P胶体应用剂量的相关关系。方法 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 2 肝癌细胞 ,10天后接种部位长出直径约 1cm的肿瘤。随机将其分为 4组 :第 1组只注射32 P胶体 1 85MBq ;第 2组先注射 1× 10 4颗粒MAA ,再注射32 P胶体 1 85MBq ;第 3组先注射 1× 10 5颗粒MAA ,再注射32 P胶体 1 85MBq ;第 4组先注射 1× 10 5颗粒MAA ,再注射32 P胶体 18 5MBq。注射后 2 4小时、第 8天和第 16天时处死小鼠 ,测定心、肝、肾、肺和骨骼的放射性。结果 瘤内注射32 P胶体时 ,32 P可向全身其他器官扩散 ;当向肿瘤内注射的32 P胶体剂量相同时 ,预先注入 1× 10 4颗粒MAA和 1× 10 5颗粒的两组小鼠 ,其体内32 P的分布均比未注射MAA的一组小鼠要少 ,其中 1× 10 5颗粒MAA组的小鼠 ,32 P体内分布又比 1× 10 4颗粒MAA组少 ;当预先注入的MAA颗粒数量相同时 ,注射的32 P胶体剂量增加 ,体内分布亦随之增加。结论 与单纯瘤内注射32 P胶体相比 ,先在瘤内注入MAA ,再注入32 P胶体 ,MAA可以有效阻止32 P胶体的全身扩散 ,使32 P胶体能够较长时间的滞留在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纯注射胶体32p和先注入聚合白蛋白(MAA),再注射胶体32p两种不同给药方法的32p体内分布情况,探讨MAA减少肝癌组织内的32p胶体血行扩散的作用。方法在Balb/c小鼠右侧胸前皮下接种H22肝癌细胞,10天后长出直径约1cm的肿瘤。将其随机分为2组第1组只注射胶体32P1.85MBq;第2组先注入1×105颗粒MAA,再注入胶体32p1.85MBq。注射后30分钟、24小时、48小时、8天和16天分别测定肿瘤组织、外周血液和心、肝、脾、肾、骨髓的放射性。结果预先注射MAA.组,32p在肿瘤组织内的滞留量大,而在血液中和各脏器的放射性低。结论MAA可能有效阻止32p的全身扩散,使胶体32p长时间滞留在肿瘤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及CT或B超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乙酸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18例单纯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15例采用综合治疗(TACE+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及乙酸)。结果综合治疗组肿瘤缩小率、AFP下降率分别为86.6%、83.3%,而单纯TACE组分别为55.6%及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2、3、4年生存率综合治疗组分别为96.7%、86.6%、51.3%、33.3%,而单纯治疗组分别为66.7%、444%、167%、0%,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ACE+瘤内注射化疗药物及乙酸综合治疗是提高中晚期厚发性肝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血清反应蛋白(CRP)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探讨其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取52例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RP,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的浓度,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CRP、AFP水平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单项CRP、AF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9%、73.1%;两项联合检测敏感度达94.2%,与AFP单项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CRP与AFP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对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肝癌、7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47例正常血清和肝组织GPC3、AFP表达水平,根据不同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1)肝癌患者、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GPC3水平分别为(212.6±137.5)、(60.9±27.8)、(39.5±18.7)ng/ml;肝癌患者血清GPC3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及肝炎后肝硬化患者(t=4.503,P〈0.05;t=6.045,P〈0.05);血清GPC3、AFP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4.2%和95.7%,均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t=4.132,P〈0.05;t=6.514,P〈0.05);(2)GPC3在肝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t=3.724,P〈0.05;t=15.799,P〈0.05);GPC3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HBsAg及AFP水平无明显相关,而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3)AFP阳性肝癌血清GPC3阳性率为91.4%,而在AFP阴性肝癌中GPC3阳性率为59.1%。结论 GPC3联合AFP检测有助于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检测GPC3有助于提高AFP阴性患者肝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Forty-nine liver disease patients (7 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 CPH; 10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CAH; 13 liver cirrhosis, LC; 9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 without LC; and 10 PHC with associated LC) and 20 controls were assessed for their serum alpha-L-fucosidase (ALF) and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s and several routine liver injury parameters. Tumor diameter in those with hepatic cancer was assessed by angio-CT. Only ALF and AFP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atients with PHC and PHC + LC patients a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LC alone. At an accepted cutoff level of 500 ng/ml, the AFP level provided 43% false negative tests. On the other hand, an ALF level exceeding 740 mumol/hr/ml provided a sensitivity of 84% with a specificity of 94%.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F level and Child's criteria or with any liver injury parameter was evident. Considering all individual values, the ALF, rather than the AFP,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e ALF level may be of value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PHC as well as in the follow-up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PHC.  相似文献   

14.
多种肿瘤标志物对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r-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糖抗原19-9(CA19-9)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原发性肝癌(PHC)、47例良性肝病及41名正常人进行AFP、AFU、GGT、CA19-9的同步测定和对照。结果:AFP、AFU、GGT、CA19-9对PHC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76.3%、84.7%、66.1%和67.8%,特异性为85.2%、88.6%、56.8%和80.6%。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可提高为94.9%。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诊断PHC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lpha-L-fucosidase 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分别采用放免法和显色多肽基质法对93例原发性肝癌、45例恶性肿瘤,98例良性肝病、46名孕产妇及20例正常健康人的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水平和AFU活性进行联合检测。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水平及AFU活性明显高于其它各疾病组。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6.3%和74.2%,在AFP阴性肝癌患者中AFU阳性率为75.0%。AFU,AFP两者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性可提高到93.5%。  相似文献   

16.
血清P53抗体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患者血清P53抗体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定量分析68例肝癌患者首诊时血清P53抗体,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与性别、年龄、饮酒史、HbsAg、KPS评分、病理诊断、肿瘤分化程度、肝硬化、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分期、血管侵犯、有无肝外转移、Child分级、血清白蛋白、AFP、血清铁蛋白等的相关性.结果:68例PHC血清P53抗体阳性率29.4%(20/68).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P53抗体阳性与肿瘤分化程度低(P=0.020)、肝外转移(P=0.002)、肿瘤分期晚(P=0.027)、血管侵犯有关(P=0.010).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肝外转移与P53抗体阳性有关(OR=4.185,P=0.022).结论:血清P53抗体阳性与PHC的不良生物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了47例原发性肝癌(PHC)、77例其他各种肝病和消化道恶性肿瘤及2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TGFβ1水平。结果:PHC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及其他各病组(P值分别<0.05或0.01)。血清TGFβ1诊断PH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3%和77.9%,甲胎蛋白(AFP)阴性PHC诊断阳性率为78.6%,其中7例小肝癌有5例(71.4%)血清TGFβ1阳性,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诊断阳性率,达93.6%。血清TGFβ1作为一种新的PHC血清标志物应用于PHC的诊断、监测和疗效判断,尤其是对AFP阴性或早期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伟  李明  金满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6):449-451,46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90例PHC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45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以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酸糖苷酸(AFU)],生化指标[HBV标志物、TBil、ALT、Alb、前白蛋白(PAB)、ALP、GGT、HBV DNA]及影像学资料。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90例患者首发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中晚期患者居多。HBV总感染率为88.9%,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为主,占55.6%,4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6.7%。PHC组与肝硬化组比较两组间HBV DNA定量、TBil、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lb与PAB,GGT及ALP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1)。PHC患者AFP和AFU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检测较两者单项检测阳性率高(P〈0.05)。结论应通过对高危人群定期随访,及时发现临床症状,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和超声、造影、CT、MRI等检查提高PHC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