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率。方法:通过胃镜钳取类炎症胃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切片Giemsa染色,结果:Hp阳性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为79.4%,慢性萎缩性胃炎73.2%,慢性浅表性胃炎76.3%,慢性平坦糜烂型胃炎82.7%,慢性隆起糜烂型胃炎78.4%,慢性活动性胃炎95.4%,慢性非活动性胃炎75.5%,结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性差异(P>0.05),慢性活动性胃炎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有差异(P<0.01),对于前应予Hp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2.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医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17例,好转10例,未愈5例,有效率84.37%;对照组:痊愈10例,好转6例,未愈12例,有效率57.14%。结论中医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慢性糜烂性胃炎优于西药治疗(P<0.01),提示中药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味具有修复胃粘膜屏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1个疗程(10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经10周的用药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理学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单纯使用西药,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中医柴胡疏肝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及病理学总有效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抑郁的疗效。方法将60例经胃镜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服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煎剂200ml,2次/d,加黛力新1片,1次/d; 对照组30例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200ml,2次/d。疗程均为6周。比较临床疗效和HAMD评分变化。结果6周后复查胃镜,治疗组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P〈0.05); 治疗3周和6周后,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和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抑郁的疗效优于单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似文献   

5.
冯莉  谢蕴  吴云林 《上海医学》2007,30(12):917-919
目的观察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织环氧合酶(COX)-2、c-met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对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非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各50例患者的胃镜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较COX-2、c-met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组间c-met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0),但与胃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3组间COX-2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6),但与胃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7)。结论COX-2、c-met癌基因蛋白在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织均存在高表达,提示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胃黏膜病变细胞处在高度增殖状态,并具有恶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疗组68例采用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照组60例口服吗丁啉、猴头菌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照组总有效率为81.7%,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良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进病变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对胃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人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患者分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组慢性胃炎4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5例,未行Hp治疗组慢性胃炎41例、萎缩伴肠上皮化生38例;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1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好转和无好转。结果治疗Hp1年后慢性胃炎根治组逆转率54.52%(23/42),未根治组19.51%(8/41),组间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χ^2=11.06,P〈0.01);Hp根治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逆转率15.56%(7,45),未根治组10.53%(4/3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根除Hp1年后慢性胃炎病变有明显好转,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43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项研究,共1 0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柴胡疏肝散能有效提高肝胃不和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25,95%CI(1.19,1.33),P<0.000 01]、症状疗效总有效率[RR=1.57,95%CI(1.30,1.89),P<0.000 01]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MD=3.61,95%CI(2.89,4.33),P<0.000 01],并能改善胃粘膜萎缩[MD=-1.53,95%CI(-1.93,-1.12),P<0.000 01]、肠上皮化生[MD=-0.79,95%CI(-0.96,-0.63),P<0.000 01]、异型增生度[MD=-0.69,95%CI(-0.84,-0.55),P<0.000 01]的病理检查积分,2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奥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95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西药联合组33例,中西药结合组32例,西药组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中药组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中西药联合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联合奥美拉唑、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西药联合组总有效率68.75%,中药组总有效率36.67%,西药组总有效率39.39%,中西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疏肝散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奥美拉唑,其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及中药组,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胆囊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对照组予茴三硫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观察右胁胀痛、脘腹痞满、嗳气频作、纳食减少并行中医症状评分;彩超检测胆囊壁的厚度、毛糙及胆汁透声变化,判定影像学及疗效。结果治疗组影像学、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33%,对照组分别为66.67%、66.67%,治疗组影像学、综合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分为2组,对比组予以三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6%明显要高于对比组77.8%,数据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缓解率82.2%好于对比组77.8%,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确切,有较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该方法可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15.
董鹏 《中外医疗》2012,31(11):21-2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中医科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2例,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1例,治疗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医增强胃动力、保护胃粘膜等内科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8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萎缩性胃炎采用辨证论治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机理,提高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胃炎患者10t)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柴胡舒肝散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和吗丁啉治疗,疗效均为4周,采用×。检验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94.54%,对照组临床疗效91.1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标本兼治,一般症状缓解非常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4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43例中.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l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6.7%。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Hp转阴率,提高近远期根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