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发生率为9%~30%[1],这与视网膜增生膜牵引、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PVR)的发展、原发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的产生等因素有关[2].因此,硅油取出术前对眼底进行全面检查,对于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广泛应用,OCT检查已成为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检查确诊的74例闭合性眼外伤致黄斑裂孔患者74只眼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利用OCT分析软件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定量测量,并根据OCT图像特征对外伤性黄斑裂孔进行分型。OCT检查完毕用Topcon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50°彩色照相。回顾分析患者黄斑裂孔与平均视力、病程、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裂孔底径、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74只眼的OCT图像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27只眼,占36.5%;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不对称性水肿12只眼,占16.2%;单纯性黄斑裂孔14只眼占18.9%;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性脱离17只眼,占23.0%;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变薄4只眼,占5.4%。不同类型的黄斑裂孔之间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4, P=0.191);其视力与孔缘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呈正相关 (r=0.342,P=0.003),与致伤时间、年龄、裂孔直径无明显相关关系(r=-0.022~-0.134,P=0.863~0.261)。黄 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局限脱离者,病程较其它各型黄斑裂孔者病程短;病程90 d及以上的患者中,黄斑裂孔伴神经上皮层对称性水肿最多。各型黄斑裂孔的孔缘神经上皮层厚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921, P=0.000)。结论 外伤性黄斑裂孔可根据OCT形态特征分为5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外伤性黄斑裂孔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为黄斑中心凹前切线方向玻璃体皮质的收缩造成Mtiller细胞锥的破裂,进而导致中心凹全层的缺损和裂孔前混浊物的形成.病理学显示其周围有神经上皮层的脱离或层间水肿,或伴有视网膜前膜,部分可观察到玻璃体皮质牵拉孔边,而裂孔盖膜常翘起于孔的一边或漂浮在邻近视网膜的玻璃体腔中[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