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最佳方案。方法100例开胸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改良方法)组和对照(原方法)组,比较二组术后止痛有效率、冷冻时间及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结果二组术后止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冷冻时间、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方法优于原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在胸部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200例单纯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肋间神经冷冻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麻醉镇痛药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弱于对照组(P〈0.01);术后咳嗽、咳痰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3d内镇痛药需求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肺功能恢复时间较快,肺功能在术后第3天及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治疗对开胸手术后镇痛效果明显,能减少肺部并发症发生,且不会对肋间神经造成永久性损害,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肋间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对老年开胸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神经阻滞(A 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B 组)和氢吗啡酮静脉镇痛(C 组),每组32例患者。术后行经静脉自控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不佳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 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B 组术后 MMSE 评分高于 A 组和 C 组,VAS 评分低于 A组和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术后 MAP、HR 比 A 组和 C 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比 A组和 B 组 RR 更快、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在老年胸外科手术后能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与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开胸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选择8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Ⅰ组)和神经冷冻组(Ⅱ组),静脉镇痛组行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后者采用北京库蓝公司JT-1型冷冻治疗仪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引瓶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进行冷冻,以VAS评分判断两组术后胸部切口疼痛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冷冻组术后72h内VAS评分(P〈0.001)、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冷冻减轻开胸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PCIA,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5.
杨景先  陈晓峰 《当代医学》2009,15(21):71-72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压榨在防治开胸术后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28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试验组113例)患者关胸前钳夹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引流管的肋间神经根部;B组(对照组113例)为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OEA)镇痛。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镇痛持续时间、杜冷丁使用量。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术后镇痛持续平均时间较B组延长(P〈0.05);术后A组和B组间杜冷丁使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中肋间神经压榨能增强开胸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能更持久,并有效减少杜冷丁使用量。  相似文献   

6.
孙大新  邵军进  刘莹 《当代医学》2010,16(31):88-89
目的探讨特耐(帕瑞昔布钠)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并探讨是否减少开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82例行食管贲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静脉给予特耐复合肋间神经阻滞,B组(61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C组(61例)仅静脉给予特耐,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3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特耐复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加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7.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应用冷冻治疗肋间神经痛的疗效和方法。方法 将50例需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冷冻组与对照组各25例。冷冻组手术结束前冷冻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之肋间神经根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术后切口疼痛以及止痛药使用情况;对照组不用冷冻治疗。结果冷冻组止痛效果极为满意,VAS评分为2.14。而对照组为7.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冷冻组总有效率为92%,吗啡平均用量为2.3mg;而对照组总有效率52%,吗啡平均用量为16.4mg,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冷冻肋间神经能够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剧烈胸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吗啡在开胸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n=15);术前地基米松组(B组,n=15):术前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Omg;术后地塞米松组(C组,n=15):术后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0mg。3组患者术毕均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剂量2.0mg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小时时镇痛泵剩余药液量和PCEA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B和C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小时所剩余药液量显著少于B和C组(P〈0.05);A组镇痛期间PCE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和C组(P〈0.05);B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冷冻镇痛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在开胸术后的止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开胸手术患者.均分为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组(L组)和PCEA组。L组于关胸之际分别将手术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胸管部位的肋间神经于根部游离出来,置于冷冻探头上,在-40~-89℃下冷冻90s;PCEA组用0.20%罗派卡因 0.003%吗啡混合液.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CA)泵,按负荷剂量 持续剂量 PCA模式给药。分别观察视觉摸拟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差异无显著性,而在ST-T波改变、心律失常、高血压改善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术后镇痛方式,与PCEA法比较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应用冷冻治疗肋间神经痛的疗效和方法。方法:将120例需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冷冻组与对照组各60例,冷冻组手术结束前冷冻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之肋间神经根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术后切口疼痛以及止痛药使用情况,对照组不用冷冻治疗。结果:冷冻组止痛效果极为满意,VAS评分为2.2,而对照组为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冷冻组总有效率为97%,吗啡平均用量为2.5mg;而对照组总有效率56%,吗啡平均用量为15.2mg,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冷冻肋间神经能够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剧烈胸痛。  相似文献   

11.
冷冻肋间神经对开胸术后止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冷冻肋间神经后对开胸术后止痛的效果,并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止痛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选取开胸术后的患者58例为冷冻组(术中冷冻肋间神经);随机选择同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9例为对照组(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2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观察术后3个月伤口周围的感觉情况。结果冷冻组止痛的总有效率(94.8%)与对照组(65.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组术后应用曲马朵4例(6.9%),对照组12例(2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冷冻肋间神经有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可减少术后止痛药的用量,较静脉自控镇痛泵止痛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小切口胸部手术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微创开胸手术的优越性.方法 90例微创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法.A组不用任何预防术后疼痛方法,B组应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C组应用(-50±10)℃探头进行开胸肋间隙及上下各一肋间神经冷冻术后镇痛.30例标准后外侧切口开胸患者,应用肋间神经冷冻术后镇痛,作为D组.应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同时记录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33%;B组总有效率90%;C组总有效率87%;D组总有效率60%,(x2=22.459,P<0.001).A组VAS评分7.9分,B组2.7分,C组2.9分,D组4.2分,应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HC=46.435,P<0.001).A组度冷丁用量(113.3±61.5)mg,B组:(8.3±19.0)mg,C组(11.7±21.5)mg,D组(52.6±23.5)mg,(F=72.660,P<0.001).B组与C组之间无论总的有效率、VAS评分、度冷丁用量经统计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与C组止痛效果相当;A组与B和C组比较则存在显著差异(P<0.001),A组患者则明显较B组和C组患者疼痛;D组患者较C组术后疼痛剧烈(P<0.05).肋间神经冷冻可有效减轻胸腔闭式引流管引起的胸痛,(P<0.001).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用于微创开胸手术,镇痛效果较好.肋间神经冷冻术后镇痛结合微创开胸手术为需要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开胸术后两种不同止痛方法的应用疗效。方法1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1例。1组患者采用肋间神经压榨术,2组患者行硬膜外置管,术后接镇痛泵。结果1组镇痛效果明显高于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P〈0.01,1组哌替啶用量较2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肋间神经压榨术能减轻开胸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并且安全可靠,能减少镇痛药用量,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静脉或硬膜外自控镇痛、肋间神经冷冻术在开胸手术后镇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60例开胸手术病人,采用3种镇痛方式,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静脉PCA组)、B组(硬膜外PCA组)和C组(肋间神经冷冻组).观察术后病人镇痛效果、镇静评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CIA镇痛有效率55%,肋间神经冷冻术有效率90%,3组术后镇痛效果、镇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CIA组和PCEA组有一定的不良反应.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术是比较好的胸部手术后的镇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不同阿片类药物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孕妇60例,随机分为3组。术后A组硬膜外注入0.125%罗哌卡因10ml联合吗啡2mg,B组联合舒芬太尼5μg,C组联合芬太尼0.05mg。记录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运动阻滞程度和并发症。结果VAS评分术后9h时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术后12h和24h时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运动阻滞程度和并发症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注射吗啡联合低浓度局麻药可增强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是剖宫产术后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应用肋间神经冷冻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57例食管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n=65):采用术中冷冻肋间神经止痛,每根肋间神经冷冻温度为-57℃左右,冷冻时间为90 s;镇痛泵组(n=51):术后由麻醉师给予静脉用镇痛泵(舒芬太尼)止痛;对照组(n=41):临时肌注吗啡。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术后疼痛程度,比较各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同时比较各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肋间神经冷冻组的术后镇痛效果、肺部并发症、胃肠道排气排便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镇痛泵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术可明显减轻食管癌患者开胸术后疼痛,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常规选择替代人工镇痛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静脉自控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80例择期左胸后外侧切口开胸的食管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0例)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肋间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使用JT—I型冷冻手术治疗机进行冷冻。B组(40例)为PCIA组,术后连接ZZB—150型全自动注液泵,舒芬太尼100ug用0.9%NaCl稀释成150mL,连续静脉镇痛。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似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后疼痛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5、8、10天的VAS评分,对患者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级,并比较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后止痛效果好于B组,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A组(无痛、轻痛比例92.5%)好于B组(无痛、轻痛比例55.0%),手术后肺部并发症A组(2.5%)少于B组(15.0%)。结论: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8.
开胸术后常用镇痛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医师控制镇痛(DCA)、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开胸术后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开胸术后病人33例随机平均分入DCA组、PCEA组、PC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上述三组病人的术后疼痛,并观察与镇痛有关的副作用。结果:开胸术后48h内平静状态时,DCA组病人的疼痛积分高于PCEA及PCIA组(P〈0.05);术后24h时内咳嗽时,DCA组病人的疼痛积分高于PCEA组(P〈0.05);术后24h后咳嗽时三组间病人的疼痛评分元显著差异(P〉0.05);开胸术后任何时段PCEA与PC认两组间病人疼痛评分元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与疼痛和镇痛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EA和PCIA对开胸术后早期疼痛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肺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于手术开始前20min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B组于缝皮时给予帕瑞昔布钠40mg;C组为空白对照组。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胸外科医生完成。观察:①患者术后3、6、1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②患者及家属对术后24h镇痛效果的满意度;③患者术后肾功能[血肌苷(Ser)、血尿素氮(BUN)]的变化情况。结果①VAS评分术后3、6、12h三个时刻A、B两组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h两个时刻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五个时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镇痛总体满意率均小于A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肾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应用于胸科手术中可以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对患者的肾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关节内注射和局部冰敷对膝关节镜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23例。A组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5mL利多卡因但不予冰敷;B组关节镜术后关节内注射5mL生理盐水并予以局部冰敷24h;C组关节镜术后关节内注射5mL利多卡因并予以局部冰敷24h。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三组患者膝关节镜手术后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1~8hA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h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后的VAS评分A组和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VAS评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和8hVAS评分C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h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内注射利多卡因和局部冰敷单独使用均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手术后的疼痛,但关节内注射利多卡因联合局部冰敷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协同作用,在术后1h内局部冰敷可以减弱关节内注射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