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同一只眼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内斜眼注视时,另眼反而外斜。我们1998~2001年收治该病患者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6~14岁,屈光度:6例高度远视,伴有双眼弱视,3例中度远视,合并单眼弱视,3例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斜视度:内斜视在+10o~+20o之间。3例中度远视者有三级功能,其余均无双眼单视功能。6例高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其中2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中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2例近视为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此2例…  相似文献   

2.
共同性内斜视分为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两大类。 1 调节性内斜视 1.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1.1.1发病机制是由于未矫正的远视合并外展融合储备力不足所致。此型斜视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例)比值正常,患者能否发生内斜,不仅取决于远视度数,也取决于外展融合储备力,若后者超过调节性集合,则眼保持正位,否则即呈内斜。 1.1.2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多在2~3岁。 (2)多为中度远视, 2.00D~ 6.00D,平均 4.75D,戴镜能矫正内斜视。 (3)斜视角不稳定,看近斜视角大于看远斜视角。调节性内斜视进展通常是逐渐的,大多数病人有间歇  相似文献   

3.
反向性斜视     
目的 :分析反向性斜视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反向性斜视 1 0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效果。结果 :8例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 ,内斜验光配镜矫正 ,外斜手术矫正 ,效果满意。结论 :治疗应先验光、配镜或手术后定期复查并积极治疗弱视。  相似文献   

4.
对31例先天性内斜视和20例婴儿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病年龄、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种斜视在起病情况、远视程度、斜视度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区别两种斜视的关键在于患儿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效果、外退-内截各1 mm平均矫正量、视远视近矫正效果的差异. 方法 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退-内截手术,对术后远期眼位、平均矫正量和视近视远手术效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功能治愈58例(60.42%),临床治愈89例(92.71%);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后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较手术前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术前斜视度呈负相关(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手术量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无相关性.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设计应考虑术前斜视度对平均矫正量的影响,外退-内截手术可以较好的矫正远近斜视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共同性内斜视在儿童斜视中最常见,除屈光矫正外,为了眼位及早得到纠正,早日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正确掌握手术时机非常重要。我们对71例14岁以下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进行了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71例,男30例,女41例,年龄2岁~14岁,发病年龄:1岁者6例,其中婴幼儿性内斜视5例,2岁~3岁发病者居多,占65.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7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 2病人的选择 所有患儿术前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戴全矫正眼镜6月以上,有弱视者行弱视治疗至双眼视力…  相似文献   

7.
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建立双眼视觉的多种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方法对38例手术治愈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双眼视觉恢复情况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的双眼视觉恢复率为6842%,当F=384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为: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当F=2时,戴镜年龄、手术年龄进入方程呈负相关。结论影响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建立的主要因素是:眼位、发病年龄、治疗前双眼视功能、双眼视力不等和治疗年龄。对患儿应及时进行弱视治疗,避免打破双眼融合的治疗措施,尽早矫正内斜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综合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儿童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情况,所有病例经1%阿托品散瞳5-7d后验光配镜矫正,弱视眼进行综合训练,戴镜6mo后对戴镜眼位不能矫正的患儿通过手术干预矫正眼位,评价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视功能、斜视度的变化。结果经戴镜6mo后,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2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8例,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2例,混合型调节性内斜5例,具有Ⅰ,Ⅱ,Ⅲ级视功能者8例;15例戴镜后内斜度数+15△的患儿采用手术方法矫正眼位,12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弱视综合训练3a后,弱视治疗总有效率达82.9%。结论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既要注意眼位的矫正,又要进行弱视治疗,同时注意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文对儿童斜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时机的关键性。方法对248例儿童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了分析。对调节性内斜视根据AC/A比值;融合力的大小及戴全矫远视镜后出现的内斜度数来确定手术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的三种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作了评定。结果在随访观察中Ⅰ级治愈17l例,占68.95%,其中内斜视63例(包括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外斜视53例,A-V征18例,麻痹性29例,上斜视8例。Ⅱ级良好53例占2l,37%,Ⅲ级差24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通过总结分析我们认为儿童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而且还可防止弱视的发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立体视功能,是我们对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间断遮盖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及其转化后的持续时间。方法:纳入44例基本型和2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初次检查时,通过棱镜遮盖试验测出屈光不正矫正后近距离和远距离发散角。根据近视-远视的差距参考值来对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分类。表示如下:对于远视斜视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儿童斜视进行分析,提出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对248例儿童斜视的手术年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量的估计进行分析。对调节性内斜视根据AC/A(调节性集合和调节的比率)比值、融合力的大小及戴全矫远视镜后出现的内斜度数来确定手术方法;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根据外斜视的三种类型选择手术方法。并对其效果做出评定。结果 在随访观察中,Ⅰ级治愈171例,占68.95%,其中内斜视63例(包括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外斜视53例,A-V征18例,麻痹性29例,上斜视8例。Ⅱ级良好53例,占21.37%。Ⅲ级差24例,占9.68%。总有效率90.32%。结论 儿童斜视应当尽早手术矫正,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恢复,而且还可防止弱视的发生。建立和维护正常立体视功能是儿童斜视早期手术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状态,探讨屈光不正与斜视发病的关系。方法:将儿童共同性斜视359例分为内斜视组和外斜视组,分别进行屈光状态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以远视居多,共同性外斜近视多见。结论:共同性内斜视与中重度远视关系密切,共同性外斜视6岁以上与近视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矫正屈光不正,矫治隐斜和斜视,方法:使用综合验光仪,根据儿童年龄和屈光程度等确定处方,对38例近视,12例远视患儿做2a随访。结果:近视患儿中,29%度数没有增加,视力未再下降,71%度数有不同程度增长,远视患儿的度数基本没有变化。结论:根据屈光程度不同,处方度数应适当降低,但合并外隐斜或外斜视患儿应完全矫正,对近视患儿应给完全矫正值,使晶状体调节放松。  相似文献   

14.
对123例共同性内斜视做屈光状态检查,结果为单性远视118眼占48%,复性远视72眼占30%,无近视状态;完全调节性内斜视34例占28%,部分调节性内斜视60例占49%,与调节无关的28例占23%。通过123例的治疗观察发现散瞳验光是对于调节性及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首选治疗。早期戴镜越早越有利于恢复眼位,提高视力,防止弱视,保全双眼单视功能,免除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伤痛视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312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比较。结果:237例内斜中,远视227例,占95.78%;近视10例,占4.22%。75例外斜中,远视42例,占56%;近视33例,上44%。结论:屈光不正性斜视的发病率。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学龄前组高于学龄组,内外伤痛视中,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将对斜视弱视治疗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调节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确定哪些儿童会从早期眼镜矫正和预防性治疗中受益。方法:家族史研究的受试者为95例连续患者,年龄18~60个月,有调节性内斜视。双眼感觉功能研究的受试者是由41例儿童组成的亚组,这些儿童在家族史研究中登记为1个月内发病,而且仍有间歇性内斜视。远视研究的受试者为345例连续患者,年龄12个月~8岁,有+2.0D或更大的屈光不正并且12个月以前没有内斜视。结果:在家族史研究中,23%的调节性内斜视的儿童有1例发病的一级亲属,而且91%至少有1例发病的亲属。在双眼感觉功能研究中,41%的儿童任意点的立体视…  相似文献   

17.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斜视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双眼单视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除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可通过戴镜矫正眼位外,大多数患儿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双眼单视和改善外观。为探讨儿童斜视手术中常见疾病类型的诊断和治疗等问题,现将我院自1989年10月以来168例已施行手术的儿童斜视完整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1989年10月~1997年2月在我院施行矫正手术的斜视儿童168例。男88例,女80例。手术年龄15~14岁。斜视类型:垂直斜视36例,共同性内斜视102例,共同性外斜视30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222例3~15岁弱视儿童的屈光状态调查,进一步了解各类弱视之屈光情况。其中斜视性弱视170例;非斜视性弱视52例,二者之比约为3:1。在内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80.7%;混合散光占14.5%;近视及近视散光占4.8%。在外斜视性弱视中,远视及远视散光占57.7%;混合散光占30.8%;近视及近视散光占11.5%。合并散光者194例,占87.4%;无散光者28例,占12.6%。  相似文献   

20.
许小贺  傅秀丽  鲁璐  王玮 《新疆医学》2023,(4):415-417+441
目的 探究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经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洛阳博爱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60例患儿开展研究;均患有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并采取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评估患儿治疗前后斜视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段,患儿斜视度变化显著,恢复状态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术后患者眼球FDA情况良好,与术前相比较P <0.05;随访6个月,整理患儿眼位矫正情况,即术后患儿眼位矫正情况良好。结论 为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儿童提供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斜视度情况,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临床治疗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