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谈糖尿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观点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笔者试从脾胃分论来论述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妍  孙志 《江苏中医药》2017,49(2):15-17
糖尿病是常见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对糖尿病前期及早干预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脾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因而提出糖尿病前期的主要病机为胃强脾弱,以泻胃补脾法干预糖尿病前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及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突破了传统消渴"阴虚燥热"的理论,有了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以"脾不散精、脾胃内热"立论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这一病机特点,深析其实质,即脾弱胃强。为此,诸多学者对脾弱引起胃强并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机理研究做了一定探讨。但对胃强可以反作用于脾弱,以致二者恶性循环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未能充分认识。因此,有必要对糖尿病脾弱胃强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作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复杂,但若以气为百病之纲、脾升胃降这两个要点审诊,则有执简驭繁之效,故脾胃病可以用升降理论来诊治.脾胃升降是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调理脾胃就应调节脾胃以及相关脏腑之间的气机升降,以求平衡而百病乃除.  相似文献   

5.
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继泽关键词脾胃病调和肝胃(脾)〔作者简介〕张继泽(1927—),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现任《江苏中医》编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专...  相似文献   

6.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基于脾胃“通降论”总结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及辨证思路。生理上,胃以通降为顺,脾主升清,脾胃共为升降之枢。病理上,胃失和降,内生郁滞,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的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行中医精准辨证用药,认为胃排空延迟为代表的消化道紊乱是“胃失和降”的病理表现,神经代谢产物一氧化氮与微循环障碍是“内生郁滞”的微观体现,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是“脾失健运”的重要因素。治当降胃理脾,以通降胃腑,理气健脾为大法,注重气血、寒热、虚实的权变轻重,临床常用香苏散合金铃子散行气化瘀,以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以四君子合二陈汤升清降浊,常用药对如枳实配枳壳、干姜配黄连、葛根配天花粉,均可在针对病机的基础上缓解症状、改善血糖,临床应灵活选用,如此则疗效可期。  相似文献   

8.
欧阳卫权 《河南中医》2013,33(7):1034-1035
李振华教授认为:脾本虚证、无实证,脾宜健;治疗脾胃疾病,并非只从脾胃着眼,应注意从肝调治,肝宜疏;胃多实证,以通为用,以降为和,胃宜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金玉老师临症实践中治百病以脾胃为根的指导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从胃脾和"胃消化三热能"、"脾胃疾病之用药、体会等3个方面进行了浅述。认为"内科疾病,始于食不消化","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当医治胃、脾、肾之疾病时,应以祛巴达干为主。脾胃一般由来湿因素伤及,患虚寒性疾患为多见。故在实际临症中应以改善和调节脾胃,注重保护"胃消化三热能",治百病应重视脾胃。  相似文献   

10.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本文对脾胃病分为肝都气滞、肝胃不和、寒邪客胃、肠胃积热、中气下陷、胃阴不足、脾胃阳虚等证型,分别运用理气通降、和胃降逆、散寒通阳、通腑泄热、升清降浊、滋阴通降、温中健脾通阳等治法,调畅脾胃气机,使其恢复“脾升胃降”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疗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路志正调理脾胃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失调、脾胃损伤,是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蕴湿、痰阻、血瘀、气机紊乱等病证,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2.
辨消渴病机 驳阴虚燥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消渴病是津液代谢异常的疾病,近代医家多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但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消渴发病的早期,消渴病机实质为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脾陷胃逆,乙木不升,甲木不降,水泄于下,火炎于上.  相似文献   

13.
辨消渴病机 驳阴虚燥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病是津液代谢异常的疾病,近代医家多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但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消渴发病的早期,消渴病机实质为水寒土湿,中气郁结,脾陷胃逆,乙木不升,甲木不降,水泄于下,火炎于上。  相似文献   

14.
调理脾胃针法为张智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基本针刺方法,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调理脾胃针法对于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良好疗效。导师认为脾胃同病是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脾虚湿盛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脾胃升降运化失常是2型糖尿病的病机关键,故针对其病理特点创立了调理脾胃针法,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曲池、合谷、丰隆、血海、地机、太冲,功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其腧穴配伍组方思路法自调理脾胃升降运化之能。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病率高,停药后易复发。周福生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丰富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早期常以肝郁气滞为主要表现,肝郁致胃脘积热或湿阻为多,为实证;疾病久治不愈致耗气伤阴、肝郁脾虚、阴虚等虚实夹杂证。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致胃失和降。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本病当以健运脾胃,调畅中焦气机为大法。临床四诊合参,加减运用其经验方,中医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远期疗效较为可靠,有效地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归纳总结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常用方剂及高频使用药对。方法:检索1995—2015年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文献共4 055篇,经总结文献中涉及辨证分型的共593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8种证候类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饮食积滞证及脾胃虚寒证,并提取其辨证使用的方剂及常用药对等信息,建立Microsoft Excel 2003数据库,录入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采用Crosstabs方法进行频数分析,对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胃虚弱证中香砂六君子汤居多;肝郁脾虚证常见逍遥散;肝郁气滞证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脾虚气滞证以香砂六君子汤见长;寒热错杂证中半夏泻心汤居多;饮食积滞证中保和丸为主;脾胃虚寒证附子理中汤多见。文献中高频使用的药对组合是茯苓-白术,柴胡-白芍,党参-茯苓,茯苓-枳壳等17对。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有其独特的优势,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其基本特点,故多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在证型基础上选择主方主药并进行配伍,从而扩大治疗范围,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还可防止主药太过,佐治其潜在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介绍了路广晁教授的治疗经验。即:脾胃虚弱,久病及肾为发病病机,健脾和胃,温肾为治疗关键,同时注意辨证施治。并介绍了路广晁教授的用药经验。介绍路广晁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紧扣脾胃虚弱,久病及肾的发病病机,健脾和胃,温肾为治疗的关键。初期必须牢牢抓住脾胃虚弱这个根本,后期注意顾护肾阳。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与Hp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对 5 0 0例 F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 H p检测 ,分析 F 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 :5 0 0例 FD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型 14 4例 ( 2 8.8% ) ;气滞血瘀型 5 7例 ( 11.45 % ) ;食积停滞型 75例 ( 15 % ) ;寒热错杂型 5 2例 ( 10 .4% ) ;混合型 172例 ( 34 .4% )。 Hp感染以气滞血瘀型、食积停滞型和寒热错杂型较高分别为 72 % ( 41/ 5 7)、 68% ( 5 1/ 75 )和 70 % ( 36/ 5 2 ) ;而以脾胃虚弱型和混合型感染较低为 40 % ( 5 7/ 14 4)和 5 1.7% ( 89/ 172 )。结论 :FD的 Hp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相关。结合有关文献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为主的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功能性腹泻产生的关键;湿邪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贯穿病程始终;泄泻日久,累及于肾,脾肾受损,相互影响。治疗上,宜健脾温肾,化湿止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0.
迟华基教授认为糖尿病并不等同于中医消渴,认为糖尿病的消渴阶段由"脾瘅"发展而来,临床应注重脾胃湿热因素。因此糖尿病前期治疗以清利脾胃湿热为主,后期治疗以活血养阴为主,兼以清利湿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