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了解腭裂修复术及鼓室置管术手术前后的听力学变化.方法对203(406耳)例腭裂患者进行年龄分组,采用声导抗,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判断中耳功能.21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作腭裂修复术的同时,行鼓室置管术,术前术后作听力学检测.结果203例腭裂患者,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68.5%,6岁前可高达80%.21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随访1~3年,听力明显改善,平均听力比术前提高17dB(P<0.01).结论腭裂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明显有关,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腭裂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应早期行鼓室置管术,方能改善听力,有助于正常语言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后中耳功能综合评价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1例(43耳)临床诊断为SOM的患儿,分别在鼓膜置管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鼓室导抗图(记录外耳道容积,ECV)测试;术后1个月加咽鼓管功能正负压平衡测试,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置管情况。结果:置管后1个月,39耳置管通畅者ECV>2.0ml,听力比置管前明显提高;DPOAE引出率及部分频率幅值提高,与置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咽鼓管功能尚无完全正常。结论:应用ECV、纯音听阈测试、DPOAE以及咽鼓管功能测试对患儿鼓膜置管术后中耳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及鼓室药物灌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20例均为经门诊行药物治疗、鼓膜穿刺、鼓室注药保守治疗2~3个月后无效,考虑主要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收入院行鼓膜置管术,并定期局部灌注药物冲洗,置管时间1~3个月后拔管。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获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100%,治愈率75%(15/20)。全部患者听力明显改善,纯音测听术后平均提高20~30dBHL。声导抗检查恢复为"A"型曲线15例,"A s"型曲线5例。拔管后鼓膜均自然愈合,无遗留鼓膜永久性穿孔、鼓膜萎缩、化脓性中耳炎等并发症。结论鼓膜置管术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其中术后的鼓室药物灌注冲洗尤其重要,同时要预防脱管、感染、鼓膜不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鼓室置管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鼓室置管术在治疗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的疗效 ,探讨中耳通气管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双耳伴发分泌性中耳炎伴听力损失的住院腭裂患儿 19例 ,平均年龄 5 8岁 ,平均气导语频听阈较大的一侧耳在腭裂修复术同期行鼓室置管术 ,对侧未置管耳作为对照组 ,术后 2周至 18个月复查 ,比较置管组及对照组腭裂术前、术后听阈的变化情况。结果置管组耳术后平均气导语频听阈 (2 7 0± 6 5 )dB较术前 (42 7± 8 2 )dB显著降低 ,而对照组耳术前(2 9 0± 6 1)dB、术后 (2 7 0± 4 1)dB听阈差异无显著性。置管组未见严重耳科并发症。结论 腭裂修复术同期鼓室置管术安全、有效 ,可恢复患者听力 ,有利于腭裂术后语音学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腭裂手术对患者中耳功能的影响,为早期改善患者中耳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112例(224耳)腭裂患者进行年龄分组,采用声导抗、纯音测听或听性脑干反应检查。65例腭裂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作腭裂修复术的同时,行鼓室置管术,术前术后作听力学检测,术前对鼓室分泌物作细菌培养。结果: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耳功能障碍,腭裂修复术能明显改善患者中耳功能(P<0.05)。鼓室分泌物G+、G-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2.86%、23.53%,且多为低毒性条件致病菌。结论:腭裂患者常有中耳功能障碍,应重视其早期预防与治疗,早期修复腭裂有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与耳CT结果比较,并经鼓膜切开所见验证,分析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和耳CT在判断中耳积液的敏感度.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病史、平均听阈、CT结果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40例(75耳)患者中男28例(53耳),女12例(22耳).年龄最小3岁6个月,最大11岁10个月,平均6岁6个月.鼓膜切开证实中耳有分泌物62耳(82.7%),无明显分泌物13耳(17.3%).鼓膜置管23耳.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损失程度、CT结果与中耳积液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1.392、1.355;P值均<0.05).结论 通过鼓膜情况、鼓室导抗图和平均听阈综合判断中耳积液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以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判断有无中耳积液有较高特异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除常规耳科检查,应首先进行声导抗,纯音测听检查.尽管耳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由于其副作用的局限,不建议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采用乳突轮廓化并行鼓膜置管和单纯鼓膜置管术后,患者听力的改变及其有无差异,并对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2例(86耳),其中20例(33耳)行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治疗,32例(53耳)仅行鼓膜置管治疗,所有患者均在鼓膜置管术后3~6个月拔管。分析影响术后听力改变的可能因素,涵盖性别、年龄、鼓室黏膜、乳突轮廓化、中耳积液性质、脱管史、耳溢液史、留管时间等。结果乳突轮廓化联合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0耳(90.9%);单纯鼓膜置管组术后听力提高38耳(71.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4.535,P=0.033)。对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可能因素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提示患耳脱管史(OR=13.425,P<0.05)、中耳CT结果(OR=0.057, P<0.05)是影响术后听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耳脱管史和中耳CT结果是影响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听力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中耳CT提示病变范围较广时,应在鼓膜置管基础上清除中耳鼓室、鼓窦和乳突病变,扩大中耳鼓室、乳突气房容积,改善中耳腔持续负压状态,并建立乳突、鼓室至鼓膜置管通畅引流,对提高听力防止并发症有积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围手术期的处理策略。方法收集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例(25耳)。同期行BET并鼓膜切开置管术(2例前期行鼓膜穿刺术)。随访3个月以上。记录手术前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7)、鼻内镜、纯音测听、鼓室图及Val-salva动作下颞骨CT检查情况。结果 2耳前期行BET并鼓膜穿刺者,术后4周内均复发;23耳同期行BET并鼓膜切开置管术者,术后3个月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颞骨CT提示乳突及鼓室内软组织影均消失或不到术前的5%。12耳在BET术后3个月拔管,其中6耳恢复正常,另6耳在拔管后8周内复发,予重新切开置管。结论 BET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坚持规律的Valsalva锻炼以及3个月以上时间的鼓膜置管才能保证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听力变化、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方法 对80例(132耳)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4~12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72耳)采用在耳内镜下同期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B组38例(60耳)则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而不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A、B组术后纯音听力均提高.A组术后中耳积液平均时间为(8.5±1.2)天,通气管脱落或取出后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8.3%,并发中耳感染率为2.7%;B组积液时间为(10.3±1.4)天,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21.7%,中耳感染率为11,7%.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听力,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复发率及继发中耳感染的发生率.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施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鼓膜微型管植入术治疗中耳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6例(28耳)中耳不张的患者,以耳闷为主诉;耳镜检查见鼓膜内陷、光锥散乱或消失、鼓膜苍白无光泽;纯音测听气骨导差> 10 dB;声导抗鼓室负压;中耳不张分级Ⅰ~Ⅲ级.患者局麻下行鼓膜微型管置入术,术后随访6 ~12个月.结果 25耳术后耳闷症状消失,其中23耳微型管取出后2周声导抗检查提示鼓室压图由C型恢复为A型,平均听阈下降5 ~20 dB;2耳取管后1个月复发,耳闷症状和中耳负压重新出现.3耳置管失败或耳闷无改善,均为中耳不张Ⅲ级.26例患者取管后2周鼓膜均良好愈合,未出现感染、鼓膜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鼓膜微型管置入术能有效解除鼓室负压,缓解耳闷,可用于Ⅰ~Ⅱ级中耳不张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