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镁盐治疗急诊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前 ,利用静脉滴注硫酸镁的方法以探讨镁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1997年至 2 0 0 0年 4月急诊 PTCA113例 ,AMI发病时间 1~ 10小时 ,在行急诊 PTCA前随机分为镁盐组和对照组 ,镁盐组从入院即刻静脉滴注 2 5 %硫酸镁 ,至冠脉开通时输入镁量约为 10 .99mmol,连续作心电监护 ,观察记录冠脉开通 1小时内再灌注心律失常 (阵发室速、室颤 )的发生。结果 :两组阵发室速发生率为 35 .7%和 86 % (P<0 .0 1) ,室颤为 5 .3%和 19.3% (P<0 .0 1)。结论 :AMI早期快速静脉滴注镁盐对减低急诊 PTCA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即刻介入性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 (PTCA/STENT)的近期疗效。方法  2 9例AMI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冠脉造影 ,并根据结果将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到TIMI≥Ⅱ级 ,未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A组 ;TIMI≥Ⅱ级但血管狭窄≥ 85 %并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B组 ;TIMI<Ⅱ级进行介入性治疗者列为C组。比较 3组治疗后 4周疗效及预后。结果 A组 7例 ,B组 12例 ,C组 10例 ,静脉溶栓再通率为 6 5 5 % (19/ 2 9) ;治疗后A组和B组CK -MB和肌钙蛋白T持续时间较C组缩短 ,其中肌钙蛋白T平均持续时间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4周内左室平均射血分数(LVEF)B和C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再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 3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溶栓后即刻进行介入性治疗近期初步疗效肯定 ,尤其对于静脉溶栓后血流达到TIMI≥Ⅱ级 ,血管狭窄≥ 85 %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和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首次AMI患者 ,7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6 2例接受直接PTCA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和住院期及随访期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溶栓组院内死亡率高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 73.2 % ,梗塞相关血管 (IRA)达到TIMIIII级血流者为 6 4 .3% ;直接PTCA组血管再通率为 10 0 % ,均达TIMIIII级血流。AMI后 2周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0 .4± 13.3% ,直接PTCA组为 6 3.8± 9.4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成功者其AMI后 2周LVEF也明显低于直接PTCA组 (5 4 .3± 8.2vs 6 3.8± 9.4 ,P <0 .0 5 )。溶栓组中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者其AMI后 3、6个月的LVEF始终低于直接PTCA组 (P <0 .0 5 )。溶栓组因溶栓失败行补救PTCA者为 18.3% ,IRA开通率为 10 0 % ,其AMI后 2周及 3、6个月的LVEF略低于直接PTCA组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溶栓组因IRA未能开通或存在梗死后心肌缺血症状行择期PT CA的比率明显高于直接PTCA组 (32 .4 %vs 0 % ,P <0 .0 5 )。结论 :与溶栓治疗比较 ,直接PTCA能使IRA安全有效充分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近期和长期心功能 ,降低院内死亡率。补救PT  相似文献   

4.
直接和择期PTCA对AMI患者QTd和QTcd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照观察直接PTCA和择期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d和QTcd的不同影响。方法 :对 3 6例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TIMI3级的AMI患者 ,测量其术量、术后 2h、48h12导联心电图的QTd和QTcd ,并与 48例择期PTCA的AMI患者比较。同时与 5 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结果 :AMI患者QTd和QTcd对照正常组有显著差异 ,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P <0 0 5 ) ,直接PTCA和择期PTCA两组A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QTd和QTcd均有显著性差异 ,两者的QTd和QTcd均有明显的下降 ,但前者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后者 ,两者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患者不论直接PTCA和择期PTCA均可降低患者QTd和QTcd ,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但直接PTCA明显优于择期PTCA。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于PTCA术前、术后 3d及 3个月对 3 0例PTCA患者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 ,并采用心导管法记录PTCA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左室舒张功能。结果 PTCA术前较术后即刻心导管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术后 3d与术前比较 ,除个别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改善外 ,整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而术后 3个月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术前及术后 3d改善明显 ,表现为EPV增加 ,APV减少 ,E/A >1,AETp缩短 ,AETp AET负值增大( P <0 .0 5 )。结论 PTCA能改善远期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后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33例行PTCA的患者 ,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 1 5分钟、1、3、2 4小时分别取股动脉血 ,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 (ET)、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浓度。结果ET于术后 1 5分钟显著升高 (P <0 .0 1 ) ,3小时达高峰 ;AngⅡ于术后即刻升高 (P <0 .0 1 ) ,术后 1 5分钟达高峰 ,ET及AngⅡ 均于 2 4小时后恢复术前水平。术后CGRP呈下降趋势 ,术后 2 4小时恢复术前水平。ET +AngⅡ /CGRP呈升高趋势 ,1小时达高峰 ,3小时恢复。结论PTCA后血浆ET、AngⅡ和CGRP等血管活性物质均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直接TPCA组2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4h、1周、2周的QTd值,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P>0.05),直接PTCA组除术后2hQTd一过性增大外,24h后明显缩小,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P<0.01)。结论: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及心梗相关动脉再通后对QTd的影响。方法 :回顾 12 5例成功接受PTCA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的心电图测量 ,对比分析10 6例不适合或因各种原因未行PTCA或溶栓患者 (对照组 )不同时间QTd的变化。结果 :PTCA再通组同对照组比较术前QTd、QTcd均明显延长 ,但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PTCA组术后 2 4小时、3天QTd、QTcd同本组术前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5 ) ,同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对于AMI患者 ,成功PTCA后QTd和QTcd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FX miniRAIL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采用血管腔内超声 (IVUS)研究经皮冠状动脉 (冠脉 )内FXminiRAILTM球囊成形术 (FXBA)治疗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单支ISR >70 %的病人 171例 (男性 12 4例 ,女性 4 7例 ,年龄 6 1± 11岁 ) ,分为FXBA组 (n =10 6 )和普通球囊成形术 (PTCA)组 (n =6 5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随访期行定量冠脉造影 (QCA)及IVUS。QCA分析病变长度 ,最小管腔直径 (MLD) ,参照管腔直径 (RLD)和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DS) ;IVUS分析血管总横截面积 (TVA) ,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 (EEMA) ,支架横截面积 (SA) ,最小管腔横截面积 (MLA) ,支架内的再狭窄面积(RA)。随访靶血管再次成形率 (TVR)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率。结果 :FXBA治疗ISR和PTCA一样易于操作 ,两组的操作成功率均为 10 0 %。IVUS显示FXBA组治疗ISR后即刻管腔面积的获得大于PTCA组 (5 .4 3± 0 .6 3mm2 对4 .92± 0 .4 6mm2 ,P <0 .0 5 ) ,而随访期 (平均随访时间 5 .4± 1.6个月 )管腔面积的丢失则小于PTCA组 (0 .5 1± 0 .2 1mm2 对0 .91± 0 .2 3mm2 ,P <0 .0 5 ) ;两组术后即刻SA均较术前增加。随访期FXBA组的ISR复发率 (2 1.1%± 7.6 % )明显低于PT CA组 (38.3%± 4 .3% ) ,P <0 .0 0 1;FXBA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心梗前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及PTCA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117例急性心梗患者 ,组 1(6 2例 )行急诊溶栓治疗 ,组 2 (5 5例 )行急诊PTCA和支架置入术 ,各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 2 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再分两个亚组 ,各组临床基本情况类似。结果 在组 1,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病死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组 2 ,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死亡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是溶栓患者发生死亡及泵衰竭的独立因素 ;对于直接PTCA和支架置入患者其保护作用不显著 ,可能是因为PTCA和支架置入使冠脉充分有效开通的强大保护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主要死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随心肌梗塞面积增大,室性心律失常和泵衰竭发生率也增高。虽然冠心病监护技术和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泵衰竭的死亡率却变化不大,抢救缺血心肌可降低A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效果评估的最佳时机。方法超声引导下行PTA治疗的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透析患者20例,分别于PTA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3d测量内瘘血管狭窄处直径、肱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肱动脉血流量。结果 PTA术后1d狭窄处内径[(5.00±0.70)mm]、肱动脉血流量[(715.80±132.20)mL/min]大于术前[(1.90±0.30)mm、(409.20±101.80)mL/min]和术后即刻[(3.10±0.80)mm、(403.80±106.10)mL/min],肱动脉RI(0.48±0.06)小于术前(0.60±0.07)和术后即刻(0.63±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及肱动脉RI与术后3d[(5.00±0.80)mm、(723.40±137.50)mL/min、0.48±0.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d是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超声引导下PTA术后效果评估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即刻PTCA对防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发生机率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AMI患者6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PTCA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室壁瘤发生率与70例择期PTCA进行对比分析,入选病例均为PTCA术成功者。结果:室壁瘤发生率即刻组远低于择期组(4.3%对34.3%,P<0.005)。结论:AMI发生后6h内即刻PTCA有明显防止室壁瘤形成的作用,且远优于择期PT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 (CRP)在经皮冠脉内球囊成型术 (PTCA)前后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PTCA术患者 14 5例及同期行冠脉造影患者 2 5 2例 ,分析其术前术后CRP的变化。结果 PTCA术后的患者CRP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而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CRP则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PT CA术后的患者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可能与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5.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溶栓及PTCA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访观察 1 1 0例PTCA+支架治疗的AMI患者 ,分为联合治疗组 (联合溶栓和介入治疗 ) 6 2例和直接介入组 (直接PTCA +支架术 ) 4 8例 ,对比观察临床事件、心功能、心室重构及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 :心绞痛发生率 2 9 5 1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生率 6 5 6 % ,死亡率 1 6 1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0 0 0 % ,2 5 0 0 % ,1 4 89% ) ,两组比较P <0 0 5 ;而左室射血分数 (LVEF)联合治疗组 (5 8 88± 8 87) % ,高于直接介入组 (5 4 0 0± 8 2 6 ) % ,P <0 0 5 ;联合治疗组 :左室扩大率 33 87% ,室壁瘤形成率 8 4 7% ,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2 1 31 %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1 8 0 3% ,ST -T改变 4 5 90 % ,都低于直接介入组 (分别为 :5 3 1 9% ,2 5 6 4 % ,5 7 5 0 % ,4 7 5 % ,72 5 % ) ,两组相比较P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溶栓和随后的介入治疗AMI,是一种可行、实用的AMI治疗新方法 ,可使梗死相关动脉 (IRA)早期开通率增高 ,有利于左心室功能的保护 ,不增加临床不良事件 ,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并用阿托伐他汀进行干预。方法 将102例AMI患者24h内接受急诊PTCA后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8例和非药物治疗组44例,前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正常对照组39例。正常对照组、PTCA术前后、药物干预后采肘静脉血测SICAM-1。结果 AMI患者血浆SICE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89.3±68.6,157.6±41.2;P<0.05),PTCA术后血浆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PTCA术前(594.3±156.7,289.3±68.6;P<0.01);阿托伐他汀使PTCA术后AMI患者血浆AICAM-1水平降低(191.6±51.4,324.5±97.2;P<0.05)结论 SICAM-1参与了AMI病理过程,PTCA术可使SICAM-1进一步升高,阿托伐他汀对血管内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时间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相关性。方法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发病至IRA开通时间段分为3组:4 h内组24例,4~8 h组27例,8 h以上组19例。分别比较各组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处理及转归。结果共44例患者发生RA。发病4 h内开通IRA组,RA发生率及快速性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与其他两组相比P0.01,室性早搏发生率与8 h以上组比较P0.05,心室颤动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结论 AMI患者发病至开通IRA时间与再灌注心律失常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注射尼可地尔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前,对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0例,按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在球囊通过梗死相关动脉病变后,A组直接进行PPCI,B组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300μg,C组在冠状动脉内注射尼可地尔(用0. 9%氯化钠溶液稀释) 10 ml,B组和C组均于注射30 s后再行PPCI。观察项目:三组TIMI血流分级、IRA血栓评分、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动脉血管部位、血栓抽吸率、支架置入平均数量;术后TIMI帧值(TIMIFC)、无复流或者慢血流、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情况;术后评定心功能: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肌钙蛋白(cTnI)以及术前与术后收缩压差值。术后7 d及术后3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三组术前血流TIMI分级、IRA血栓评分、病变血管平均支数、梗死相关动脉部位、血栓抽吸例数、置入支架平均数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C组即刻cTFC低于A组和B组(P 0. 05),C组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2 h内ST段回落明显高于A组和B组(P 0. 05),C组CK-MB峰值、LVEDD、WMSI、cTnI均低于A组和B组,LVEF水平高于A组和B组,术前与术后收缩压差值3组差异无显著性;各组术后7 d,C组再灌注心率失常发生率最低,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 0. 05)。而三组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原心力衰竭加重以及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5)。术后3个月各组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尼可地尔预防性应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PCI术前,可改善患者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水平,保护心肌功能,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临床护理路径在AMI行PTCA术后早期康复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AMI行PTCA术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AMI行PTCA术后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医嘱进行常规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术后卧床时间、住监护室时间、住院时间都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 <0 .0 0 1) ,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则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0 .0 5 ) ,穿刺口出血及血肿等的出现无明显差异,术后患者的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AMI行PTCA的术后早期康复效果好,护理质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 )系统成分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 ,明确纤溶功能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因单支血管病变或多支血管病变仅有单支血管行择期 PTCA的 2 8例患者 ,男 2 3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 (5 5 .8± 9.5 )岁 ,于手术后平均 (6 .4± 2 .4)个月进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随访。分别测定患者 PTCA术前 ,术后 1周 ,术后 3个月及冠脉造影随访前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 ,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 1)和纤维蛋白原 (Fg)的水平。结果 :再狭窄组术后 1周、3个月的 t PA活性分别为 (1.86± 0 .5 8) k U/ L、(1.91± 0 .44 ) k U/ L,较术前 (2 .83± 0 .72 ) k U/ L 明显降低 (P均 <0 .0 5 ) ;再狭窄组术后 1周、3个月的 PAI 1活性分别为 (12 .37± 2 .33) k AU/ L、(12 .36± 2 .2 9) k AU/ L,较术前 (9.13±2 .14) k AU/ L显著升高 (P均 <0 .0 0 5 ) ,而且明显高于非再狭窄组〔分别为 (8.35± 2 .10 ) k AU/ L、(8.39±2 .74) k AU/ L,P均 <0 .0 5〕;术前、术后 Fg无明显差异。结论 :PTCA术后 1周~ 3个月纤溶功能受损影响血管损伤的修复 ,与再狭窄密切相关 ,连续监测纤溶成分可能有助于预测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