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种群及携带病原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的种群生态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选择4种不同生境进行蜱类采集;接种于豚鼠分离立克次体:接种于BSKⅡ培养基分离莱姆病螺旋体.结果 共采集蜱6 354只,隶属于1科3属4种;1983~1985年共采集成蜱3 539只,接种豚鼠获得立克次体14株;2002年共采集成蜱2 815只,平均密度为31.6只/人工小时,获得莱姆病螺旋体1株.结论 基本查清绥芬河、东宁口岸蜱的种群构成,两口岸密度较高,种群生态特征明显,显示存在急性蜱传斑点热和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东部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分布、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及病原基因型。方法捕蜱采用布旗法;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采用直接荧光法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BSKⅡ培养基,对分离到的螺旋体用单克隆抗体(H_(5332)、H_(6831)、H_(9724))、SDS-PAGE蛋白图谱分析、PCR-RFLP分析以及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表型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黑龙江省东部7个中俄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即硬蜱科硬蜱属全沟硬蜱,革蜱属森林革蜱,血蜱属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不同生态环境中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优势蜱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31.4%,森林革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2%和3.8%,日本血蜱中未检出阳性者。首次在中俄边境口岸——东宁、同江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并鉴定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黑龙江省东部边境口岸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特征和莱姆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蜱,用PCR法检测蜱类中携带的莱姆病DNA片段。结果采集蜱872只,隶属于1科3属3种,分别为中华硬蜱、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其中长角血蜱占97.36%,为优势种;3-9月均可捕获蜱,3-6月为高峰期,7月下旬种群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莱姆病螺旋体DNA片段检测均呈阴性。结论查清宁波口岸蜱的种群结构,宁波口岸尚无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主要陆地边境口岸地区蜱的种群分布、构成和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和宿主体上搜法采集蜱标本,PCR法进行病原检测.结果 在被调查的策克、满都拉、满洲里3个口岸地区共采集蜱1313只,隶属于1科4属7种.草原革蜱在3个口岸均有分布,策克口岸获蜱占69.08%、蜱种多(6种)、短小扇头蜱为该口岸的优势种占74.86%.3个口岸地区共检测出5种蜱传疾病病原体,其中贝氏斯柯氏体仅在策克检出;平均感染率依次为莱姆病螺旋体15.08%、人巴贝西原虫3.3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8%、贝氏斯柯氏体1.07%、埃立克体0.99%.蜱感染莱姆病螺旋体阳性率在上述3个口岸地区均较高,分别为13.56%、22.88%、5.00%,且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人巴贝两原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地区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莱姆病螺旋体等5种蜱媒病原在策克、满都拉、满洲里口岸地区有不同程度自然感染.  相似文献   

5.
分离与鉴定莱姆病螺旋体.方法:1996年在山东省费县塔山林场,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媒介蜱进行调查,用布旗法共采集蜱900只,均为长角血蜱。结果:对50只进行中肠带螺旋体检查,带螺旋体率为12%(6/50)。从86组(850余只)长角血蜱中分离到2株螺旋体(TSH1、TSH3)。该螺旋体对H5332和H9724单克隆抗体呈阳性反应,对H6831单克隆抗体呈阴性反应,证实为莱姆病螺旋体。结论:山东省从长角血蜱中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尚属首次,且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山东省林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蜱的种群组成。〔方法〕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结果〕在黑龙江省11个边境口岸采获蜱3926只,计3属4种。林缘的优势种群为森林革蜱(95.9%);针阔混交林为全沟硬蜱(46.1%)和森林革蜱(31.8%)。不同口岸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绥芬河口岸蜱密度指数最高(93.1%只/人工小时)。不同生境蜱密度指数有所不同。4种蜱的雌雄比:日本血蜱2.7:1,森林革蜱1.7:1,嗜群血蜱1.3:1,全沟硬蜱1.1:1。〔结论〕本次调查为黑龙江省边境口岸地区的蜱种群组成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当地莱姆病的主要生物媒介一蜱的种类、带菌状况以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布旗法及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对蜱种进行鉴定。并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共收集到1226只蜱,经鉴定属于硬蜱科中2属2种:硬蜱届的全沟硬蜱和血蜱属的长角血蜱。其中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构成比占92.58%(1135/1226);随机对300只长角血蜱进行针对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检测,有14只阳性,阳性率为4.67%。并对其余926只蜱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未得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血蜱可能是天津蓟县地区莱姆病传播的主要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8.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抚远口岸蜱类监测数据,掌握口岸蜱类种属构成、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抚远口岸蜱类防制及蜱传疾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9—2021年4-9月,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种类鉴定后检测7种病原体核酸。结果 共采获蜱类351只,计1科3属4种,分别是日本血蜱、嗜群血蜱、全沟硬蜱、森林革蜱。检出3种病原体,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为16.81%;日本血蜱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最高(66.67%),嗜群血蜱的伯氏疏螺旋体(11.22%)和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4.08%)。结论 黑龙江省抚远口岸蜱类携带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等多种病原体,应加强对该地区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38.5%~60.00%和41.18%~86.05%;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分别为20.00%~45.00%、16.00%~40.00%和24.00%。从华南兔、8种野鼠和8种蜱分离出128株莱姆病螺旋体。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结论:我国动物莱姆病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莱姆病螺旋体生物媒介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我们在全国开展了莱姆病调查,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新疆、湖北、四川、福建和北京等省、市采集的全沟硬蜱、粒形硬蜱、壤塘硬蜱、嗜群血蜱、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分离出71株莱姆病螺旋体,其中55株从全沟硬蜱分离。全沟硬蜱是东北和西北针阔叶林区的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45%,表明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虽然从我国南方的某些硬蜱属和血蜱属种类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但是南方的主要生物媒介还不清楚。从我国蜱体内分离的螺旋体在超微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和外表蛋白等方面与美国菌株有某些区别。  相似文献   

12.
从四川东部林区二棘血蜱体内分离出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5~6月,我们在四川省南川县对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媒介昆虫进行了调查。棘血蜱(Haemaphysalis bispinosa)是当地蜱类优势种。用6月上旬采集的50只二棘血蜱中肠涂片,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20只为阳性;从10组(50只)二棘血蜱分离出8株螺旋体;用单克降抗体对8个新分离株(SH_1、SH_2、SH_3、SH_4、SH_5、SH_6、SH_7,SH_(10))进行鉴定,与美国B_(31)菌株反应基本相似,但不完全一致。二棘血蜱在传播莱姆病螺旋体上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上述方法对莱姆病媒介蜱及伯氏疏螺旋体的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研究莱姆病主要媒介二棘血蜱的生态习性及其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疫源地进行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其相关特点。结果:二棘血蜱为当地优势蜱种,其密度为275只/布旗人工小时;该蜱中肠检查带菌率为40%;从50只二棘血蜱分离到8株莱姆病螺旋体;该蜱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和时限性;6-7月是二棘血蜱的繁殖期,其数量与气温、雨量密切相关;蜱的数量变化与生境等因素有关。其特征:二棘血蜱在疫源地内呈岛状分布;密度与农作物接壤的林间或林边草坪高于其他生境;二棘血蜱的数量变化与人畜野外活动频繁环境相关;该蜱喜向阳、光线充足、较湿润、浅草坪的生镜。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了二棘血蜱的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莱姆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蜱,从动物体采集蜱。结果东北三省的蜱类现知2科7属21种,其中辽宁省18种,吉林省13种,黑龙江省11种。东北区分布16种,其中松辽平原亚区分布13种,长白山亚区分布9种,大兴安岭亚区分布3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12种。在东北地区,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是森林脑炎的媒介;全沟硬蜱是莱姆病的媒介;嗜群血蜱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媒介。结论对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的调查为东北三省蜱类的区系分布和蜱媒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黑龙江东部7个口岸鼠形动物及体表寄生蚤的种群分布,为卫生检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绥芬河、东宁、密山、虎林、饶河、抚远、同江7口岸及周边地区布鼠夹,将7个口岸按地理景观分为4类生态环境,采用夹夜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结果捕获鼠形动物772只,隶属于2目4科10属13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棕背?。采集鼠体表寄生蚤443只,染蚤率为35.49%,染蚤指数为0.63。结论7个口岸各生态环境的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种群生态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