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方法治疗失眠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的60例失眠病辨证分型采用针灸加中药并用方法治疗,并设单纯针灸治疗2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4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包括未连续治疗者),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失眠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中风病是当前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相似文献   

3.
针药并用治疗早搏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早搏更为常见.采用针刺加舒心合剂对早搏进行临床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脑池注药法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脑池内。其药物分为两大类 :纤溶类和扩血管类。纤溶类药物主要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tPA) ;扩血管类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该法疗效切实 ,日益受到日、美专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脑血管痉挛与蛋白激酶C介导的血管收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蛋白激酶C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CVS的产生具有双相性,即急性痉挛与慢性痉挛。急性痉挛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是可逆的,起到生理止血作用,Ca^2+/CaM/MLCK参与;而慢性痉挛则主要由不需要Ca^2+参加的蛋白激酶C启动后,以DG/PKC/IF-Caldesmon系统产生持久性张力,并随之产生血管壁病变。文章就无Ca^2+参与的蛋白激酶C介导的血管收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发展史、操作方法、适应症和禁忌症、治疗时机及疗效、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罂粟碱治疗脑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罂粟碱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扩张血管的药物,对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尤其是对脑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亦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氧供应.  相似文献   

11.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治疗较困难。近年来应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就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头痛、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169例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以脑血管痉挛为主要原因的头痛、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7例,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片150mg口服,3次/日。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150mg口服,同时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0g,3次/日。两组服药14d为1疗程。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脑血管痉挛明显改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脑血管痉挛,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3.
脑池注药法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脑池内。其药物分为两大类,纤溶类和扩血管类,纤溶类药物主要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扩血管类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该法疗效切实,日益受到日,美专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周围性面瘫,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用针药合并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药物,15d为1疗程,观察两疗程。结果针药合并治疗对面神经炎的功能恢复更有利。结论针药合并治疗周围性面瘫整个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崔元孝 《山东医药》2002,42(1):51-52
脑血管痉挛 (CVS)是 SAH的常见并发症 ,继发于 CVS的脑缺血性损伤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损伤 ,其具有很大危害性 ,是患者致残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 ,SAH继发CVS的发生率为 70 % ,迟发性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为 36 %。临床上 ,将血管造影发现的 CVS称为“造影性”CVS;可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症状的 CVS称为“症状性”CVS。一般“造影性”CVS不出现临床症状 ,其原因可能与脑侧支循环供血的有效性、CVS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 ,以及颅内高压或静脉病变等有关。单电子发射断层扫措 (PET)示 CVS引起脑血流量 (CBF)小于 2 0 ml/ (…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月-2005年2月。我们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化病理变化过程,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但有关发病机制和药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为提高对其病理过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脑动脉瘤破裂术后以罂粟碱防治脑血管痉挛1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导致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VSP),是脑动脉瘤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发生症状性VSP,其后果难定。解放军第一○一医院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4月,对12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处理后,即在脑底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10d滴入0.12%的罂粟碱稀释液,滴速2ml/h,于术后第3天起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效果确切,操作简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岳振芹 《山东医药》2004,44(19):5-5
2000~2003年,我院采用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此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高达70%。CVS常引起脑组织缺血、动脉瘤破裂、脑梗死等,是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主要原因。文章将近几年蛛网膜下降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和用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