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用于小儿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50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麻醉组(S组,n=25)和氯胺酮组(K组,n=25),于手术前、切皮时、术中、术毕记录其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清醒时间和精神症状。结果切皮时两组的BP、HR有统计学差异,S组明显低于K组(P〈0.05)。S组麻醉效果优于K组,其氯胺酮的用量也明显少于K组,且S组术后清醒时间明显缩短,精神症状发生率少。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临床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学工程》2016,(8):1059-1060
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于我院行小儿疝气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其中50例常规氯胺酮麻醉患儿为对照组,50例氯胺酮联合骶管阻滞麻醉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HR、术后苏醒时间分别为(116.00±4.12)bmp、(30.00±7.20)min,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9.00±1.30)bmp、(110.00±2.0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既能缩短术后苏醒时间,又可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和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46例3岁以下ASAI级患儿随机分为K、D两组,K组氯胺酮麻醉组和D组氯胺酮复合骶管麻醉组,KD两组均肌注氯胺酮6mg/kg入室,K组以静脉泵入氯胺酮维持,D组入室后行骶管穿刺,单次给予0.2%罗哌卡因0.75ml/kg。结果D组氯胺酮用量、术中躁动,术后苏醒和术后疼痛明显优于K组。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辅助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有效,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1~5 岁在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ASAⅠ~Ⅱ级患儿40 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 例,基础麻醉后行骶管阻滞麻醉,术中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B组20 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持续监测HR、MAP、SpO2、PETCO2、术毕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气腹后HR、MAP、SpO2、PETCO2 均高于气腹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苏醒时间明显优于B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 组稍高于B 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效果确切,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氯胺酮合并异丙酚应用于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探讨其复合麻醉的优点、安全性及效果,并与单纯辅助氯安酮或异丙酚作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手术患儿300例,ASAⅠ~Ⅱ级,年龄1~8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5μg.kg-1.min-1;Ⅱ组,异丙酚120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10μg.kg-1.min-1+异丙酚45μg.kg-1.min-1。结果:3组综合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Ⅰ组4.23±0.6,Ⅱ组3.95±0.5,Ⅲ组4.12±0.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2minHR、MAP、SpO2变化有明显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静脉全麻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对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86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行静脉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Ⅱ组行单纯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追加氯胺酮或丙泊酚较少。Ⅱ组小儿麻醉期间有心率增快、流泪、体动等反应,需追加氯胺酮或丙泊酚,苏醒时间明显长于Ⅰ组。两组麻醉期间心率、术毕清醒时间、所需氯胺酮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复合全麻联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手术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100例1~8岁患儿随机分为(I组)氯胺酮+地西拌,(II组)氯胺酮+骶管阻滞。观察HR、MAP、SPO2及苏醒时间。结果 I组切皮、开腹时、HR、MAP明显升高,苏醒时间明显长于II组。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骶管阻滞麻醉平稳、苏醒快。 相似文献
8.
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骶管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异丙酚的安全性及效果,并与单纯辅助氯安酮或异丙酚作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患儿105例,ASAⅠ~Ⅱ级,年龄1~7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三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5μg.kg^-1.min^-1;Ⅱ组,异丙酚120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10μg.kg^-1.min^-1异丙酚45μg.kg^-1.min^-1。结果三组综合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Ⅰ组4.23±0.6,Ⅱ组3.95±0.5,Ⅲ组4.12±0.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2minHR、MAP、SpO2变化有明显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与复合传统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麻醉期的优劣比较,找到更为适合手术的麻醉方式.方法:将50例2-5岁的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均给予骶管阻滞麻醉.Ⅰ组患儿以七氟醚诱导及维持,Ⅱ组患儿给予静脉药复合麻醉.记录两组患儿麻醉期的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的改变,以及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Ⅰ组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Ⅱ组,且Ⅰ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较Ⅱ组小.结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麻醉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复合传统静脉麻醉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在小儿下腹部及会阴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腹部及会阴疾病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手术麻醉时均采用骶管阻滞麻醉,但基础麻醉方式不同,对照组为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实验组为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睫毛反射、皮肤疼痛反射消失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睫毛反射、皮肤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显著缩短以及降低(P<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对照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而实验组升高不明显(P>0.05)且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低流量异氟烷吸入麻醉复合骶管麻醉适用于小儿下腹部及会阴手术,具有诱导及恢复快、对循环影响小的特点,优于氯胺酮基础麻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氯胺酮和咪达唑仑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咪达唑仑麻醉组(SKM组,n=30)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组(KM组,n=30),观察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变化,比较两组术中氯胺酮用量、术后清醒时间、躁动呕吐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KM组麻醉过程中MAP显著升高(P〈0.01),HR和RR显著增快(P〈0.01和P〈0.05),而SKM组麻醉过程中MAP、HR、RR无明显变化(P〉0.05)。与KM组比较,SKM组术中氯胺酮用量少(P〈0.01),术后清醒时间短(P〈0.01),躁动、呕吐不良反应发生少(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和咪达唑仑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手术,可减少单纯使用氯胺酮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氯胺酮用后苏醒过程中躁动、呕吐与不良发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度氟合剂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了解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者80例,ASAⅠ~Ⅱ级。用0.4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行双侧颈丛麻醉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40例,术中持续微量泵入瑞芬太尼;B组为对照组,40例,辅予度氟合剂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镇静评分(OAA/S评分);并观察两组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呼吸循环影响、牵拉反应、恶心呕吐)。结果A组患者VAS评分0~3分,镇静评分4分,对呼吸无影响,无恶心、呕吐,术毕时患者意识清醒。B组患者VAS评分0~3分,镇静评分3~4分,亦无恶心、呕吐,但部分患者术毕时嗜睡。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持续应用能强化颈丛麻醉效果,可控性好,优于度氟合剂,是颈丛麻醉较好的辅助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和度氟合剂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牵拉反应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了解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者80例,ASAⅠ~Ⅱ级。用0.4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行双侧颈丛麻醉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40例,术中持续微量泵入瑞芬太尼;B组为对照组,40例,辅予度氟合剂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镇静评分(OAA/S评分);并观察两组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呼吸循环影响、牵拉反应、恶心呕吐)。结果A组患者VAS评分0—3分,镇静评分4分,对呼吸无影响,无恶心、呕吐,术毕时患者意识清醒。B组患者VAS评分0—3分,镇静评分3—4分,亦无恶心、呕吐,但部分患者术毕时嗜睡。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持续应用能强化颈丛麻醉效果.可控性好.优于度氟合剂。是颈丛麻醉较好的辅助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进行手术小儿术前需插胃管使用基础麻醉下插胃管方法、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需插胃管手术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年龄为3~6岁,体重12~21kg,ASAⅡ~Ⅲ。实验组病例术前采用基麻,使用药品是鲁米那每公斤0.5mg,力月西每公斤0.05mg,氯胺酮每公斤0.7mg,全部药品静脉注入,患儿安静入睡后,使用胃管型号是8号,胃管加管芯,从鼻腔后鼻道贴咽后壁缓慢往下送,当成功插入胃管后,抽出带有黄色液体即可确定胃管是插入胃腔,按一定长度固定胃管接上负压引流瓶。对照组患儿是采用常规护理学上插胃管术清醒状态插胃管,由于患儿恐惧不合作,反复多次插胃管术较多。结果实验组患儿术前插胃管46例均获成功,而对照组是31例。实验组插胃管过程发生恶心7例,呕吐6例。而对照组插胃管过程发生恶心38例,呕吐36例。实验组插胃管过程胃内容物反流2例,误吸无发生,而对照组插胃管过程发生胃内容物反流13例,误吸呼吸道8例,氧饱和度下上波动,呼吸抑制2例。实验组插胃管过程血流动力学平稳,无血压升高和心跳加快现象,而对照组插胃管过程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现象。所以术前插胃管术实验组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患儿术前插胃术采用基麻,效果良好,成功率高,安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肝胆管结石手术病人循环及应激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肝胆管结石手术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研究组).观察记录循环指标、全麻药用量、麻醉后清醒时间.结果对照组病人全麻插管时应激反应重,血压、心率较插管前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麻药用量明显高于研究组(P<0.01).麻醉清醒时间长于研究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肝胆管取石术病人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状态稳定,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极其对循环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和单纯全麻组(G组)。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全麻诱导用丙泊酚1·5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胺0.6mg/kg,维持用持续静注丙泊酚5~7mg·kg-1·h-1,间断静注芬太尼、阿曲库胺。G+E组于诱导前取T5-9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ml,测定麻醉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诱导麻醉平稳后开始追加适量硬膜外药量(1%利多卡因5~10ml不等),以保持循环稳定为准。切皮前给予适量芬太尼完善镇痛。于麻醉前、切皮后10min、30min、1h、2h、术毕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结果G+E组血清皮质醇在切皮后10min、30min、1h明显低于G组(P<0.05);NE及E在切皮后各时点明显低于G组(P<0.05);两组间IL-6浓度无显著性差异。G+E组MAP、HR在切皮后各时点显著低于G组(P<0.01)。30例病人术毕血清IL-6浓度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54,P<0.05),G+E组全麻药用量及术毕清醒时间显著低于G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人开胸手术可减轻应激反应,循环稳定,术毕清醒快,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下对行上肢手术患儿的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方法 选取50例拟择期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采用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进行静脉麻醉,对照组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单独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组患儿均在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开始30 min (T3)各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记录两组患儿丙泊酚用量、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及术后嗜睡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明显较对照组稳定,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缩短(P<0.05),术中体动、苏醒时躁动、术后嗜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有利于患儿循环稳定,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