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独立性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ITP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如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等,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等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丢失其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介导破坏血小板加速和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1]。本文报道1例ITP合并急性脑卒中的治疗过程及药学监护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1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ITP临床治疗在原有基础上近年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综述ITP临床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随着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本文从临床试验、专家共识角度对ITP的发病机制、治疗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将40例ITP患者随机均分为泼尼松或地塞米松联合咖啡酸片治疗组(A组)、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4周,A组、B组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A组血小板增加程度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联合糖皮质激素对ITP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85例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采用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对照组42例仅给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开始起1个月、6个月、1年三个时间点观察疗效。结果自治疗开始起1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86.0%,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治疗开始起6个月和1年,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1%和55.8%,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2.9%和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降低糖皮质激素耐药及依赖,维持治疗的长期疗效,且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王若  马利峰  康建省  乔娜 《河北医药》2012,34(11):1748-174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ITP与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抗体PAIg)有关[1],ITP患者血浆PAIg是正常人的7倍,这些血小板抗体产生的部位主要在脾脏,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也是在脾脏,因此,脾切除既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又消除了血小板破坏的场所,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腹腔镜脾切除(l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我科2002年6月至2011年1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7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属自体免疫性病变,该病目前无根治方法,故治疗旨在止血、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复发、减少用药疗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了更有效地治疗ITP患者,不少研究提出了联合用药的新策略。联合用药基于作用不同致病靶点,引发加性或协同效应,使得疾病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药治疗,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此种治疗思维可以用于加强疾病初始治疗,进而预防疾病复发,减慢疾病进展。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以及艾曲波帕分别针对疾病不同发病机制达到提升血小板的目的,因此本文对其分别联合其他药物治疗ITP的情况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在小儿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兴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止血、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丙种球蛋白+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4%,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时间为(3.35±1.24)d,出血停止时间为(2.08±0.84)d,均短于对照组的(4.78±1.74)d、(3.78±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复发率为2.56%,均低于对照组的20.51%、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可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现行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自身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种疾病,主要采用排他法进行诊断。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例孕期血小板正常、剖宫产术后血小板急剧下降几近消失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升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to asses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rombopoietin-receptor agonists (TPOras) for pediatr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Methods: We searched 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from their earliest records to January 2017.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were included. Primary outcomes were durable response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leeding.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overall response, overall bleeding events, the use of rescue medication and adverse events (AEs).

Results: Five randomized RCTs (261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Compared with placebo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achieving durable platelet respon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Eltrombopag (P = 0.0004) or Romiplostim (P = 0.002) group, so was the overall response in Eltrombopag [RR = 2.64, 95% CI (1.58, 4.44)] or Romiplostim [RR = 5.05, 95% CI (2.21, 11.53)] group. Both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leeding (P = 0.04) and total bleeding (P = 0.01) in Eltrombopa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frequent than those in placebo group,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omiplostim and placebo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receiving rescue medication, the incidence of overall AEs and serious AEs between TPO-receptor agonists and placebo group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TPOras might improve both durable and overall platelet response in pediatric ITP, compared with placebo.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 1例起搏器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为缺乏大型随机临床研究的栓塞疾病提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 1例 78岁的老年男性病人起搏器植入术后 24 d左上肢出现静脉血栓,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案例报道、循证依据及病人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与医师共同为病人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并提供药学服务。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抗凝治疗建议,采用利伐沙班抗凝, 1个月后血栓消失,总疗程 5个月,期间未有血栓和出血事件。结论临床药师可协助医师优化缺乏循证依据病种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药学服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长春地辛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有效性,找出其适应证。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0例,所有患者选用长春地辛治疗,根据疗效将其分为2组,治疗有效组16例(53.3%),无效组14例(46.7%),分析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新诊断;持续性;慢性)、抗核抗体阳性率及既往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等方面对长春地辛疗效有无影响。同时分析两组患者在长春地辛治疗前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骨髓巨核细胞上的差异。结果治疗无效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有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血小板宽度(17.42±3.87)、大血小板比率(43.40±9.22)值均较无效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长春地辛治疗ITP在抗核抗体阴性、大血小板比率及血小板宽度显著升高者有较好的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且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不影响最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诱发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GIT)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鉴别诊断要点及防治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过敏导致重度GI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约10 min后出现全身发冷、颤动,伴呼吸困难,停药并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但第2天血小板计数严重下降,最低血小板计数30×109/L,无出血表现,继续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抗血小板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未输注血小板及进一步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计数逐渐升高,约96h恢复正常。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疗效确切,但在应用早期,尤其24 h内可出现GIT,出现过敏表现时,不应作为简单的变态反应处理,应警惕替罗非班诱导的GIT发生,及时复查血小板计数,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对重型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组(静丙组)25例,使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0.4g.kg-1.d-1,连续静脉滴注5 d)及泼尼松(1 m g.kg-1.d-1);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使用地塞米松(40 m g/d),连续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总有效率静丙组为88.0%,常规组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成人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使用肝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及处理原则。方法对1例PCI患者围手术期间使用肝素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由于诊断及时,处理得当,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痊愈出院。结论拟行PCI术的患者,尤其对于高龄患者,应用肝素时需要全面的评估利弊;同时,还要严密监测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防治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11.13±2.83)岁,采取泼尼松治疗;研究组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11.12±2.28)岁,在泼尼松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持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CD3+、CD4+、CD4+/CD8+分别为(54.87±4.59)%、(33.97±3.85)%、(1.85±0.3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35±5.24)%、(31.03±3.70)%、(1.72±0.21)],研究组CD8+为(23.78±2.38)%,低于对照组的(25.32±2.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4.720、2.572、3.733,均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64/68),高于对照组的79.41%(5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3,P=0.01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0)。结论 泼尼松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对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气管食管瘘。该患者以发热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胸部CT、胃镜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诊断为纵隔感染、气管食管瘘。因患者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础疾病,治疗难度大,请多学科进行会诊,并进行文献复习,治疗难度大,最终放弃治疗。通过本例少见危重病的分析总结,积累临床经验,希望对此类似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