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其支配肌肉剪切波硬度测值变化及相关性, 探讨高频灰阶超声与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小腿运动神经及肌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糖尿病科住院病例80例对照研究。DPN患者40例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58.95±7.08)岁;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0例中男18例, 女22例, 年龄(59.03±8.03)岁。同期正常对照组30例, 年龄(58.40±6.26)岁。运用超高频超声常规灰阶模式和剪切波成像模式采集受检者小腿腓神经、胫神经截面积, 腓肠肌、胫骨前肌、腓骨肌杨氏模量测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受检超声参数测值, 并对小腿运动神经截面积与对应支配肌肉的杨氏模量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 运用Kendall W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 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间各超声参数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DPN患者的胫神经截面积、腓总神经截面积值最大, 分别为(16.29...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50%~80%[1],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临床上对此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2]。为评价甲钴胺单用与维生素B12 维生素B1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我们选择伴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接受甲钴胺单用或维生素B12 维生素B1联合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均来自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并明确诊断为DPN,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研究进展性肝纤维化(advanced fibrosis)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近3年(2013.02-2015.02)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73例(男88例,女85例),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纤维化评分(NAFLD fibrosis score,NFS)分为三组:A组(Low NFS,NFS≤—1.455,49例),B组(Intermediate NFS,—1.455<NFS<0.676,95例),C组(High NFS,NFS≥0.676,29例),比较3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发生率。DPN由神经电图确诊,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由NFS确定。结果 A组患者DPN的发生率为69.4%,B组患者DPN的发生率为78.9%,C组患者DPN的发生率为86.2%;C组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与A组患者相比明显升高(OR=5.96,P=0.014),B组患者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A组增高,但统计无显著差异性(OR=1.76,P=0.155)。与A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感觉神经病变(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abnormalities,SNCA)和运动神经病变(motor nerve conduction abnormalities,MNCA)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OR=6.50 vs 5.96,均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对年龄、糖尿病病程、HOMA-IR、血脂水平、肝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行调整后,进展性肝纤维化仍能明显增加DPN、MNCA的发生率(OR=2.16 vs 2.28,均P<0.05),与SNCA的发生率不再具有统计学差异(OR=1.88,P=0.087)。结论 进展性肝纤维化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尤其对运动神经病变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DN)的并发症之一,发病于DN早期,常累及感觉、自主及运动神经,并可引起其他并发症产生,如疼痛、感染、感觉缺失、难治性溃疡及创口难以愈合等,最终导致截肢。据有关资料统计, DPN的发生率为60%-90%,而我国住院糖尿病患者中DPN的发生率高达60.3%[1,2]。作者应用依帕司他治疗DPN 4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达50%~80%[1]。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DPN治疗在有效降低过高血糖的基础上,针对神经病变累及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及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进行综合治疗,将是治疗DPN的有效措施。现就近年来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病率达84.5%.由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缺乏特异性方法.DPN的治疗在有效降低过高血糖的基础上,针对神经病变累及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以及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进行综合治疗,这将是治疗DPN的有效措施.现就DPN的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常见为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受损,以感觉缺失为主,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对糖尿病的科研提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代谢紊乱与血管受损为重要因素,其它如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因素等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DR)病变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为了解糖代谢紊乱与DR、DPN之间的关系,我们对86例DPN患者、96例DM、52例DM伴DR及15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探讨其与DR、DPN病变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红梅 《河北医药》2012,34(24):3764-376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因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累及超过50%以上的患者[1]。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均可累及而出现临床表现,除严格控制血糖外,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药物。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高压氧治疗DPN患者34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郑跃  林一嫦  白文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566-256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DPN可累及肢体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出现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甲钴胺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安全有效药物。但是临床上对于甲钴胺注射液的用法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本研究对甲钴胺注射液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治疗DPN的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理弹性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法,选取2021年3月至5月广东省中医院104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治疗依从性量表、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表和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和AMOS 23.0建立结构方程。结果 104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总分为(70.98±10.72)分,生活质量总分为(70.74±8.70)分,心理弹性总分为(60.46±12.00)分;患者心理弹性与治疗依从性(r=0.308,P=0.001)和生活质量(r=0.379,P<0.001)呈正相关,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也呈正相关(r=0.314,P=0.001);心理弹性在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87。结论 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弹性,能够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陆雨纯  沃眉宏  周晓燕  应长江 《安徽医药》2022,26(12):2425-2429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431例,其中未并发DPN病人183例(对照组),并发DPN病人248例(DPN组)。收集以上两组病人一般临床资料,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血常规、血脂、生化、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计算MHR,利用肌电图测定所有对象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潜伏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病人并发DPN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HR对糖尿病病人并发DPN的预测价值。结果DPN组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人数所占比例、年龄、病程、尿酸、胱抑素C、右胫神经F波潜伏期、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右腓肠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的MHR水平[3.60(2.61,4.71)]×109/mmol明显高于对照组[0.28(0.21,0.34)]×109...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微小核苷酸-26b(miRNA-26b)、同型半胱氨酸(Hcy)、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水平变化,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AD患者为观察组,男28例,女37例,年龄(75.61±5.13)岁;根据总体衰退量表(GDS)评分为轻度AD组(27例)、中度AD组(21例)、重度AD组(17例),另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74.82±5.27)岁;均检测血清miRNA-26b、Hcy、β-APP水平,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以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病情程度AD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分析其与AD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miRNA-26b为(0.51±0.16),低于对照组的(1.07±0.28),观察组患者血清Hcy为(21.45±6.29)μmol/L、β-APP(92.57±28.60)ng/L,均高于对照组[(15.07±4.38)μmol/L、(51.54±9.27)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AD组血清miRNA-26b为(0.36±0.15),较轻度AD组(0.58±0.14)、中度AD组(0.54±0.15)低,血清Hcy为(26.27±5.62)μmol/L、β-APP为(102.72±26.47)ng/L,较轻度AD组[(17.83±4.39)μmol/L、(81.21±22.68)ng/L]、中度AD组[(22.20±4.54)μmol/L、(98.96±25.89)ng/L]高(均P<0.05);重度AD组GDS评分为(6.22±0.43)分,较轻度AD组[(2.51±0.39)分]、中度AD组[(4.36±0.38)分]高,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为(6.76±1.31)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为(13.58±1.68)分,较轻度AD组[(23.47±3.19)分、(24.10±1.37)分]、中度AD组[(16.24±2.55)分、(18.93±1.59)分]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miRNA-26b与GDS评分呈负相关,与MMSE、ADL评分呈正相关(r1=-0.613,r2=0.702,r3=0.536,均P<0.05);血清Hcy与GDS评分呈正相关,与MMSE、ADL评分呈负相关(r1=0.608,r2=-0.549,r3=-0.625,均P<0.05);血清β-APP与GDS评分呈正相关,与MMSE、ADL评分呈负相关(r1=0.720,r2=-0.568,r3=-0.489,均P<0.05)。结论 AD患者血清miRNA-26b水平降低,Hcy、β-APP水平升高,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miRNA-26b、Hcy、β-APP水平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参与AD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占位性小脑梗死枕下后颅窝减压手术中的应用,分析颅内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菏泽市立医院22例动态颅内压监测联合枕下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的占位性小脑梗死患者,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28~79(56.4±13.5)岁。手术时分别在颅内压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uman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9月至2021年9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梅毒患者47例,其中神经梅毒组患者21例,非神经梅毒组患者26例。收集两组患者脑脊液检测HMGB-1含量、脑脊液总蛋白量、白细胞数量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FTA-ABS)。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神经梅毒组男18例,女3例,年龄(51.3±15.1)岁;非神经梅毒组男20例,女6例,年龄(48.6±8.3)岁。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TRUST稀释倍数[(5.29±3.89)比(0.96±1.48),中位数4(2,8)比0(0,0)]、白细胞数量[(82.91±66.42)×106/L比(14.00±17.23)×106/L,中位数50.0(26.5,69.0)×106/L比3.0(2.0,4.0)×106/L]、总蛋白量[(714.57±134.69)mg/L比(288.22±115.20)mg/L]、HMGB-1 [(1 265.16±345.10)ng/L比(693.92±166.26)ng/L]均高于非神经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神经梅毒组脑脊液HMGB-1与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HMGB-1水平显著上升,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察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2例DPN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观察,治疗组50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予以银杏达莫和甲钴胺治疗,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治疗,连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组的DPN症状、体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x。=10.090,P〈0.01),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的MNCV分别为(49.12±3.32)m/s、(52.1I±3.12)rrds、(47.32±3.21)m/s,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t=3.517、13.204、3.968,均P〈O.05);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的SNCV分别为(47.13±2.56)m/s、(55.12±2.31)m/s、(46.78±2.66)m/s,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t=3.653、17.990、4.348,均P〈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用甲钴胺,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规律性随访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及患者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10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随访的212例腹膜透析患者随访数据:患者本人每月到院1次随访为规律性随访好,否则为规律性随访差。规律性随访差56例作为非规律随访组,规律性随访好共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东莞市厚街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或狭窄程度大于8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糖尿病脑梗死组),共94例,其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65.02±14.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神经根阻滞与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应用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1.09±4.41)岁。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85±5.27)岁。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根阻滞治疗,研究组采用神经根阻滞+冲击波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临床有效率为8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93±0.54)分比(3.84±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DI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3.03±2.74)比(26.55±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29±0.44)分比(2.2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DI低于对照组[(13.76±2.33)比(19.7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单纯的神经根阻滞与神经根阻滞+冲击波治疗都能减轻患者症状,但后者更能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