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选取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麻醉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 接受常规全身麻醉)与研究组(30例, 接受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 年龄(57.21±6.33)岁;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 年龄(57.38±6.42)岁。对比两组的开眼时间、拔管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及苏醒时脑电双频指数(BIS), 麻醉诱导前(T0)及维持后15 min(T1)、30 min(T2)时的收缩压(S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麻醉并发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T0时, 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HR、SBP、MAP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 研究组MAP为(99.35±10.62)mmHg(1 mmHg=0.133 kPa), 高于对照组(87.45±4.80)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在DSA全麻下行动脉瘤栓塞术,要求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及拔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迅速,避免因患者呛咳躁动引起血压过渡波动而诱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而患者在全麻诱导插管特别是拔管过程中发生呛咳,躁动的概率非常高,从而血压的波动很大,增加了患者术后脑出血脑水肿脑疝的风险。本文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麻醉诱导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该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给予0.9% 氯化钠溶液,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  相似文献   

4.
曹利军  江涛  李惠  尹路 《安徽医药》2013,34(6):704-70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苏醒期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0例)和咪达唑仑组(20例)镇静。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30 min的心率、血压,拔管时间、谵妄例数。结果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2组患者Ramsay评分在2~4分,右美托咪定组拔管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咪达唑仑组;2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唑咪定组有2例出现血压下降(血压<70 mmHg)、2例出现心动过缓,咪达仑组有1例出现血压下降,1例出现心动过缓。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苏醒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拔管早、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手术效果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5.
6.
周其富  俞渭生  蒋宗明 《海峡药学》2011,23(10):173-17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苏醒期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安慰剂组。D组右姜托咪定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30min的两组的心率(HR)、血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O2)、呛咳反射、拔管时间、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使用次数。结果A组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min的HR、MAP明显升高(P〈0.05).D组较平稳(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呛咳评分、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使用次数低于A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苏醒期,应用右美托咪定有效降低拔管时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以及呛咳反射。且也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拟择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每组30例。 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10min内泵注完毕),之后以0.5μ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20min。S组静脉泵注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麻醉诱导:两组均依次静脉注射七氟烷吸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予以吸入2%-4%七氟烷维持麻醉,并根据麻醉深度适当调整吸入药物的浓度,静脉泵注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分别记录患者泵注右美托咪定及生理盐水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股动脉插管时(T4)、动脉瘤栓塞时(T5)手术结束时(T6)、拔管时(T7)、拔管后10min(T8)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记录麻醉插管时及拔管时呛咳、苏醒期躁动及寒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在基础值T0时差异无显著性。与基础值T0比较,D组MAP在T1时轻度升高(P<0.05),而在T2、T3、T4、T5时降低(P<0.05),HR在T1、T2、T3、T4、T6时明显降低(P<0.05);S组MAP在T3、T7时升高(P<0.05),HR在T3、T7、T8升高(P<0.05)。与S组比较,D组MAP在T2、T3、T4、T5、T7时明显降低(P<0.05);HR在T1、T2、T3、T4、T6、T7、T8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快于S组患者(P<0.05);D组患者插管时呛咳、拔管时呛咳、苏醒期躁动及苏醒期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能保证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顾旭华  王翠玉 《中国新药杂志》2012,(9):1010-1012,10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全麻苏醒期的咳嗽、躁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将30例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生理盐水组(A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咳嗽和不自主运动发生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拔管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结果:吸痰拔管时、拔管后5 min,A组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D组较平稳,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D组咳嗽发生率(40%vs 80%,P=0.002)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减轻,不自主运动发生率降低(6.6%vs 33.3%,P=0.006);D组乌拉地尔及艾司洛尔的使用次数低于A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右美托咪定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全麻苏醒期咳嗽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而且不延长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实施麻醉维持,试验组给予瑞芬太尼联合盐酸右美托咪定实施麻醉维持。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临床时间指标、镇静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麻醉维持给药后15 min(T1)、麻醉维持给药后30 min(T2)、手术结束(T3)心率(HR)分别为(77.47±9.41),(79.47±6.11),(77.77±8.67)次/分,对照组分别为(68.23±5.51),(67.17±6.36),(71.23±6.41)次/分,试验组T1、T2、T3平均动脉血压(MAP)分别为(52.30±3.98),(85.03±7.46),(86.07±3.89)mmHg,对照组分别为(64.57±3.43),(63.67±5.07),(66.60±5.3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拔管时间分别为(18.37±4.85),(13.93±4.73)min,拔管即刻躁动评分分别为(1.90±0.71),(2.37±0.62)分,拔管后5 min 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87±0.57),(2.43±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镇静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8):125-12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应用右美托咪定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结果观察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苏醒期评分、心率、呼吸频率、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谵妄、低血压和窦性心律过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应用,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不影响术后苏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拔管期应激反应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Hunt/Hess分级为I~II级的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右美托咪定(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每组25例。A组麻醉前10min微泵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术中0.4/g·kg-1·h-1持续泵注,B组给予等容量的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记录入手术室时(T2)、拔管即刻(T1)、拔管后5rain(T1)、10min(T4)的血压(BP)、心率(HR)变化,抽外周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血糖(GI.U)、血乳酸(LAC)浓度,并记录麻醉恢复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拔管后30min视觉模拟(VAS)镇痛评分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结果:B组的MAP、HR、COR、GLU、LAC较A组增高更为明显(P〈0.01或P〈0.05);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和拔管后30rainVAS评分高于A组,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有效抑制了围拔管期的应激反应,能提高麻醉苏醒质量,不延迟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2.
胡再虎  陈节  崔明 《安徽医药》2012,16(11):1638-1639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简易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选取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58.63±7.62)岁。采用一般资料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CD-RISC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影响患者CD-RISC评分的因素,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CD-RISC评分为(63.52±5.95)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术后并发症、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积极应对SCSQ评分、消极应对SCSQ评分的患者CD-RI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并发症(β=-2.983,P<0.05)、心理护理(β=3.427,P<0.05)、社会支持(β=4.251,P<0.05)、积极应对SCSQ评分(β=2.154,P<0.05)、消极应对SCSQ评分(β=-2.476,P<0.05)均为CD-RISC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术后并发症、心理护理、社会支持、积极应对SCSQ评分、消极应对SCSQ评分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CD-RISC评分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重视相关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基于循证理论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5月10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研究, 以患者入院顺序编号分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 年龄(51.36±11.24)岁;观察组男25例, 女25例, 年龄(52.30±11.46)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恢复效果、护理工作满意度。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3/50)比22.0%(11/50)](χ2=5.316, P=0.021);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74.0%(37/50)比54.0%(27/50)](χ2=4.340, P=0.037);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2.43±2.17)分比(14.27±2.61)分、(14.18±3.05)分比(17.28±3.50)分、(10.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血管重建术治疗过程中对难治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配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89例难治性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原则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介入手术,观察组采用血管重建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脑脊液红细胞、压力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为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x2=6.32,P<0.05).心理状态(SAS、SDS)、自尊评价(SES)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SAS、SDS、SES,t值分别为6.27、8.69、7.45,均P<0.05).治疗后脑脊液红细胞以及压力明显较对照组下降(对比两组术后第3、6、9、12天,t值分别为6.18、8.38、17.82、0.57,均P<0.05).结论 脑血管重建术在难治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有较好的降低手术及操作并发症以及缓解心理抑郁、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达标率和满意度分别为92.5%、97.5%,高于对照组的72.5%、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消除紧张心理、配合治疗,满足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要求,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可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和静吸复合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3mg/kg、静吸复合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诱导后,置入LMASupreme喉罩行机械通气。咪达唑仑组应用0.1—0.2mg/(kg·h)咪达唑仑持续输注,静吸复合组1%~3%七氟醚持续吸入。2组均分别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4ug/(kg·min)、罗库溴铵0.15mg/(kg·h)维持麻醉。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置入喉罩前1min(T1)、置入喉罩即刻(T2)、股动脉穿刺时(T3)、动脉瘤栓塞时(T4)、拔除喉罩即刻(T5)、拔除喉罩后10min(T6)的生命体征;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除喉罩时间;评估患者拔除喉罩后改良Geller和Freye清醒评分情况。结果与T0比较,2组患者T1~T4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明显下降[咪达唑仑组(78±10)、(76±13)、(77±9)、(79±11)mmHg(1mmHg=0.133kPa)比(97±11)mmHg;(71±6),(69±5)、(70±9)、(72±10)次/min比(83±10)次/min;静吸复合组(70±12)、(73±12)、(73±15)、(72±12)mmHg比(98±10)mmHg;(69±9),(70±6)、(70±8)、(71±5)次/min比(80±9)次/min](均P〈0.05),与静吸复合组比较,T1时咪达唑仑组MAP升高[(78±10)mmHg比(70±12)mmHg](P〈0.05),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咪达唑仑组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以及清醒评分达6分时间明显短于静吸复合组[(2.9±0.6)min比(7.1±1.3)min、(4.1±1.2)min比(12.7±2.2)min、(6.1±1.4)min比(15.3±3.1)min](P〈0.05),拔除喉罩后清醒评分咪达唑仑组低于静吸复合组[(0.3±0.1)分比(0.6±0.1)分,P〈0.05]。结论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可控性好,苏醒快速、完全、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卸弹簧圈(E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采用E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4例,采用球囊辅助栓塞(Remodling技术)。结果33个动脉瘤均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5例动脉瘤,90%以上栓塞4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3月至1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弹簧圈栓塞材料操作简单,预后好。对部分填塞之动脉瘤需进一步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5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组(55例,行神经外科手术夹闭治疗),术后随访1~4个月,即时进行术后疗效评价,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ADL)两项评分进行预后评价.结果 术后即时疗效:介入组显效4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手术组分别为32例、10例、13例、76.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P<0.05).术后随访,两组C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12、8.05,均P<0.05);介入组较手术组降低更明显(t=7.35、5.67,均P<0.05).结论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应用微创治疗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其中一期血管内栓塞12例患者,25个动脉瘤;一期微创手术夹闭3例患者,6个动脉瘤;二期手术2例,5个动脉瘤).结果 恢复优良13例,轻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2年)DSA显示血管内栓塞者有2枚动脉瘤复发.结论 应用血管内栓塞和微创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是安全可靠的,两者应相互补充,并尽可能一期处理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