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TET的术前CT表现,并与2004年WHO分型标准比较,探讨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结果 108例中,A型胸腺瘤3例,AB型30例,B1、B2、B3型分别为15例、29例、9例,胸腺癌22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者32例(32/108,29.63%)。合并MG患者中,B型胸腺瘤者明显高于其他分型[45.28%(24/53)vs 14.55%(8/55),χ2=12.23,P<0.001]。胸腺癌最大径>5cm者多于胸腺瘤[72.73%(16/22)vs 44.19%(38/86),χ2=5.708,P=0.017]。A、AB、B1型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B2型多呈分叶状,胸腺癌形态多不规则(χ2=32.917,P<0.001)。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0例,明显高于其他胸腺瘤[51.61%(16/31)vs 24.68%(19/77),2χ=7.322,P=0.007]。与B1、B2、B3型相比,A、AB型、胸腺癌强化程度以中度强化为主[58.18%(32/55)vs 30.19%(16/53),2χ=11.820,P=0.001]。胸腺癌影像分期多为Ⅲ期,与其他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5%(12/22)vs 13.95%(12/86),2χ=38.958,P<0.001]。影像分期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548,P<0.01)。结论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可在一定程度预测TET组织学类型,提示临床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是前纵隔最常见原发肿瘤,主要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其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复杂、治疗方法各异,准确诊断TET及判断其分型有助于制定治疗决策及评估预后。CT影像组学可识别人眼难以分辨的细微差异,对于诊治TET及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T影像组学用于TET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特征与其WHO组织病理学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术前MSCT表现,并将其按WHO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简化型分组进行对比。结果:胸腺上皮肿瘤的MSCT侵袭性征象包括轮廓不规则、肿瘤-心脏-大血管接触面(MCI)呈灌注型、纵隔脂肪线消失及瘤-肺界面毛刺影,这些特征在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中均较低危胸腺瘤中更常见(P均<0.05),而肿瘤周围淋巴结肿大在胸腺癌中出现频率较低危胸腺瘤及高危胸腺瘤高(P均<0.05)。结论:MSCT能够反映胸腺上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具有预测其组织学类型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T"切缘征"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胸腺上皮肿瘤(TE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接受胸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复杂胸腺囊肿(囊肿组)及14例TET (TET组)患者;由2名医师分别评估CT图像"切缘征",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评估结果的一致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组CT"切缘征"检出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效能。结果 观察者间评估"切缘征"结果的一致性良好[ICC=0.94,95%CI(0.90,0.97)]。囊肿组CT"切缘征"检出率为62.50%(15/24),高于TET组的14.29%(2/14,P<0.01)。以CT"切缘征"鉴别复杂胸腺囊肿与TE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AUC分别为62.50%(15/24)、85.71%(12/14)、71.05%(27/38)及0.74。结论 CT"切缘征"有助于鉴别直径<4 cm复杂胸腺囊肿与TET。  相似文献   

5.
胸腺类癌1例     
类癌起源于由神经嵴发生的嗜银细胞,可见于支气管、胃肠道、胆囊等处,其甲以支气管、胃肠道多见.发生于胸腺的类癌少见,笔者遇到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方法:对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恶性胸腺瘤的CT表现进行研究。结果:4例均表现为胸腺区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内见不同程度囊变表现。3例伴有胸腔积液;1例伴有肝脏转移。结论: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出儿童恶性胸腺瘤的内部特征及其对邻近脏器的侵犯,因而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腺鳞状细胞癌的CT影像特点与鉴别,提高对胸腺鳞状细胞癌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胸腺肿瘤患者39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25例胸腺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4例高危胸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总结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Masaoka分期与CT征象的差异。结果 胸腺鳞状细胞癌Masaoka分期多为Ⅲ期(28.0%,7/25)及Ⅳ期(52.0%,13/25),与高危胸腺瘤相比Masaoka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62,P=0.021)。胸腺鳞状细胞癌组肿瘤分叶状、边界模糊、心包侵犯和纵隔脂肪浸润的发生率高于高危胸腺瘤组(P<0.05);肿瘤内分隔、密度、强化程度、是否钙化囊变、灌铸型生长、大血管侵犯、胸膜侵犯、淋巴结转移、肺转移及胸膜种植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CT多表现为前中上纵隔分叶状肿块,边界模糊,部分沿大血管形态呈灌铸型生长,肿瘤对周围组织侵袭性强,可侵犯大血管、胸膜及心包,纵隔脂肪浸润多见...  相似文献   

8.
软组织肿瘤的MSCT灌注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SCT灌注成像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软组织肿瘤26例(良性15例,恶性11例)行MSCT灌注成像,用CT Perfusion 2软件分析灌注参数BV、BF、MTT、PS。结果:MSCT灌注成像结果,11例恶性肿瘤BF平均值为14.98±14.49,15例良性肿瘤BF平均值为1.98±1.19;PS平均值恶性肿瘤为14.64±1.89,良性肿瘤为2.40±0.38。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BF、PS值差异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0.05);BV、MTT值差异统计学上则无显著性(P>0.05)。MSCT灌注成像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0.9%(10?蛐11),特异度为86.7%(13?蛐15),准确度为88.5%(23?蛐26),阳性预测值为83.3%(10?蛐12),阴性预测值为92.9%(13?蛐14)。结论:MSCT灌注参数有助于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9.
10.
胸腺脂肪瘤(thymolipoma)是发生于胸腺的、同时含有胸腺成分和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1-2]。本文报告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5年3月—2011年7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胸腺脂肪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16~57岁,中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MSCT气道重建诊断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气道重建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及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TB患儿的多层螺旋CT原始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重建图,气道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重建(VR)及仿真支气管内镜(VB).结果 根据异常支气管的起源位置与正常两肺上叶支气管的关系将其分为7型,本组63例共有TB 69个,Ⅰ型33例,Ⅱ型21例,Ⅲ型3例,Ⅰ型合并Ⅲ型4例,Ⅱ型合并Ⅵ型2例,未见Ⅳ、Ⅴ、Ⅶ型.结论 MSCT气道重建不仅可明确小儿TB的诊断及分型,且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伴发症,是TB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MSCT影像.结果 ①14例表现为局部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6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②CT平扫、肝动脉相和门静脉相CT值分别为39 HU、63 HU、74 HU;③肝内外胆管扩张14例,伴近段肠管扩张5例,2例可见小肠内容物征,肠壁缺血及水肿2例,肠壁坏死1例,肠套叠1例;胰腺侵犯4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腹水2例;肝转移的5例门脉期均较动脉期显示病灶更清楚;肋骨转移1例;系膜及网膜受累3例;血管受侵2例.多平面冠状位重建清晰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的肿瘤与周围结构、血管的关系.结论 ①MS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腺癌直接征象及伴随征象.十二指肠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小淋巴结为主.②多平面冠状位重建能较好显示十二指肠水平部的肿瘤以及与周围胰腺、主动脉及肠系膜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增厚探测肝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显示管壁局限性增厚对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价值.方法 66例肝外胆管结石病例接受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平扫时的结石密度、大小、部位和数目.根据静脉期增强扫描,以肝外胆管壁≥2 mm为增厚标准,分别评价结石密度、大小、数目及部位的构成比及其与管壁增厚的关系.结果 CT共发现不同密度结石57例,9例等密度结石未能识别.66例胆管结石患者中出现管壁增厚的构成比为84.85%(56/66),平均增厚(2.88±0.56)mm.其中等密度结石、非等密度结石出现管壁增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壁增厚与结石密度、部位和数目无相关性(P均>0.05),但与结石大小有相关性(P=0.001).56例管壁增厚者中,呈同心圆者87.50%(49/56),偏心圆者12.50%(7/56).管壁增厚出现在结石下方占62.50%(35/56);位于结石平面或上下方占17.86%(10/56),位于结石上方为8.93%(5/56),6例(6/56,10.71%)呈广泛管壁增厚,均为多枚结石所致.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时,多数在结石平面或其下方出现局限性同心圆样管壁增厚.CT平扫未见明确胆管结石而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出现此征象时,应考虑到有结石存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 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 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胰腺癌胰周血管受侵的价值.方法 对49例胰腺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三维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技术对胰周主要血管进行成像.结果 49例患者中胰头、胰颈部癌33例,钩突癌8例,胰体癌5例,胰尾癌2例,全胰腺癌1例.胰周主要血管受侵包括腹腔干3 例,肝总动脉7例,肠系膜上动脉6例,脾动脉8例,门静脉16例,肠系膜上静脉24例, 脾静脉11例, 下腔静脉2例.MSCTA判断血管受侵准确率为87.75%,敏感度为88.57%,特异度为85.71%,阳性预测值为93.94%,阴性预测值为75.00%.结论 MSCTA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胰腺癌对胰周血管的侵犯,术前MSCT多期增强扫描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CT分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形态学CT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2例ICC的CT表现,依据肿瘤的形态特征对ICC分型.结果 22例肿瘤患者中:肿块型9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不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管内生长型2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并管周浸润型7例,表现为肝内结节状肿瘤,伴周围胆管扩张.结论 不同形态类型ICC的CT表现不同.CT检查能够对ICC进行准确形态学分型,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