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情况,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对安县1995~2001年口服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具有低毒、高效、疗程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激惹反应等。近十年,我院以吡喹酮治疗各型血吸虫病5630例,出现不良反应34例,现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 1918年临床上首次用酒石酸锑钾治疗血吸虫病 ,至 80年代早期 ,先后有锑类、硫杂蒽酮类、硝唑咪、奥杀尼喹、硝基呋喃类、六氯对二甲苯、敌百虫、吡噻硫酮、吡喹酮和青蒿素等药物应用或试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但迄今仍在应用的只有奥杀尼喹和吡喹酮两种。奥杀尼喹仅有抗曼氏血吸虫作用 ,且易诱导抗性 ,而吡喹酮不仅对人体 5种血吸虫病均有效 ,而且疗效高、疗程短和不良反应少 ,故吡喹酮已成为目前治疗各种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吡喹酮的有效性基本解决了血吸虫病的化疗问题。但近年来 ,继实验室成功地诱导曼氏血吸虫产生吡喹酮抗性后 ,在非洲…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化学治疗控制血吸虫病仍然是主要手段之一。现阶段的治疗血吸虫病药物中,吡喹酮以其疗效高、疗程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成为治疗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首选药物。随着吡喹酮在流行区的大量长期使用,血吸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虽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已30余年,但其作用机制仍未充分阐明,这极大地阻碍了抗血吸虫新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72年吡喹酮问世,很快成为治疗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首选药。吡喹酮是左、右旋各半组成的外消旋化合物,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拆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而获得左旋吡喹酮和右旋吡喹酮二种光学异构体。左旋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优于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杀血吸虫作用甚微因此,我们用吡喹酮及两种光学异构体进行了大鼠实验治疗以及在现场采用左旋吡喹酮与毗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疗效好、退热快、副作用轻,是目前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理想药物.我们于1989年7月—10月,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3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吡喹酮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血吸虫病治疗以来,其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见增多,现报告致急性脱髓鞘脑病1例。1病例资料王某,女,38岁,湖南省湘阴县农民。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自觉症状,血吸虫病普查时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阳性。于2003年12月24日自行顿服购自当地血防部门的吡喹酮20片  相似文献   

8.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190例疗效分析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医院吴桂兰,王来山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国内外用于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表明,吡喹酮是当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理想药物。我们于1989年采用该药治疗的急性血吸虫病经连续3年追踪随访共190例,其疗效报告...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1 个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5~60岁常住居民采用毛蚴孵化法进行粪检,并统计患者感染度(EPG)。阳性者分别采用60mg/kg 或40mg/kg 吡喹酮薄膜衣片进行病原学治疗。治疗6 周后粪检复查,评估吡喹酮薄膜衣片疗效,阳性者采用相同治疗进行第2 次治疗;同时观察吡喹酮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7 例观察对象中,有吡喹酮抗虫治疗史1 次者43例,2 次以上者44例;中度感染37例(EPG:216~312),轻度感染50例( EPG:24~96);第1 次治疗使用吡喹酮薄膜衣片60mg/kg 37例,40mg/kg 50例,复查均未查见毛蚴或虫卵。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4%。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吡喹酮薄膜衣片对血吸虫感染者具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具有低毒、高效、疗程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激惹反应等。现将我院近 1 0年来收治的 60 30例各型血吸虫病中 ,服用吡喹酮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35例资料作如下报道。1 临床资料35例中 ,慢性血吸虫病 2 2例 ,治疗剂量为吡喹酮总量 60 mg/kg2日疗法 ;急性血吸虫病 6例 ,治疗剂量为1 2 0 mg/kg 6日疗法 ;晚期血吸虫病 7例 ,治疗剂量为90 mg/kg6日疗法 ;脑型血吸虫病用 1 2 0 mg/kg6日疗法 ,体重以 60 kg为限 ,1日 3次给药 ,饭后半小时到 1小时口服。2 药物副反应2 .1 过敏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