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例腭成形术后语言障碍患者和60例正常构音者的腭咽闭俣功能进行了观察,并借助计算机把鼻咽纤维内窥镜对静止位、/a/、/s/、/m/的图像作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5.
腭裂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腭裂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同腭咽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将23名行腭裂修复术的复查患者按语音清晰度差异,分成语音缺陷组(IAr)和语音清晰组(NAr),用鼻咽纤维镜观察并摄录他们的腭咽图像,用腭咽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患者发[a],[i]二个单韵母时的腭咽闭合不全率(RVPI),矢状闭合不全率(RSVPI),冠状闭合不全率(RCVPI),对两组患者以上3个指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a]时2组患者RVPI无明显差异。发[i]时有显著性差异;2组发二音时软腭动度均有明显差异;侧壁动度均无差别。结论;术后患者发[i]时的RVPI及软腭动度可以作为评价腭咽功能及语音清晰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鼻咽镜对74例腭裂术后患者腭咽闭合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鼻咽镜(NPF)对74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术式均为二大瓣术。48例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良好,手术成功率为64.86%(48/74)。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发生率有随手术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且 VPI 病员半环状和环状关闭类型比例明显高于手术后腭咽闭合完全的病员(X~2=6.39,P<0.05)。作者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对需要行咽成形术者,作者建议先作NPF检查,根据咽侧壁的不同活动度来设计手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不全(VPI)患者及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完全(VPC)患者的软腭形态,为腭裂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腭裂修复术后的113例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软腭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的静态形状特点,并分析术后VPI与术后VPC患者软腭类型分布的差异以及术后VPI患者中不同年龄组和性别组间构成比的差异。结果术后VPI和VPC患者的软腭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中表现为6种类型,分别为梭叶型、月牙型、钝角三角型、条带型、粗短型、不规则型;术后VPI与术后VPC患者软腭类型分布的构成有差异;术后VPI患者两年龄组间各类型构成比无差异,两性别组间有差异。结论在数字化头影侧位片中,腭裂修复术后的软腭静态形状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腭裂整复术中保留腭小神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先天性单侧完全性腭裂修复手术患者,腭小神经保留组和损伤组各15例,术前及术后1月检测软腭4种感觉功能,并用肌电图、鼻音计直接或间接检测软腭运动功能,最后用4个参数综合判断腭小神经损伤对软腭功能的影响。结果:保留腭小神经组软腭的感觉功能存在,而损伤腭小神经组软腭感觉功能消失;软腭的运动功能保留组明显优于损伤组。结论:腭裂整复术中保留腭小神经对恢复软腭感觉功能、腭咽闭合功能及早期的语音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气管插管行腭裂手术的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 ,其手术治疗目的是关闭裂隙 ,重建软、硬腭部的解剖形态 ,恢复正常的进食及语言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手术选择麻醉方法取决患者年龄 ,腭裂类型以及健康状况。我科自 1 995年至 1 997年对 78例腭裂者采用气管插管 ,静脉复合麻醉在术中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处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 :麻醉治疗组 78例 ;男性 69例 ,女性 9例。年龄 2~ 5岁 58例 ,7~ 1 4岁 1 8例 ,1 5岁以上 2例。软腭裂 8例 ,软、硬腭裂 2 2例 ,单侧完全性腭裂 3 2例 ,双侧完全性腭裂 1 6例。 … 相似文献
13.
外科修复腭裂的模式与方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修复腭裂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正常语音功能,同时必须考虑到手术可能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带来的不利影响[1]。除术前后配以多科的综合序列治疗来预防和减轻腭裂本身和手术的不利影响之外,通过开展不同的外科修复模式或程序,也是有效减轻和避免消极因素,达到治疗目的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软组织面型及鼻唇部变化 ,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 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2 2名 ,其中男性 14名 ,女性 8名 ,平均年龄为 15 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组织面型、鼻唇部结构各项指标 ,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RED前后面凸角、软组织鼻根点至零子午线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上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和颏唇沟深度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鼻唇角RED后增加了 7°。上中切牙露出程度无变化。结论 RED治疗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 ,在有效地延长前移上颌骨同时 ,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 ,使面型更为协调 ,上唇长度得到延长 ,鼻唇角趋向增大。 相似文献
15.
腭成形术对人工腭裂大白鼠上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鼠龄为28~35天的幼年大白鼠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经改良的Langenbeck’s法行腭裂成形术,于鼠龄为75~80天成年期处死动物,X线头颅测量结果显示手术修复组SNA角、ANB角的角度和S-A、I-Pm、N-A和Zyg-Zyg距离均明显减小,与正常组和未手术修复组相比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上颌骨前后径、垂直向和水平向均发育不良;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幼年时行腭成形术明显影响上颌骨的正常发育,松驰切口区瘢痕形成是其重要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牵引成骨后腭咽部功能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 (RigidExternalDistraction ,RED)前后唇腭裂患者静止位和[i]发音位头颅定位侧位片腭咽部结构变化 ,拟评价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999~ 2 0 0 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 2 1名 ,平均年龄15 .0 5岁。所有患者RED术前后拍摄静止位及 [i]位头颅定位片 ,然后对腭咽部结构功能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1)RED术后PNS A、PNS PPW、NR、ASPHP、RVCR、EASP和MSP具有显著性变化 ;(2 )RVCR的变化与上颌骨前移幅度、PNS PPW增加幅度和NR增大程度呈正相关。上颌前移幅度还与软硬腭夹角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1)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腭咽腔深度增加 ,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仍有一定负面影响 ,但同时腭咽部软组织有代偿性改变 ;(2 )上颌骨前移幅度与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有关 ;(3)咽后壁瓣的存在对防止和减少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产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20例腭裂伴牙颌畸形的正颌治疗。手术方法:上颌作LeFortI型截骨术,下颌作矢状劈裂截骨术,上颌作牙槽骨段截骨术和上,下颌联合作牙槽骨段截骨术。临床效果:与腭裂修复术同期施行LeFortI型截骨术者,容貌与功能均获得改善,在腭裂修复术后,分期作LeFort型截骨术者,术后6周即出现复发现象。下颌行矢状劈裂截骨术皆能获得预期效果,单颌或双颌作牙槽骨段截骨术者,无论是同期还是分期手术,都属效果满意病例。本文着重对手术指征,手术术式,术后复发、同期手术进行述评,并主张该手术能改善容貌与咀嚼功能即是确当的方法,不必要求以美貌人的标准来苛求划一。 相似文献
18.
腭裂手术对中耳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腭裂手术对患者中耳功能的影响,为早期改善患者中耳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腭裂患者191例于腭裂术前3天、术后1周、3个月及6个月时常规进行中耳功能检查,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腭裂患者术前常伴有程度不同的中耳功能障碍。术后除1周时中耳功能障碍加重外,3个月、6个月时均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同龄人比较,仍有一定的差距。结论 腭裂手术能改善患者的中耳功能,但必须配合其他的方法方可彻底解决患者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Carla Renata Sipert Ana Claudia Martins Sampaio Inge Elly Kiemle Trindade Alceu Sérgio Trindade Junior 《Journal of applied oral science : revista FOB》2009,17(2):136-13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masticatory function of subject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by analyzing the bite force developed by these individuals. Bite force was evaluated in a group of 27 individuals with repaired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14 males and 13 females – aged 18-26 years) and compared to the data achieved from a group of 20 noncleft subjects (10 males and 10 females – aged 18-26 years). Measurement was achieved on three positions within the dental arch (incisors, right molars and left molars), three times at each position considering the highest value for each on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ANOVA and Mann-Whitney test (α =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ficit in bite force in male individuals with cleft lip and palate compared to the male control group (p=0.02, p=0.004, p=0.003 for incisors, right and left molars, respectively). For the female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79, p=0.06, p=0.47). In the group of individuals with clefts, 92.6% were und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which could be a reason for the present findings, since it can decrease the bite force more remarkably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In conclusion, the bite force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men when comparing the cleft group to the noncleft group. In females, this redu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same way. However,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reduction and for the different behavior between genders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20.
唇腭裂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 ,有家族性发病倾向 ,文献报道单纯腭裂患者 (cleft palate only,CPO)有家族史的约 1 0 %~ 2 0 %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 (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palate,NSCL /P)有家族史的约 2 5%~ 35% [1] ,是为大家公认的一种多基因易感性疾病。由于唇腭裂的遗传模式并不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 ,目前其遗传模式仍是个争论的话题 ,主要有两种 ,既多因素阈点模式以及近来提出的主要致病基因遗传模式 [2~ 4 ] ,而且唇腭裂因不同人种、地区、性别以及有无阳性家族史其发病率是不同的 ,因此唇腭裂的可能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