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收集了自1988年以来我院收治2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肾脏超声资料,并与血尿素氨(BUN)对照。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病人男18人,女5人,年龄17~7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9天。住院8~30天。按1987年全/国EHF统一诊断标准确诊分型。轻、中、重、危重型分别为3、4、9、7例。死亡2例均属危重型。病前无肾脏病史。均经EHF荧光免疫球蛋白G检测证实。用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肾脏损害为主,但引起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本文分析我院1995—2003年诊治的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律失常8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男性,52岁,农民。因发热6d.少尿2d,于1997年8月14日入我院。查体:T38℃,P78次/min,R20次/min,BP19/13kPa,醉酒貌、面部、颈部及前胸部潮红,双侧腋下散在性条索及淤状出血点,面部及双眼睑轻度浮肿,咽部及软腭明显充血,双肾区叩击痛,尿量24小时为500ml。实验室检查:血Rt:WBC7.0×10^9/L,PC:89×10^9/L,Hb:167g/L,尿蛋白(卅),肝、肾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5.
6.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时有流行和散发.通过分析1992年以来在我科受检的29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的双肾B超检查,对该病肾脏改变的特点,各期的变化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动态观察、预后分析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9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男23例,女6例,平均年龄34岁.主要行双肾B超检查.29例根据临床分期,发热期3例,低血压期7例,少尿期19例,经住院观察及实验室检查均被临床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 1.2 检查方法:采用SSD-610型、63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患者常规采取俯卧位或右前、左前斜位进行多切面探查.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致肾脏病变的超声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后能引起多器官损害,其中以肾脏病变最为明显,超声声像能准确的判定肾脏的形态改变及肾周围、腹腔、胸腔的出血情况,对于临床病情的估计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本文就我院超声诊断的一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声像图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在该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于少尿期并发后腹腔血肿,进入多尿期后多半自行消肿,但本文一例出血热经治疗后血肿仍不消失,后经外科手术切除。病例,崔某,男性,42岁。入院前四天发冷、发烧、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腰痛;入院时血压零,尿量少,诊断为出血热休克和少尿双期重叠,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189例危重症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例1:患者,男,29岁,农民,因发热头痛5天、失语3天于1989年1月2日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EHF).既往体健、语言流利.1988年12月24日离家,近期村中有人患EHF,且家中鼠多.体检;T39.6℃,BP12/8kPa,神清、能点头示意,但不能说话.面、颈、胸潮红,腋下有散在的抓痕样出血性皮疹.眼结膜充血水肿、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口胶粘膜呈弥漫充血、软腭有点状出血点.肾区叩击痛( ),四肢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一).检查:白细胞18×10~9/L,中性0.84,异淋0.05.血小板27×10~9/L;尿蛋白( ),白细胞15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病理变化复杂,累及脏器广泛,尤其是肾脏。自1996年4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对72例极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肾脏进行B超观察,并对同期32例肾积水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肾脏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72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按1985年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专题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并由清抗一EHF一IgM最后确诊。男52例,女20例,年龄18至62岁。其中发热期38例,少尿期24例,多尿期10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免疫性溶血2例于汉和,王春英,李作平(蒙阴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关键词出血热.流行性;溶血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免疫性溶血比较罕见。现将我院所见2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例1男患、36岁、农民。主诉为发热.头痛.腰痛4天。平时健康...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基本病理变化为全身性广泛小血管损害,以肾脏受损最显著,导致许多病人误诊,我们对23例EHF患者不同病期进行了肾脏B超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观察及对象 均为两医院1994年9月~  相似文献   

16.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5岁,因发热头痛咳嗽3天于2002年5月3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起头痛发热,全身乏力伴咳嗽,少量痰,2天后门诊测体温40℃,留观1天,体温持续不退,高达40.8℃,收入院。查体:体温39.8℃,脉搏10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9/72mmHg,急性热容,酒醉貌,巩膜无黄染,  相似文献   

17.
男,48岁。以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5天入院。体检:体温37℃,急性病容,醉酒貌,双腋下及口腔粘膜、软腭均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面部对称,双侧球结膜充血,水肿。心肺正常,腹平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化验:尿蛋白(+++),血小板95×10~9/L,白细胞3.08×10~9/L,中性80%,淋巴20%,红细胞4.1×10~(12)/L,血红蛋白125g/L,出血热免疫荧光抗  相似文献   

18.
我科从1983年2月~1985年10月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250例,其中并心律失常45例,占18%,现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6~66岁。轻型6例,中型14例,重型25例。心律失常出现在发热期5例,低血压期4例,少尿期8例,多尿期28例。二、血清生化测定:全部病例均测定了血清钾、钠、氯及尿素氮,部分测定了血钙。其中血钾降低者22例,为2.6~3.4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疫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5年9月共收住EHF162例,其中并发肺炎患者2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EHF并发肺炎患者29例.其中男24例,女5例,男女之比4.8:1,年龄15~68岁,平均41.5岁。 1.2 诊断分型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出血热会议诊断分型的标准,出血热抗体测定均阳性,其中轻型3例,中型12例,重型10例,危重型4例。 1.3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有肺炎的临术表现并经X线胸部摄片诊断为肺炎,其中间质性肺炎16例,支气管肺炎13例;两侧肺炎11例,单侧肺炎18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