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和临床家,主张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发展中医理论;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提出了经典是中医理论源头活水的学术思想。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重视中医理论研究应从中医经典研究入手;对于经典理论的研究,不能为经典而经典,为文献而文献,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理论验之于临床,真正体现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191-19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人类成体干细胞研究切实遵守我国的相关法规,使干细胞技术更好地为治疗人类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并切实保护患者和受试者的权益,根据我国《执业医师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则)》,参考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干细胞临床转化(应用)指导原则》,特制定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3.
成无己,山东聊摄(今阳谷县)人,家世儒医,性识明敏。学有根底,精于医理,擅长临床,是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书专研伤寒,义理精湛,多云前人所未道。成氏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以《伤寒论·自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线索,采取溯本穷源之法,直接引《内经》、《难经》等经文,来注释阐明《伤寒论》,并医理与方药相合,弘扬其辨证论治之义。成氏注释的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九、十两卷中对仲景《伤寒论》进行了收载研究,其中对仲景脾胃学术思想的继承研究可以概括为以方类证、明治脾胃诸方适用范围,总结病状、明脾胃病证临床病证治疗,伤寒宜忌、指导临床合理治疗等三个方面。通过孙思邈的归类总结,阐扬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为后世继承运用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便捷的门径;也为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脾胃学术思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属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课为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属于中医临床专业基础课,是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 《伤寒论》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方面,都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它以辨证论治思想贯串全书,理法方药较为严谨。并根据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总结为六经辨证,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它不仅有效地指导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其辨证原则和方药还可用于对杂病的诊疗。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截…  相似文献   

6.
标本中气是《内经》五运六气治则的重要内容.吴鞠通在诊治温病组方用药时充分运用了《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后人治疗温病遣方用药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世医家将《内经》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临床树立了典范.本文从少阳太阴皆从本化,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厥阴阳明从乎中气三个方面分析了《温病条辨》的用药特点.本文对于掌握《温病条辨》医学思想,研究其与《内经》理论的渊源关系及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我们从1988年9月至1998年7月,对《温病学》教材8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出5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兹择其部分内容介绍如下。1关于《温病学》教学内容的研究1.1基本理论研究《温病学...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知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买践经验和思维成果。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前两者的结合加之仲景个人思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居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篇重点就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因而历史上人们一直多学科多方位地研究它,其中对于《黄帝内经素问》版本的研究也极为全面而且深入。但是《二十二子》本的《黄帝内经素问》却极少有人仔细研究,比如《二十二子》本的《黄帝内经素问》与其他的本子,尤其是与其据影刻的“顾从德本“究竟有什么异同?《二十二子》本《黄帝内经素问》的行款格式、正文、注文的状况,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晚清的版本,对于《黄帝内经素问》的版本研究,以及研究19世纪末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东医宝鉴》引证《金匮要略》内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朝鲜医著《东医宝鉴》,比照宋定本《金匮要略》,分析《金匮要略》流入朝鲜的版本情况及《金匮要略》与《东医宝鉴》在方名、剂量等方面的差异,列举《金匮要略》未载条目,为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凌耀星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耀星教授是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70余年来,从哲学、医学、临床等多角度探索《内经》真谛,阐述独特见解。1983年起研究(傩经》。通过校勘训诂释义、剖析学术渊源、考证成书年代、作者及版本源流,钩玄《难经》主要内容与学术思想。凌教授对《内经》《难经》的学术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伤寒论》是中医学阐述辨证论治理论而又自成体系的经典著作,对临床各科都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加强对《伤寒论》的学习,作者认为必须改变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和认识,即所谓走出学习《伤寒论》的“误区”。本文从《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不要囿于“错简”之说、不要迷信注家之说、重视方证辨证和不要忽视药物剂量、药物煎服法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冀能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使其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为弘扬中医药学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回顾历史,《伤寒论》研究曾激起三次大的浪潮。建国以后,更是崛起了以理论、临床、实验研究为主体的三大支柱,取得的成果可谓累累。然而,迄今为止,第四次更高的浪朝却始终未能到来,目前研究仍处在第四次浪潮前的峰谷中。《伤寒论》的未来研究将向何处去,又怎样才能尽快迎来第四次更高研究浪潮的到来,这些恐怕是众多《伤寒论》研  相似文献   

15.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旭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17):32-33
李克绍(1910~1995),山东牟平县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著作有《金匮要略浅识》(王万杰、刘洪祥合作),《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和《伤寒论语释》等。现择其以经方治胃痛经验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首将《易》理纳于医学领域,确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又进一步把《易》理用于疾病的分类和辨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易》以六爻叠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曲成万物而不遗;《伤寒论》以六经论病,辨表辨里,审度虚实,囊括百病而不漏。明观幽索,窃思《伤寒论》与《周易》之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今就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粗浅探索,若能获千虑之一得,不唯有助于仲景学说之研究,亦有助于医易之研究也。  相似文献   

20.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为历代医家称之谓“群方之祖”。朱丹溪日:“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1]”。笔者从事临床虽不多时,但在学习、应用《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时,深得其益,体会铭心,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