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瑛 《社区卫生保健》2009,8(6):385-385,427
“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体系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一直贯穿始终。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而后历代医家对“治未病”不断丰富,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把握了中医预防保健的三个主要层次:“未病先防”强调未雨绸缪,摄生以预防疾病。  相似文献   

3.
思乾 《现代养生》2011,(10):28-32
中医养生观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  相似文献   

4.
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兴旺的保证,是成就事业和生活幸福的前提和基础[1].早期发现威胁健康的因素、早期干预、保持健康、延长寿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强调养生保健,从整体观、辨证观、审因论治的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战略观念,与现代健康领域的许多新概念不谋而合.因此运用中医特有的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构建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理念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思想,对引导人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全面健康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导健康管理的文化观、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中医健康养生模式、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居民健康行为三个层面,论述“治未病”理念对居民健康管理方式的影响和价值,为实现“治未病”理念更好地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养生观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 <黄帝内经>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养生,在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下,预先采取养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中国卫生》2008,(3):22-27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治未病”一词始见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几千年来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治未病”逐步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思想价值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上工治未病”成为历代医学家追求的至高境界。 几年前,吴仪副总理提出了开展“治未病”的工作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正在试行一项简称KY3H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一个融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中国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日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有关领导以及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就“治未病”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是中医学防治理论中一条非常有特色的重要原则。黄帝内经已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观点。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3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健康观历来重视预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认为有了病以后再治疗,就好比临到口渴再掘井,为时已晚,最好是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中医的经络学说,把人体比喻为小宇宙,经络就好比江河湖海,应该川流不息,一旦瘀滞,就会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很多人都听说过。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健康工程。今后针对在体检中发现的“危险指标”,医生将可能采用中药或中医等手段进行干预,以防止由“疾”逐步变成“病”。  相似文献   

11.
梁媛琦 《健康必读》2009,8(1):39-39
祖国医学即中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问题已早有深刻的认识和措施,它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并提出“治未病”要从正邪两方面入手。祖国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等论述.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了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这些理论和经验是中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儿童保健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为手段,为胎儿到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科学喂养、疾病预防、身心发展等提供保障,是现代儿童保健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在儿童保健中,中医“治未病”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养生又称摄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历来注重养生,其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重点探讨了养生问题,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倡养生要“天人相应”,倡导人体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充分说明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对疾病应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治未病”就是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先贤的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题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庄严宣布: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1]。古医籍《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其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一词的由来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年益寿观。 1、重视养生,预防为主。要想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就必须懂得养生之道,并身体力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病于未然,“预防为主”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保健原则。只有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才能延缓衰老,达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向自然要生命,从自身求医药。向心理要健康。我命在我不在天,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