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1-2].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不断发展,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经典术式;其中以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应用最为普遍.传统的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在骨折椎体的头侧和尾侧2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靠纵向撑开力来恢复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接诊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跨伤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手术参数以及治疗后的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椎管矢状径占位率、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对比术后1年内固定失败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失血量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椎体压缩百分比及椎管矢状径占位率为(4.56°±0.78°、12.45±1.02、4.58±0.2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6.78°±1.02°、16.47±2.98、6.85±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分级均有改善,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内固定总失败率为2.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选用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可提高远期固定效果,降低椎体坍塌、内固定失败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
经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至2009年5月,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4~68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高处坠落9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伤2例。骨折根据Gertibein分类:A1型2例,A2型3例,A3型12例,B1型5例,B2型5例。受伤部位:T115例,T1211例,L18例,L23例。27例中14例伴有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损伤按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3例,D级6例。术前腰痛Denis分级均为P5。受伤至手术时间:2~15d,平均4d。按Frankel分级、腰痛Denis分级对神经功能及腰痛情况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价矫正及维持复位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4~17个月,平均15.5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3例,E级5例。腰痛Denis分级:P1(无痛)17例,P2(偶有微痛,不需治疗)8例,P3(中度痛,偶服药)2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AVH)与后缘高度(PVH)的比值由术前0.32±0.14增加到术后0.85±0.03;矢状位后凸Cobb角由术前(25.3±7.8)°减少至术后(11.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和后凸Cobb角分别为0.81±0.06和(11.8±1.9)°,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内固定失败、术中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维持脊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跨伤椎的4钉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钉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陈嘉裕  刘展亮  李晓彬 《骨科》2015,6(1):18-21
目的分析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应用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4例,对比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X线侧位片上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下两椎体前缘高度的平均值)及脊柱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变。结果随访时间为1.0~4.0年,平均1.8年。患者术后3 d伤椎前缘的压缩比值为93.4%,与术前的4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的Cobb角为5.2°,与术前的3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例患者术后1年有1~3级神经功能改善。结论伤椎置钉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以恢复伤椎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熊发明  章俊祥  孙大连  何成文 《骨科》2016,7(3):155-158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的25例患者纳入经伤椎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的20例患者纳入短节段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占位率、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内固定失败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随访(14.7±2.4)个月。术后1周和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的Cobb角分别为4.12°±1.51°、4.16°±5.73°,椎管占位率为10.68%±1.73%、5.88%±1.09%,均小于短节段组,但椎体高度比大于短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经伤椎组的VAS评分为(1.62±0.73)分,短节段组为(2.18±0.94)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40,P=0.019);两组的内固定失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65,P=0.044)。结论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提高骨折复位效果和降低伤椎前柱的高度丢失,有利于椎管重建,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组(A组,50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内固定组(B组,50例)。比较2组围手术期情况、脊柱稳定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22(18.23±3.68)个月。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6、12个月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均无断钉、断棒、脊柱后凸畸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慢性腰痛、螺钉松动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脊柱稳定性、腰椎功能及疼痛情况,且可减少慢性腰痛、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伤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行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年龄18~63岁,平均36岁;病程2h~7d,平均2d。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25例,A2型48例,B2型9例。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9例,D级17例,E级56例。术中将椎弓根螺钉置入骨折椎与相邻的上下椎体中,复位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8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或松动,全部获得骨性融合。术后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而术后随访骨折椎的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骨折椎的尾侧椎间盘高度(h/H)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不完全性神经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1~2级的恢复。结论:后路短节段结合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安全可靠的方法,在骨折椎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连续43例AO分类为A1、A2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别行腰椎后路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和腰椎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2组患者年龄、骨折分布无差异。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2组患者伤椎高度、伤椎Cobb角。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住院天数、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2组手术在矫正伤椎高度及伤椎Cobb角能力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闭合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AO分类为A1、A2型胸腰段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其矫形能力与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当。  相似文献   

13.
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发生的并发症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06年10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患者486例,共发生各类手术并发症45例,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补救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早期手术并发症13例,包括切口感染5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6例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晚期并发症32例,包括椎弓根螺钉断裂20例、椎弓根螺钉松动4例、连接杆断裂3例、钉杆连接松动3例、神经减压不彻底2例。其中20例进行内固定翻修手术,更换椎弓根螺钉12例,更换连接杆3例,调整紧固钉杆连接装置3例,再次前路减压2例。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手术操作不当、忽视植骨融合的质与量以及手术方式选择错误有关,再次手术只要处理方法得当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稳定型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7例胸腰椎稳定型爆裂性骨折的患者行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测量椎体高度、后凸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变化。结果随访8~37个月,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结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稳定型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应用横连接的必要性。 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7例应用横连接(横连接组),35例未应用横连接(对照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即刻、3个月、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伤椎局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脊柱功能。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 12个月。横连接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随访时间点伤椎局部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VAS评分及ODI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短节段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提供足够、可靠的稳定性,在该术式中联合应用横连接的临床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万向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四钉内固定(单向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 取 12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 L1~L5节段,随机分为单向钉固定组与万向钉固定组。制备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两组在模型上的运动范围。分别应用 Sextant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 25例和 35例,观察其中随访超过 12个月的 11例和 18例的即时复位效果、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 (1)生物力学试验院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大于单向钉固定组,其中在前屈、后伸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单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侧屈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完整标本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应用院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 Cobb角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 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末次随访时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9.9%±5.1%)大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5.3%±6.8%)。结论 应用 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须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较开放手术创伤小,但随访中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明显。生物力学试验显示其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的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73例,其中前期3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A组),后期38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以及腰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B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A组,Cobb角显著小于A组,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腰痛整体情况优于A组,其中无痛例数显著多于A组,中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稳定性,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