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7年8月运用颏下岛状瓣进行缺损修复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中有2例是舌癌,2例是颊粘膜癌。结果:术后4例颏下岛状瓣均成活。修复后的舌体静态形态佳;动态表现舌的运动不受限,语音清晰,吞咽功能良好;修复后的颊粘膜表面光滑,无肥厚臃肿,不影响上下颌的咬合。4例术后均给予放疗,放疗后舌、颊部无异常变化。结论:颏下岛状瓣供血血管恒定,成活率高,手术方法简便,并能够提供足量组织,且能够耐受放疗,是修复头颈部缺损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舌癌根治术同期行舌缺损游离皮瓣修复重建,评价术后其语言、咀嚼、活动、吞咽等功能恢复效果,以期为舌癌根治切除舌缺损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我院颌面头颈外科2010—2018年间共80例舌癌根治术同期行舌缺损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患者,按舌缺损范围分为A组,半舌缺损;B组,舌根缺损或部分舌根缺损;C组,半舌缺损及手术涉及同侧口底、颌骨。有2.5年以上跟踪随访时间。经语言清晰度、咀嚼效率、舌运动范围、吞咽造影剂透视显示吞咽模式等测定,对舌修复重建后的舌形态及运动、语言、咀嚼、吞咽功能进行效果评价。结果:80例舌癌扩大切除舌缺损同期前臂皮瓣修复重建后,患者语音尚清晰,并且修复的部位及范围不同与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两组相比舌侧伸和抬举运动受限较明显,但咀嚼效率及吞咽功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癌扩大切除舌缺损前臂皮瓣修复重建后其形态与功能可获得较为良好的恢复,但舌根癌修复后其伸展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广岛状皮瓣在颊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颊癌扩大切除术后,根据缺损的情况分别采用全额岛状皮瓣、胸三角皮瓣及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的方法修复.结果本组9例,皮肤缺损最大6cm×5cm,颊粘膜缺损最大,10cm×6cm.采用全额岛状瓣修复5例,全额岛状皮瓣与胸三角皮瓣瓦合修复2例,全额岛状皮瓣结合皮片移植2例,1例全额岛状皮瓣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结论岛状皮瓣是修复颊部缺损的较好方法,以全额岛状皮瓣为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4年5月2008年6月,应用颈阔肌肌皮瓣修复舌、口底、颊、喉及软腭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3-67岁,颊癌3例,舌下腺腺样囊性癌1例,舌癌1例,口底癌1例,喉癌1例及牙龈癌1例。均行病变及颈淋巴根治性切除。缺损范围2.5cm×3.5cm-6.0cm×4.5cm,应用颈阔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范围6.0cm×3.5cm×12.0cm×4.0cm。结果术后8例皮瓣均成活,肌皮瓣色泽与皮肤相似外形无异常,张口不受限。随访3-48个月.无舌运动受限,张口受限等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对术后形态及功能均较满意。结论颈阔肌皮瓣血运丰富。抗感染力较强,成活率高,是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以期达到恢复其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目的。方法:选择舌癌、颊癌、口底癌患者20例;前臂皮瓣设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根据缺损大小、形状设计其皮肤外形;另一部分根据桡动脉和头静脉走行设计皮下筋膜层外形:其范围要包括桡动脉和头静脉在内,大于皮肤范围;术后半个月、3个月、6个月评价修复器官的解剖形态、黏膜化程度、发音清晰度、运动及饮食类型等诸方面生理功能。结果:20例皮瓣全部修复成功,术后半个月、3个月有不同程度的皮瓣外形臃肿,6个月后,修复器官解剖形态无臃肿和牵拉,发音较清晰、感觉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大部分(18/20)为普食,少部分(2/20)为软食。结论:皮肤和筋膜下设计前臂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可以较好恢复颌面部器官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在修复面部缺损方面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西安市第九医院接受治疗的面部缺损中度以上的患者共83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即旋转皮瓣组35例,改良菱形皮瓣组48例,对比两组术前皮损面积、术后切口长度以及术后满意程度。结果旋转皮瓣组患者术前皮肤缺损面积为(2.41±1.86) cm2,改良菱形皮瓣组为(2.49±1.93)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850)。旋转皮瓣组患者术后切口长度(5.29±0.82)cm,高于改良菱形皮瓣组的(2.62±0.7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5,P<0.001)。旋转皮瓣组额部满意度评分为(8.40±1.30)分,改良菱形皮瓣组为(8.50±1.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P=0.874);旋转皮瓣组鼻部满意度评分为(7.20±1.00),改良菱形皮瓣组为(7.1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8,P=0.837);旋转皮瓣组面侧颧颊部满意度评分为(8.5±1.00),高于改良菱形皮瓣组的(7.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2,P=0.003)。结论中等大小的皮肤缺损,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均拥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旋转皮瓣对颧颊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优于改良菱形皮瓣。  相似文献   

7.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35例舌癌、11例颊癌术后缺损即刻采用前臂区游离皮瓣进行修复,对术后并发皮瓣坏死、血管危象、术后感染等进行分析,对取皮瓣侧手的功能、感觉和握力进行手术前后的观察比较;同时对修复后颊、舌外形、活动度等进行评价。结果: 46例前臂游离皮瓣移植,发生血管危象4例(8.70%),其中1例坏死(2.17%),成活率达97.83%,术后感染5例(10.87%);手感觉异常和握力下降分别有3例(各6.52%);舌外形、活动度及颊部皮瓣色泽均满意。结论: 前臂游离皮瓣质地优良,制备方便,成活率高,远期效果好,供区后遗症少,是一种理想的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  相似文献   

8.
曾伟 《当代医学》2014,(21):84-85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7月宁乡县人民医院口腔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n=21)。其中I组患者给予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缺损部位,I 组患者使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部位,对比2组患者修复成功率、受区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的皮瓣存活率比较差异不明显。2组患者受区外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功能性障碍比较,股外前侧皮瓣无永久性功能障碍,优于前臂皮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外前侧皮瓣修复口腔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较好,可提供组织量大,且术后功能障碍等发生少,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进行修复,并从皮瓣成活率、患者外形及功能的恢复、有无并发症发生、有无复发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心端局部坏死。全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面部外形满意,颈部瘢痕隐蔽,无下唇外翻、抬头困难、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年,未发现颈部转移和局部复发。结论颏下动脉岛状皮瓣血供恒定,制备简单,皮瓣柔软,供区隐蔽,是头颈部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后患者语音清晰度的改善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舌癌患者,其中24例采取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并且皮瓣全部成活,15例采取直线拉拢缝合。术后6个月之后开始对舌体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估,检查舌体的运动度并以“普通话测试表”对患者术后的语音清晰度进行主观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原发灶愈合良好,进食及语言功能均有恢复,其中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与直接拉拢缝合组的舌体前伸及上抬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术后语音清晰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患者的语音清晰度高于直接拉拢缝合组。结论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语音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舌瓣和颊脂垫瓣修复老年颊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老年颊部缺损患者,分为舌瓣修复组和颊脂垫瓣修复组,每组18例。舌瓣修复组用舌体舌瓣进行修复,颊脂垫瓣修复组于组织缺损区边缘的近颊脂垫处进行修复。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手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结果舌瓣修复组总有效率100.00%,颊脂垫瓣修复组总有效率94.50%(17/18),2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6.67%(3/18),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瓣和颊脂垫瓣修复老年颊部缺损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手术风险小等优点,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双黄连含片的抗病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双黄连含片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鸡胚法及感染小鼠保护试验法观察双黄连含片的抗病毒作用。结果 :双黄连含片浓度在 5 0mg/ml时完全抑制 5种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作用 ,对鸡胚内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有保护作用。结论 :双黄连含片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了甲硝唑口颊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Sun FireTM C18(150mm×4.6 mm,5μm)色谱柱,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甲硝唑浓度在12.456~112.104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n=9)为101.6%。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甲硝唑口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了甲硝唑口颊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Waters Sun FireTM C18(150 mm ×4.6 mm,5 μm)色谱柱,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0 nm,流速为1.0 ml/min.结果 甲硝唑浓度在12.456~112.104 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n=9)为101.6%.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甲硝唑口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achieve transbuccal release of carbamazepine by loading in unidirectional release mucoadhesive buccal patches.

Methods

Buccal patches of carbamazepine with unidirectional drug release were prepared using 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polyvinyl alcohol, polyvinyl pyrrolidone and ethyl cellulose by solvent casting method. Water impermeable backing layer (Pidilite® Biaxially-oriented polypropylene film) of patches provided unidirectional drug release. They were evaluated for thickness, mass uniformity, surface pH and folding endurance. Six formulations FA2, FA8, FA10, FB1, FB14 and FB16 (folding endurance above 250) were evaluated further for swelling studies, ex vivo mucoadhesive strength, ex vivo mucoadhesion time, in vitro drug release, ex vivo permeation, accelerated stability studies and FTIR and XRD spectral studies.

Results

The ex vivo mucoadhesion time of patches ranged between 109 min (FA10) to 126 min (FB14). The ex vivo mucoadhesive force was in the range of 0.278 to 0.479 kg/m/s. The in vitro drug release studies revealed that formulation FA8 released 84% and FB16 released 99.01% of drug in 140 min.

Conclusions

The prepared unidirectional buccal patches of carbamazepine provided a maximum drug release within specified mucoadhesion period and it indicate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systemic delivery of carbamazepin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筛选癌前病变逆转药物,观察家兔颊黏膜上皮在此过程中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12只家兔为空白对照组,48只家兔为实验组,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口腔颊黏膜;给药16周后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再随机选取实验组中的32只进行药物逆转实验,12周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扫描.结果 涂抹二甲基苯并蒽16周后,家兔颊黏膜粗糙充血,局部可见增厚白斑,Ⅱ-Ⅲ 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4.6%(31/48).不典型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内异染色增多,线粒体水肿.药物逆转实验第12周,全反式维甲酸组病变进展率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莱特组可见病变逆转,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DMBA可成功制备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可有效逆转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8.
甲硝唑口颊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处方工艺中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筛网的大小和片剂的硬度对甲硝唑口颊片的质量影响,从而优选甲硝唑口颊片的最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制备的甲硝唑口颊片各项指标均符合质量标准,20、50和90min的释放度分别为33.4%、54.3%和74.1%。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口腔黏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苯甲酸和咖啡因及氢化可的松为模型药物,以离体猪颊黏膜作为动物模型,测定渗透系数.结果:苯甲酸和咖啡因及氢化可的松透过口腔黏膜的渗透系数分别为:(1.01×10-4±1.64×10-5)cm·s-1,(2.75×10-5±1.79×10-6)cm·s-1和(2.49×10-5±6.32×10-6)cm·s-1.结论:药物的口腔黏膜渗透性大于人皮渗透性.对于不同的药物,其增大倍数可能相差很大,苯甲酸和咖啡因及氢化可的松通过口腔黏膜的渗透系数分别是通过人皮的14倍和989倍及389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