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50例,分别于封堵术前1 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 50例中,18例(36%)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次(77.3%),心房颤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Lown's 4级以上室性早搏5例次(22.7%).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将227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分为假性膜部瘤组(n=160)与真性膜部瘤组(n=67),每例患者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对其围术期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真性膜部瘤组术后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假性膜部瘤组明显增加(P<0.01),其中以传导阻滞发生尤为明显.结论 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与其解剖结构有关.因此,术中操作轻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后严密观察,积极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lO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 50例惠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 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期降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分析2003年1月至今我科成功封堵治疗96例先心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相关因素。结果9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术前共有28例心律失常,均表现为束支阻滞。术后共有30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7例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中,2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分析其发病原因,与封堵器直径≥10mm具有密切相关性,与合并膜部瘤及操作时间无关。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尽量避免选择过大的封堵器可能是降低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组)及70例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心电图,分析其对房室间隔缺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者24例;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部分型1例,过度型3例,完全性3例,3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的检测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判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右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78例间歇性、持续性二度二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R)患者随机入选右室间隔部起搏组(RVOT组,39例)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39例)(均置入DDD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相关指标。结果术后24个月随访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LVEF和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 LVEF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术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心尖部起搏组患者LVEF较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患者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维持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5例先心病膜部瘤形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行室间隔缺损(VSD)的保留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次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观察封堵即刻效果,术后随访1年,行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5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封堵伞位置良好,无房室传导阻滞、无异常分流。结论:保留导丝技术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同时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功介入封堵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 )在封堵前后即刻、随访期肺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650例成功施行介入治疗的VSD患者,经导管测定术前及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压力,并于介入术前当日、术后3d、1、3、6个月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压力并进行对比。结果肺动脉收缩压(PASP)和肺动脉平均压(PAMP)超声和心导管测值均显著正相关:(1)正常肺动脉压力组:PASP和PAM P在封堵即刻后及随访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轻度肺高压组:PASP在封堵即刻后无明显变化,6个月时与封堵前后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AMP在封堵即刻后升高,术后1个月及6个月与封堵后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3)中度肺高压组:PASP及PAMP在封堵即刻后均显著降低(P<0.05),两者在术后3 d 及随访中与封堵前比较进行性降低(P<0.05);PASP在术后1、3、6个月较封堵后降低(P<0.05)。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能明显降低VSD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力,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8年至2013年20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几乎所有患儿均发生了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性心律失常,调整导管位置后心律失常可消失。而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VSD直径与膜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较少,主要的危险因素为VSD直径与膜部瘤。  相似文献   

10.
70岁以上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龄(≥70岁)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手术治疗高龄(≥70岁)肺癌患者355例,术后全部在ICU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连续监护72h以上。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223例,发生率为62.8%。术前心电图异常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4.5%(172/231),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者的45.2%(56/124)(P〈0.05)。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8%(43/49),明显高于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和剖胸探查术后的58.1%(178/306)(P〈0.05)。术前有重度吸烟史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8.4%(156/199),明显高于非重度吸烟史者的43%(67/156)(P〈0.05)。术前有心血管病史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72.2%(190/263),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史者的38%(35/92)(P〈0.05)。结论术前有心电图异常、有心血管病史、有重度吸烟史及行全肺切除是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心率失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杨永辉  刘延芹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河北医药》2010,32(22):3112-3115
目的 系统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nucleo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测定32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静脉血标本5个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细胞百分率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数量.结果 与麻醉诱导后比较,成熟T淋巴细胞(CD+3细胞)及Th细胞(辅助性/诱导性T淋巴细胞,CD+4细胞)在停ECC即刻时降低(P<0.05),术后第1、3天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值[(46±6)%与(21.5±4.0)%],术后第3天时回升,术后第7天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h/ Tc(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细胞)比值在术后第1天时显著降低至(1.34±0.38)(P<0.01),术后第3天即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c细胞和单个核细胞AgNOR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总数、Th细胞的比例变化和Th/ Tc比值变化有可能作为评价ECC后小儿VS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指标;在单个核细胞AgNORs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于ECC前后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增加抗感染能力,减少VSD小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冻干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常规治疗,包括鼻导管吸氧1~2L/min、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冻干粉8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0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经丹参冻干粉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增加,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同时加用丹参冻干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佳,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查PRL水平。结果两组PANSS量表评分治疗8周末均比治疗前极显著减少(P〈0.01),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阿立哌唑组PR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治疗8周末PRL水平明显升高(P〈0.05);出现月经紊乱或泌乳阿立哌唑组较利培酮组明显为少(P〈0.05)。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对PRL的影响较小,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术中及术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自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需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实验组共40例,给予常规颈椎手术治疗,术中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静脉滴注,并于15min内快速滴注。术后每天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mg静脉滴注,连用3d。B组为对照组共40例,给予常规颈椎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均无甲基强的松龙应用。A、B两组患者其他治疗相同,均给予常规术前及术后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ld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1w、2w、4wA、B两组JOA评分比较P=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w、12wA、B两组JOA评分P值分别为0.171和0.45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及术后合理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可使颈椎病患者手术后更快的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一氧化碳中毒续发脑病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所有患者于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27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时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t8Ixg(〉9000AU),肌肉注射,1次/次,30d为1疗程。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治疗10d、30d,均应用简明痴呆量表进行评定(MMSE),并检测血浆NSE、NO水平。结果治疗10d时,治疗组NO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30d,治疗组MMSE评分、NO水平上升,NSE水平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MMSE评分、NO水平升高较治疗前上升(P〈0.01),NSE水平较治疗前无下降(P〉0.05),两组间MMSE评分、NSE、NO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保护一氧化碳中毒续发脑病患者神经元,改善智能。  相似文献   

16.
彭晓云 《安徽医药》2014,(6):1141-1143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17.
柴军  龙波  韩宁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3,(12):1155-1158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与曲马多对小儿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80例,年龄27岁、ASAⅠ7岁、ASAⅠ级。根据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入的药物分为4组,每组20例,曲马多组(T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曲马多1 mg/kg),酮咯酸氨丁三醇组(K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曲马多+酮咯酸氨丁三醇组(T+K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曲马多1mg/kg和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对照组(C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注盐水5 mL)。记录各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拔管后5 min(T5)、10 min(T10)的躁动评分,入PACU后记录疼痛和镇静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各组间患儿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和T10 2个时点的躁动发生率排序:C组>T组>T+K组,C组>K组>T+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躁动发生率高于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PACU后患儿疼痛评分排序:C组>T组>T+K组,C组>K组>T+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疼痛评分高于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T组和T+K组明显高于C组和K组(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和曲马多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发生。两种药物联合应用降低术后躁动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