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美芬乳酸-羟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提高可预测性。方法微球用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自变量为外相Span80浓度、内相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浓度和理论载药量,以微球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第1天微球释药百分数(F1d)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条件并于较优区进行预测分析。结果5个方程均采用二项式拟合的效果较好,选择的较佳工艺为Span80浓度1.5%、PLGA浓度175g.L-1、理论载药量6%,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球形圆整,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和F1d分别为4.37%,72.8%,64.1μm,1.36和8.93%,微球具有显著的体外缓释特性。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陆蕾  鲁莹  邹豪  钟延强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811-1814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干扰素α-2b在大鼠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进行干扰素α-2b PLGA缓释微球皮下给药后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人IFNα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血清药物含量测定;并采用3P87药动学程序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该方法在14~875 n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 2);平均回收率为98.09%;板内RSD为1.06%~7.54%,板间RSD为1.34%~10.35%;微球与注射剂溶液皮下给药均符合单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微球tmax=4 h,ρmax=5.490×103ng·L-1,MRT=2.486 d,注射剂tmax=1.5 h,ρmax=2.532×104ng·L-1,MRT=0.095 6 d。结论ELISA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干扰素α-2b PLGA微球临床前药动学的检测方法;干扰素α-2b PLGA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显著提高了干扰素α-2b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球的工艺条件。方法: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丹参酮ⅡA-PLGA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载药量、包封率及多分散系数(PDI)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通过响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流动相流速、聚乙烯醇(PVA)质量浓度及油水相体积比等自变量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44.29 g·L-1,流动相流速825.68 r·min-1,PVA质量浓度2.5 g·L-1,油水相体积比1:7.86;制备的丹参酮ⅡA-PLGA微球表面光滑圆整且粒径均一,平均粒径2.338 μm,PDI指数0.328,载药量1.20%,包封率89.57%,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结论:采用SPG膜乳化法制备微球的工艺简单、方便,可用于提高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4.
骨炎一号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制备骨炎一号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骨炎一号微球,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并测定微球的平均粒径、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采用小杯法测定骨炎一号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并计算其累积释药量。结果:制得的骨炎一号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微球的平均粒径为8.59μm,粒径在1-12μm的占总数的90%以上,载药量为48.39%,包封率为19.32%。骨炎一号微球在108h的累积释药量约为78.4%,t1/2为40.8h,Higuchi方程为Y=0.1326 X-0.4782,r=0.9951。结论:得到了比较满意的骨炎一号微球制备工艺,且其体外释药性能符合长效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5.
缓释胸腺五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国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36-838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0.68)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2±0.06)%和(84.21±0.61)%,30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og(1-y)=-0.0226-0.0393t,r=0.9937,t1/2=7.085d。结论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亲水/亲脂性附加剂对乳酸-羟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球中蛋白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球,并添加不同性质的附加剂考察蛋白的释放行为。微量BCA法测定蛋白质量浓度。结果加或不加附加剂对PLGA微球的粒径无显著影响,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较大。加入羟丙β<-环糊精使蛋白从PLGA微球的释放明显增加;硬脂酸则使蛋白释放明显减缓;聚乙二醇则对蛋白释放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它们的扫描电镜图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结论加入亲水/亲脂性附加剂可修饰PLGA微球中蛋白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微球性质的可预测性,并对微球的部分特性进行表征以及对微球的体外释药行为进行考察。方法 以微球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指标,计算各指标的归一值,并利用几何均数得出总评归一值 (overall desirability, OD),去甲斑蝥素和壳聚糖的重量百分比 (X1)、油水比例 (X2) 、壳聚糖浓度 (X3) 3个主要因素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并进行模型预测分析及方法验证。结果 OD值的二项式拟合方程较好 (r2>0.92,P<0.05),以最优处方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123 μm,载药量为10.09%。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均较小。结论 星点设计-效应面能更好的优化微球的处方工艺,增加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用于结核病局部给药,以达到局部滞留、缓慢释放的作用。方法 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微球,用海藻酸钠制成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考察微球以及复合给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初步考察复合给药系统在大鼠肺部的胶凝时间。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149.569 μm,包封率(n=3为(69.43±3.53%,载药量(n=3为(26.43±3.10%,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有抑制药物突释的作用,且药物在30 d内释放25%,大鼠肺部胶凝实验表明,离子敏感型原位凝胶在大鼠肺部可滞留6 h。结论 利福平PLGA微球-原位凝胶复合给药系统达到了局部滞留、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石杉碱甲聚乳酸-乳酸羟基共聚物微球,并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度。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表面形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浓度,采用微量羟胺法测定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粒径为63.08μm,跨距为0.73,包封率为78.08%,载药量为3.80%。石杉碱甲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1d,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肌注2.1mg微球后的最大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后第2天,ρmax为(51.47±4.70)μg·L-1,AUC0→∞为326.11μg·d·L-1,MRT为8.7d。微球对大鼠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的第14天。石杉碱甲微球对上述3个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率与血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ill方程,血浓-药效的经时轨迹呈逆时针走向。结论石杉碱甲微球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缓释bFGF-PLGA微球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和生活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制备bFGF-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和微球中bFGF生物活性保存情况。方法 应用复乳干燥法制备缓释bFGF-PLGA微球(bFGF-PLGA-Ms),并考察其一般性质。采用ELISA法建立用于bFGF含量测定的标准方法和回归方程,模拟体内条件研究微球体外释药特性。将bFGF-PLGA-Ms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平均粒径为(1.552±0.015)μm,冻干粉剂为白色粉末状,再分散性良好,临界相对湿度为64%,CH2Cl2残留量低于限量的1/10,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6.43±1.24)%和[(27.18±0.51)×10-3]%。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25.884 6t1/2-15.705 1(r=0.997 5),突释期内释放度仅为19.26%,11 d后其释放度达到72.47%。培养初期,bFGF组A值高于其余两组;培养中后期,PLGA微球组A值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q检验,P<0.05)。结论 bFGF-PLGA微球及其冻干粉剂制备工艺良好;微球中bFGF生物活性保存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乳酸-羟乙酸共聚物微球中rhCu,Zn-SOD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rhCu,Zn-SOD为模型蛋白,包裹入可生物降解聚合物PLGA内制备微球缓释制剂,详细研究制备过程中各因素以及体外释放对Cu,Zn-SOD活力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方法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酶活性,凝胶电泳考察蛋白质结构完整性的变化。结果单独的超声或和二氯甲烷有机溶剂长期接触对Cu,Zn-SOD的活性影响不大,不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体外释放时聚合物降解引起的微酸环境使rhCu,Zn-SOD二聚体解离形成亚基,微球中添加的赋形剂影响聚合物的水解速度。微球的体外释放呈现两个阶段,首次突释后,介质中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约1周后释放量才快速递增,属于不完全释放。结论制备过程中对rhCu,Zn-SOD活力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不大,可在较大范围内改变工艺条件制备高载药量且稳定性好的rhCu,Zn-SOD微球。  相似文献   

12.
生物降解型左炔诺孕酮微球的体内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左炔诺孕酮(LNG)微球的体内释药特性进行研究和评价。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生物降解型PLGA(9∶1)LNG微球在大鼠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体内外释药试验。结果该微球具有相似的体内外释药特性:存在双峰现象,双峰之间有一较为平稳的释药区域,约占整个释药过程的70%。LNG微球在大鼠的MRT约为对照组LNG微晶的6.6倍。结论该微球有比较好的控释作用。依据微球体内外释药的两个特点可对该生物降解型控释微球的质量进行初步控制。  相似文献   

13.
郭振勇  张强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2):1834-1838
 目的 探索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静脉给药实现抗结核药丙硫异烟胺肺部靶向输送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选出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桨法研究了载药微球体外释药的规律;利用BALB/C小鼠研究了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静脉给药后的体内组织分布。结果 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微球平均粒径为(9.86±1.38)μm,粒径在7~15 μm的占81.53%;丙硫异烟胺的包封率为(32.70±0.37)%,载药量为(8.48±0.24)%;丙硫异烟胺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4.430 3t1/2+7.724 1),释药较慢;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微球混悬剂静脉给药后丙硫异烟胺在肺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普通注射剂,而且保持较长时间。结论 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具有可重复性,微球在体外以及小鼠体内的释放结果和组织分布表明,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肺靶向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国内开发睾丸酮微球长效注射剂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方法:以生物降解医用材料乳酸(LA)-乙醇酸(GA)共聚物(PLGA,LA-GA8∶2)为载体,用溶剂挥发-溶剂萃取法制备含睾丸酮的PLGA微球,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试验评价睾丸酮PLGA微球的药物缓释作用。结果:采用溶剂挥发-溶剂萃取法可得到收率、粒径大小和分布及含药量均满意的睾丸酮PLGA微球。结论:睾丸酮PLGA微球有望成为新的睾丸酮长效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吲哚美辛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并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O/W溶剂挥发法制备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微球,对微球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特点、粒径、有机溶剂残留量、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分析,使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 cells)评估空白微球的细胞毒性。结果 载体材料PLGA与Eudragit RS 100质量比为1∶3的吲哚美辛微球,电镜观察颗粒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 676.4±739.5)nm;载药量为(18.79±0.19)%,包封率为(98.25±2.11)%,第1天存在突释,随后可以缓慢释放一个月左右;有机残留量平均为(267.33±13.57)ppm;空白微球表面电位为正电荷;空白微球无细胞毒性。结论 吲哚美辛PLGA/Eudragit RS 100眼用缓释微球具有包封率高,粒径窄,体外释放缓慢,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热固化时间及温度对喷雾干燥牛血清白蛋白微球表面活性氨基含量的影响。方法:牛血清白蛋白微球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热致变性固化。经适当改进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微球表面活性氨基含量。三硝基苯磺酸与牛血清白蛋白微球表面活性氨基在碱性环境下反应完全,过量的三硝基苯磺酸用L缬氨酸反应显色,410nm 波长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表面活性氨基含量受热致变性时间的影响较小,随变性温度的升高而适当减少。结论:热致变性温度是影响喷雾干燥牛血清白蛋白微球表面活性氨基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抗SARS-CoV免疫球蛋白(ASI)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及中和SARS活性。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ASI微球,以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微球的平均粒径,以BCA法及微量BCA法测定微球的蛋白含量及蛋白从微球的释放。用ELISA法考察从微球中释放出的ASI的活性。结果ASI微球粒径均匀,平均粒径为15.87 μm,蛋白包裹率为70.1%,载药量为6.3%,微球中包裹的ASI与原蛋白溶液相比活性不损失。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通过控制一定的因素,可以得到具有较高包封率的ASI微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以明胶-PLGA微球和壳聚糖/聚乙烯醇(PVA)凝胶为基础的氟尿嘧啶(5-Fu)复合微粒凝胶缓释系统。方法制备5-Fu明胶微球,采用O/O溶剂挥发法将微球包囊于PLGA内,考察复合微球的形态,粒径及体外释放。以冷冻-解冻循环法制备壳聚糖/PVA凝胶,将复合微球载入凝胶中,考察复合微粒凝胶系统的体外释放。结果复合微球外观圆整,包封率85%以上,增加PLGA浓度,降低明胶微球载药量可以减少体外突释量。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拟合结果表明,低载药量的微球释放符合零级释放方程,而载药量高的微球符合Higuchi方程。通过调节PLGA浓度可以控制释放速率。复合微粒凝胶系统的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的突释量随壳聚糖含量增加而减少。结论5-Fu明胶-PLGA复合微球包封率高,具有缓释控释的作用,载入壳聚糖/PVA凝胶后,改善复合微球的突释行为,此复合微粒凝胶缓释系统有望用于胃肠道腹腔化疗中。  相似文献   

19.
新型利培酮PLGA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新型利培酮微球,并快速评价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质。方法 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研究PLGA浓度、乳化均质转速、油相与水相比例等对微球粒径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升高释放介质温度建立体外释放加速评价方法。结果 在37 ℃ pH 7.4 PBS中,利培酮微球以零级释放模式缓释15 d,快速释放的时间与上市利培酮微球基本一致而无延滞期。采用45 ℃加速释放可提高释放速度5倍,在3 d内完成评价,加速释放评价与长期释放相关性好。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利培酮微球,可开发为释放两周的制剂。由于无延滞期,在临床使用和提高患者顺应性上比已上市产品更具优势。加速评价方法可对产品进行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