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间中国城市和农村15~84岁人群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冠心病死亡率的影响,为预防冠心病的死亡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方法 基于2006—2020年城乡冠心病死亡率数据,建立连接点回归模型描述冠心病死亡率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通过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APC),估算我国城市和农村冠心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及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间,我国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85.66/10万增长到126.91/10万,农村死亡率从63.55/10万上升到135.88/10万,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分别为2.85%,5.89%。APC模型分析显示,2006—2020年冠心病死亡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其中城市人群年龄效应系数为:-1.60~2.53,农村为-2.05~2.34;时期效应随着时期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城市效应系数为:-0.29~0.23,农村:-0.17~0.14;队列效应显示,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死亡风险下降趋势明显,城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白血病的死亡率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1970~1974年、1985~1989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山东省全死因死亡回顾调查资料,计算死亡率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变化趋势。结果 4个时期白血病死亡率分别为1.97/10万、3.63/10万、3.96/10万和4.36/10万,其中男性分别为2.20/10万、4.05/10万、4.25/10万和4.86/10万,女性分别为1.73/10万、3.19/10万、3.66/10万和3.85/10万。男女各个年龄组的白血病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5~岁以下有一小高峰,而60~岁开始增速增加,到80~岁达到最高峰。1970~1992年白血病死亡率上升幅度比较大,校正资料缺失年后,年均上升3.546%,有统计学差异;而1992年后上升幅度比较小,年均上升0.445%,无统计学差异。按抽样的县市分析,在工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白血病死亡率上升幅度大。结论在过去35年中山东白血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1970~2005年山东省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宫颈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1970~2005年全死因调查资料计算宫颈癌死亡率和1966年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标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1970~2005年山东省宫颈癌的死亡率以每年18.01%的速率持续下降,由1970~1974年间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跌至第八位.结论 1970~2005年山东省死亡监测资料表明宫颈癌的发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并不排除日后宫颈癌发病率会上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招远市1970-2004年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根据1970-2004年山东省招远市胃癌死亡资料,分析胃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1970-1974年死亡数据为全国肿瘤死因回顾调查资料;1985-2004年为市肿瘤登记监测资料.统计指标为死亡率和1982年人口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0-1974、1985-1989、1990-1994、1995-1999和2000-2004年5个时期胃癌粗死亡率分别为34.94/10万、44.34/10万、40.05/10万、48.73/10万和40.18/10万;1982年中国人口构成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0.82/10万、30.35/10万、27.78/10万、31.63/10万和20.10/10万.1970-1999年期间基本稳定,而2000--2004年中国标化死亡率比1970-1974年下降了34.8%.35年中胃癌高发年龄后推了10岁,胃癌死亡率由第1位下降为第3位.结论 死亡监测资料表明胃癌的发生呈下降趋势,饮食成分改变可能与胃癌死亡率下降有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东省1970-2005年肿瘤变化趋势.方法 分析山东省1970-1974、1985-1989、1990-1992和2004-2005年全死因回顾调查资料(除1985-1989年为山东省组织的调查外,其余3次都是全国调查资料的一部分),1985-2005年3次抽样调查点的选择依据1970-1974年资料进行评估其代表性,观察指标为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变化速率.结果 山东省肿瘤死亡率2005年比1970年上升了143.15%.标化率分析显示1970-1984年间年增长速率为0.54%,1985-1992年为1.24%,而1992年以后上升速率为0.18%.2004-2005年前8位主要恶性肿瘤位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白血病、乳腺癌和宫颈癌,其中肺癌由第4位上升为首位,宫颈癌由第5位下降为第8位.主要恶性肿瘤中食管癌和宫颈癌呈逐年下降,胃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其余则为逐年上升趋势.城市人群肺癌和乳腺癌高于农村,而胃癌和食管癌低于农村人群.结论 35年中山东省肿瘤死亡率明显上升,主要恶性肿瘤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的趋势变化,旨在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以5~84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period-cohort, APC)与内生因子估算法(Intrinsic Estimator, IE)估计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城市与农村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分别由2005年的9.14/10万、7.09/10万升至2019年的10.61/10万、16.35/10万。APC模型估计显示,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城市与农村80~84岁居民相较于10~14岁居民死亡风险分别增加约5.69倍、6.78倍。时期效应随年份快速上升,2015—2019年城市与农村居民死亡风险比2005—2009年分别增加1.60倍、1.67倍。出生队列效应呈现先升后降趋势,1963—1967年出生的城市与农村居民死亡风险比2008—2012年出生的分别增加5.30倍、4.26倍。结论 中国城乡居民道路交通伤害死亡风险具有年龄差异,时期效应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出生年代越晚的居民,其死亡风...  相似文献   

7.
2001~2010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方银  赵梓伶  肖兵  熊庆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2):4965-4967
目的:了解四川省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在全省监测点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2001~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①2001~2010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66.52/10万下降到39.66/10万,下降幅度为40.38%;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80.46/10万下降到47.74/10万,下降幅度为40.67%;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38.30/10万下降到22.49/10万,下降幅度为41.28%。②全省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5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产褥感染、肝脏疾病。结论:2001~2010年四川省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1991-2005年中国人群伤害死亡状况和变化趋势,为伤害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2004-2005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调查142 660482人年.通过计算粗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潜在工作寿命损失年(WYPLL)和标化死亡率来描述伤害死亡状况,计算标化死亡率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1991-2000年数据来自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由145个监测点组成,覆盖1000多万人口,计算不同年代伤害死因构成比,分析伤害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共计有伤害死亡个案87 753例,其中男性59 664例,女性28 089例;城市23 308例,农村64 445例.伤害粗死亡率为61.51/10万,占全死亡的10.10%,标化死亡率为58.45/10万,是中国人群的第4位死因;伤害的YPLL为1579.61人年/10万,伤害的WYPLL为1721.41人年/10万,占总死亡WYPLL的32.34%.男性和女性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81.76/10万和40.3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79.96/10万和36.25/10万,男性死亡率约为女性的2倍.城市和农村伤害粗死亡率分别为48.66/10万和68.0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44.08/10万和66.25/10万,农村伤害死亡率约为城市的1.4倍.15~4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为48.94/10万(35 497/72 531 671),约占总死亡的40%,是该年龄段人群第1位的死因.2004-2005年调查地区的前5位伤害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跌倒、溺水、中毒,死亡个案分别为29 669、18 678、10 901、7752、4857例,粗死亡率分别是20.80/10万、13.09/10万、7.64/10万、5.43/10万、3.40/10万;交通事故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15.00%(1551/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33.79%(14 792/43 774),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自杀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26.66%(2756/10 338)下降到2005年的20.46%(8955/43 774),跌倒死亡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5.15%(532/10 338)上升到2005年的12.87%(5630/43 774).结论 伤害死亡是导致中国人群早死的首要疾病,交通事故是第1位的伤害死因,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中国人群伤害死因谱已经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巴中市巴州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建议。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2014—2021年巴中市巴州区死因监测系统,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寿命损失年、平均寿命损失年,死亡率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率的趋势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巴中市巴州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2014年的228.92/10万上升到2021年的271.61/10万,APC为2.942%,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82,P=0.002),心脑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由2014年的239.09/10万下降至125.63/10万,APC为-8.424%,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4,P=0.012)。男性与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以年均2.737%与3.458%上升(P均<0.05),而标化死亡率分别以年均6.574%与10.506%下降(P均<0.05)。40~49岁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年均4.707%上升(t=3.277,P=0.017),而60~69岁、7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6—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艾滋病死亡趋势,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6—2020年中国25~64岁城乡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ged-period-cohort,APC)和内在估计法(intrinsic estimator,IE)估计艾滋病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结果 2006—2020年,我国城乡艾滋病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效应方面,城市40~44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5倍,农村35~39岁居民死亡风险比25~29岁的增加了3.2倍。时期效应方面,城市和农村总死亡风险系数分别增加了3.6倍和1.2倍。出生队列效应方面,城市1954—1958年出生的居民艾滋病死亡风险相较于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1倍,农村1949—1953年出生的死亡风险比1974—1978年出生的增加了2.3倍。结论 城乡艾滋病死亡率近年有所下降,农村艾滋病死亡率逐渐高于城市;中老年群体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死亡风险随年份整体上升;出生年代越晚死亡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970-2013年山东省不同县(市、区)肝癌死亡率的空间聚集性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肝癌防控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肝癌死亡率数据取自山东死亡登记系统和全国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数据。利用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等指标描述不同年代肝癌变化趋势,采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计算死亡率变化中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值。采用ArcGIS 10.2软件用于空间分析,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SaTScan 9.4进行肝癌空间聚集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山东省肝癌粗死亡率(29.89/10万)较1970-1974年(9.72/10万)和1990-1992年(22.08/10万)分别上升208.00%和35.37%,与2004-2005年(30.44/10万)相差不大。肝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3年标化死亡率(12.62/10万)较1970-1974年上升60.97%,较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分别下降22.38%和21.81%。不同年代肝癌死亡率的差别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肝癌粗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因素在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从1990-1992年的3.38%,上升到2004-2005年的29.36%,2011-2013年达到了46.16%。而非人口因素对肝癌死亡率升高的贡献值呈下降趋势。从肝癌死亡率空间分布来看,不同县(市、区)肝癌粗死亡率差异较大,粗死亡率在9.33/10万~65.33/10万之间。采用空间扫描统计软件进行肝癌死亡率空间聚集分析可以发现多个肝癌高死亡率聚集区,2011-2013年主要聚集区分布在胶东半岛地区,覆盖青岛、烟台及威海市的20个县(市、区),该聚集区内的肝癌死亡风险是其他区域的1.54倍。1970-1974年肝癌死亡率空间聚集性分布与2011-2013年结果明显不同,主要聚集区分布在山东省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结论 1970-2013年山东省肝癌死亡率发生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应根据这些变化趋势以及其地理空间聚集性,进一步探索肝癌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肝癌区域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描述 2004~2005 年广西肺癌的死亡率及流行特征, 分析 20 世纪 70 年代~2005 年广西肺癌的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 9 个县作为样本点, 调查当地居民 2004~2005 年的死亡原因, 分析肺癌死亡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4~2005 年广西肺癌的粗死亡率为 24.54/10 万 (其中男性肺癌死亡率为 33.66/10 万, 女性为14.48 / 10 万)。 1964 年中国人口标化率为 13.58 / 10 万。死亡率男女性别比为 2.33︰1。肺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20.79%, 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 2 位。肺癌年龄别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 大于 40 岁年龄组上升更为显著.2005 年与 20 世纪 70 年代相比, 肺癌标化率上升幅度达 614.74%。结论 20 世纪 70 年代~2005 年这 30 年间, 广西居民肺癌的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 广西肺癌的防治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temporal trends in mortality rates of cervical cancer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nd to elucidate their likely explanations. METHODS: Three retrospective surveys of all causes of death in 1970-1974, 1985-1989 and 1990-1992 in Shandong were carried out. A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based on similar survey data from Qixia, a county in Shandong, from 1970 to 1994 was performed.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prevalence of syphilis and cervical cancer mortality rates three decades later was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of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cancer was conducted in 1991 in one city and 12 villages in the province. RESULTS: A marked decline in cervical cancer mortality rates was observed from 1970 to 1992 and in successive birth cohorts from 1892 to 1927, and rate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in subsequent birth cohorts through that of 1952. The decline in these rates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a decline in positive serological tests for syphilis 32 years previously. The percentages of women with selected risk factors were lower in younger women (30-54 years) than in older women (55-69 years) in both cities and rural areas. CONCLUSION: These trends are compatible with a decrease in risk of exposure to sexually transmitted factors at an early ag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and a decline in lifetime duration of exposure to possible co-factors in successive birth cohorts who reached sexual maturity before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广东省1970-1972、1990-1992以及2004-005年3次死因调查的恶性肿瘤死亡个案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主要统计指标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及顺位。结果广东省1970-1972、1990—1992以及2004—2005年3次死因调查恶性肿瘤粗死亡率分别为52.23/10万、111.49/10万和135.93/10万,中标率分别为53.27/10万、95.70/10万和94.50/10万。3次调查恶性肿瘤在全省全死因顺位分别排第3位、第2位、第1位。3次调查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分别是1970-1972年为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胃癌和肺癌,1990-1992年为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和鼻咽癌,2004-2005年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在3次调查中,肝癌一直居第1位(3次调查粗死亡率分别是11.03/10万、23.22/10万和37.02/10万,中标率分别是11.17/10万、20.57/10万和26.95/10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位次逐渐前移,鼻咽癌位次逐渐后移。肝癌、肺癌、结直肠癌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宫颈癌呈下降趋势,鼻咽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标化率则呈下降趋势。死亡率差别分解法结果显示第2次调查恶性肿瘤死亡率较第1次升高有79.25%是由其他危险因素引起,20.75%是由人口老化引起的,第3次调查与第2次调查相比则98.61%是由人口老化引起的。结论广东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从绝对性上升趋势转变为相对上升趋势,需根据不同癌种变化趋势以及死亡模式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4-2005年中国居民子宫颈癌死亡情况及3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05年子宫颈癌死亡率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及其30年的变化趋势.方法 人口资料与子宫颈癌死亡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样本由经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8个县(市)样本单位构成.其中,城市61个,农村97个;东部地区52个,中部地区49个,西部地区57个.两年合计总人年数为142 660 482,其中,男性72 970 241人年,女性69 690 241人年.计算子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和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计算中国人口标化死亡率(简称中标率),并与1973-1975、1990-1992年我国女性子官颈癌的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调查样本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2.86/10万(1995/69 690 241),占肿瘤死因的2.86%(1995/69 667),在女性人口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中居第9位.农村和城市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分别为2.88/10万(1326/46 091 419)和2.83/10万(669/23 598 822),中标率分别为2.01/10万和1.67/10万.1973-1975、1990-1992年子宫颈癌死亡分别占肿瘤死因的17.91%、4.86%,中标率分别为11.10/10万和3.25/10万.2004-2005年样本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从加岁开始增加较明显,到85岁达到峰值,为20.83/10万(82/393 624).35-44岁组子宫颈癌死亡率比90年代同年龄组的死亡率高.2004-2005年我国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子宫颈癌粗死亡率分别为3.41/10万(827/24 225 738)、3.25/10万(636/19 563 647)和2.05/10万(532/25 900 856),中西部地区中标率约为东部地区的2倍(中部2.35/10万,西部2.38/10万,东部1.19/10万).结论 2004-2005年我国农村女性子宫颈癌死亡率略高于城市,中、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与1973-1975、1990-1992年相比,子宫颈癌的危害呈年轻化的趋势;子宫颈癌死亡率及在女性肿瘤死因中的构成比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楚州区和金湖县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变化情况,发现有意义的线索,为恶性肿瘤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对1973~1975年、2004-2005年全国死因调查中楚州区和金湖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次调查中,恶性肿瘤均是两县(区)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死亡率,楚州区1973~1975年为179.34/10万.2004~2005年为168.14/10万;金湖县1973~1975年为133.33/10万,2004-2005年为214.15/10万。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1973~1975年楚州区为262.59/10万,金湖县为205.70/10万(P〈0.01);2004-2005年楚州区为162.63/10万,金湖县为180.02/10万(P〉0.05)。2004~2005年与1973~1975年比较,食管癌死亡所占比例楚州区由52.09%下降至42.61%,金湖县由36.62%下降至28.45%;肺癌死亡所占比例楚州区由2.10%上升至11.19%,金湖县由2.55%上升至12.50%。[结论]楚州区和金湖县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两阶段在恶性肿瘤死亡中所占比例,两区(县)食管癌均有所下降,肺癌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Simultaneous exposure to high levels of air pollution and high tobacco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place is rar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two factors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lung cancer.

Methods

Data on the number of deaths due to lung cancer and on population from 1970 to 2009 were obtained from Zhaoyuan County. Data on the smoking populations were obtained at random sampling survey during the time in Zhaoyuan. Data on the components of atmospheric surveillance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es. Logarithmic linear regression and general log-linear Poisson age-period-cohort (APC)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age, period, cohort, gender, smoking, and air pollution effects on the risk of lung cancer mortality.

Results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 of lung cancer drastically increased from 8.43 in per 100 000 individuals in the 1970–1974 to 25.67 in per 100 000 individuals in the 2005–2009 death survey. The annual change of lung cancer mortality was 3.20%. In the log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age, proportion of smokers, gender, period, and air pollution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ung cancer mortality. The AP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lative risks (RRs) of gender, smoking, and air pollution are 2.2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16–2.43), 3.05 (95% CI = 2.76–3.36), and 1.42 (95% CI = 1.19–1.6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1970–1974, high RRs were found during 1995–2009. Compared with the birth cohort 1950–1954, the RRs increased in the birth cohorts of 1910 to the 1940. Compared the aged 35–59 and 60–84 in the1980–1984 death survey (not exposed to air pollution) with that in the 2005–2009 death survey (exposed to air pollution), The two age groups exposed to air pollution, 25 years later, had an increased mortality rates for lung cancer by 2.27 and 3.55 times for males and by 1.47 and 3.35 times for females.

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rates of lung cancer drastical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35 years. The trend of lung cancer mortality may be in a great extent possibly due to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smoking and air pollution exposure.  相似文献   

18.
2004-2005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人口资料和脑血管病死亡的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覆盖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个疾病监测点,共凋查了142 660 482人年.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标化死亡率的计算采用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将每5岁作为1个年龄组进行标化.结果 2004-2005年调查地区脑血管病死亡个案共计有194 932例,其中男性108 414例,女性86 518例;城市63 397例,农村131 535例.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0.1/10万.男性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8.6/10万,女性为124.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44.2/10万和98.2/10万.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32.4/10万,农村为138.8/10万;标化率分别为107.3/10万和127.6/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35~岁人群为10.6/10万(1352/12 712 639),55~岁人群为177.6/10万(10 599/5 967 274),85岁以上组最高,为4051.4/10万(25 430/627 688).其中脑内出血死亡占比重最大,为98 324例,占脑血管病死亡的50.4%;脑梗死其次,为48 305例,占24.8%.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未分型卒中死亡个案分别为167 147、105 766、48 305、13 076例,粗死亡率为分别为117.2/10万、74.7/10万、33.9/10万和11.3/10万.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死亡造成的YPLL为535.5人年/10万.结论 2004-2005年我国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快速升高的趋势;脑内出血是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04-2005年中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及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4-2005年我国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水平及构成.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人口资料均来自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的样本地区资料,即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0个监测点,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根据死亡个案及人口资料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计算标化死亡率时以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个案共有144 106例,粗死亡率为101.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87.56/10万.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6.49/10万(77 709例)、104.52/10万,女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5.27/10万(66 397例)、72.96/10万.城市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00/10万(41 193例)、68.60/10万,农村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08.60/10万(102 913例)、97.74/10万.东部地区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95.69/10万(50 293例)、69.33/10万,中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61/10万(44 113例)、87.38/10万,西部地区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23.26/10万(49 700例)、116.37/10万.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2.40/10万(17 688例)、10.91/10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2.32/10万(117 440例)、71.18/10万;哮喘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45/10万(3500例)、2.14/10万;支气管扩张症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25/10万(362例)、0.22/10万;尘肺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62/10万(878例)、0.56/10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个案中,COPD、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哮喘分别占81.49%、12.27%、2.43%.结论 2004-2005年我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男性高于女性.COPD死亡率及占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