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症中医辨证施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施毅 《陕西中医》2005,26(11):1194-1195
目的探析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分析失眠症病因包括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归纳失眠症的分类,按病程分为一过性失眠、短期失眠、长期失眠,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失眠症的治疗,根据以上不同类型而制定相对应的原则。结论失眠患者选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失眠症虽不是危重疾病,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西药治疗原发性失眠症存在依赖性、耐受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而针灸疗法具有疗效迅速、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其常伴有疲惫、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日间功能损害,且会并发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通过查阅书籍及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目不瞑等范畴。慢性失眠症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和社会功能,可导致多种疾病。中医学一般认为失眠症是血虚、阴虚、气虚、阳虚、食积、肝郁引起,可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证型。笔者认为失眠症的根本病机是阴阳失调,可分为营卫不和、心肾不交、脾胃失和、心肝失调等证型,运用桂枝汤为主加味调和阴阳治疗失眠症有较好疗效,现将心得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高荣林教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病,对失眠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关,尤其与肝胆关系密切,在治失眠症方面着重从肝胆论治[1]。笔者跟随其临证学习,发现他运用膏滋方治疗以血虚肝郁型为主的失眠症疗效明显。膏滋方善于补虚扶弱,对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等疾病患者能有效促使虚弱者达到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血虚肝郁型失眠症本质系虚证,属于膏滋方善调疾病范畴。  相似文献   

6.
根据古代文献资料,对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申脉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临床上,申脉可以应用于治疗精神性疾病、失眠症、运动性疾病以及眼疾病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咽喉、颈椎病症与失眠症三者是否有相关性进行客观分析。方法:在失眠专科对以失眠为主症前来就诊的500例病人进行失眠症、慢性咽喉炎和颈椎病相关性的初步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55例失眠症、咽喉和颈肩部不适共存的病人进行睡眠量表、纤雏喉镜和颈椎正侧双斜位片的观察。结果:35%患者同时存在三种疾病,经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改善的同时,咽喉或颈部的症状也相应缓解;慢性咽喉炎或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的同时,原有的失眠症状也得到改善。55例病人睡眠量表计分均大于12分,纤维喉镜检查提示咽喉部都有充血、渗出等改变,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退性性变等,颈项病变与失眠症之相关系数为R颈项=0.357,P=0.048;咽喉病变与失眠症之相关系数为R咽项0.437,P=0.007,两者的P值均小于0.05。结论:咽喉、颈椎病证与失眠症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正>刘玲教授是第二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载,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是在中西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笔者有幸跟随恩师学习,获益颇多,现将刘玲教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失眠症是一种由入睡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日间社  相似文献   

9.
失眠症的中药新药研究思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症是睡眠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针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失眠症的中药新药 研究思路,包括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失眠症模型,选择合适的临床诊疗点,制定科学的中医证候及疗效评价标准。认为 开发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困扰人类生活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再难入睡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失眠症已严重困扰着大众的生活。目前,西医学治疗失眠症主要以运用镇定安神的药物(安定、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为主,长期使用镇定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且患者易形成依赖性。中医学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运用传统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疗效持久、毒副作用小。针灸、中医心里疗法作为中医特色治疗,对于睡眠质量改善同样具有独特的疗效。现将从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及中医治疗失眠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中医称为"不寐"或"不得眠"。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情绪紧张度增加,夜生活增多,睡眠长期不规律,致使睡眠不足、质量下降成为普遍现象。失眠症会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导致交通事故等恶性意外事故的发性;长期生物钟紊乱、免疫力下降,也成为引发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笔者根据烟台市名中医王辅民主任医师多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中医师留存完整病史较困难、数据性记录较少、回顾性总结较多等问题,上海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专科结合失眠症发病特点,设计了"严氏失眠症中医辨证诊断和治疗前瞻性评定表"。作者使用该表登记了500例失眠症,又应用该表作为疗效评价工具观察了200例王翘楚经验方甘麦龙骨汤治疗肝郁瘀阻型失眠症。结果证明,该表不仅能即时记录完整病史、症状评分、证候判定,还能作为疗效评价依据,对本专科确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失眠症是服刑人员常见的一种身心疾病,长期不愈可导致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损害,直接影响生活、改造质量。为提高服刑人员的生活、改造质量,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笔者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两方面开展了对某监狱的男性服刑人员失眠症的影响因素研究,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省枣庄监狱医院就诊的患有失眠症的男性服刑患者72例,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福建中医药》2013,(4):14-15
<正>陈承平主任医师是福建省立医院二内科中医师,从医三十载,博采众家之长,精于辨证,在中医内科领域多有建树,尤其对失眠及情绪障碍等疾病治疗上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就陈老师治疗情绪障碍相关失眠症的诊治思路介绍于下。1失眠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正常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卫阳能入于阴[1]。如若各种因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困难,似睡非睡,早醒,睡眠表浅,醒后无法再入睡,梦多,睡醒之后疲乏无力等。病因有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药物因素,疾病因素等。按病理分为一般性失眠,短期失眠,长期失眠。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笔者自拟二仁汤治疗失眠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罗本华 《环球中医药》2014,(12):972-97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综述了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基础研究进展。临床心理量表方面,失眠症显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评分异常,而针灸均表现良好的调节作用;动物神经行为学方面,失眠大鼠显示空间工作记忆功能损害,而针灸均表现良好的改善空间记忆的依据;睡眠机制方面,对失眠症显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以及白介素、前列腺素D2、褪黑素等睡眠因子的异常,针灸均显示良性的调节作用。文献显示针灸治疗失眠症方法丰富多彩,也证明针灸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方法。同时,本文也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值得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提示,我们在失眠症的诊疗时应当认识到失眠症的发生是与原发性疾病、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人格特质及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其中个体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人格特质是引起失眠症的重要内在因素.近年来已经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拟对国内失眠症患者的中医体制类型与人格特质分析的现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简要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失眠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以及各个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等。通过藏医外治解决治疗失眠症存在周期长、口服药疗效差、安眠药物副作用大等。"藏医煳尔美疗法"更是以有效、便利等优势,我们首次将煳尔灸疗法应用于治疗失眠症,突破了传统治疗失眠症,将解决医疗费用高、病程时间长、易复发等的不足。与传统方法比较其疗效显著。为藏医治疗治疗失眠症提供一种便捷、安全、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功能紊乱。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引起失眠的原因有:精神压力过大,思虑过度,心劳日拙;或由于激烈的心理冲突过于兴奋,激动。滥用安眠药或兴奋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起居不规律,高强度脑力劳动,体力活动过少。长期坐办公室工作者等最易患失眠症。所谓失眠症是指持续较长时间的睡眠障碍,而不是指因为精神紧张或刺激引起的暂时性睡不着觉,也不是指疼痛或很多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20.
马捷  李峰  宋月晗  刘晶  刘燕  刘晓萌  毛萌 《河北中医》2012,34(12):1895-1897
失眠症是指睡眠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进而影响生活及健康的疾病。据统计,2001年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0~240万[1]。最新研究报告称,我国高达42.5%的人群已患有失眠症,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2]。失眠症属中医学不寐范畴。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