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膜瘤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在传统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的基础上,离断颧弓切除Labbe氏静脉前颞下回脑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肢体轻瘫2例.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8~36个月,2例恢复良好,4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我科1997年8月~2006年3月经显微切除19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主要采用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3种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63.2%),5例次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娴熟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切除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王仲伟  陈坚 《医学综述》2001,7(10):601-602
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 (下称岩斜区 )肿瘤已有近百年历史。 190 4年Fraenkel[1 ] 首次报道了枕下 -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 ,1977年Hakubu[2 ] 据此改为经岩骨 -经小脑幕入路做斜坡脑膜瘤全切除术 ,术中保留迷路。 1988年AlMefty等在应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时提出了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岩斜区。目前 ,乙状窦前迷路后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已公认为到达岩斜区的最佳入路。1 辅助检查乙状窦前入路标志是乙状窦前打开硬膜 ,保留迷路及耳蜗[3 ] 。因此 ,相关的辅助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和指导手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的经验和教训,以利提高手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颞枕硬膜内入路,枕部经小脑幕与枕下联合入路,枕下内侧入路、旁正中入路,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死亡1例,共济失调1例,构音障碍和饮水咳呛1例,5例痊愈。结论:小脑幕脑膜瘤切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手术时必须切除窦内肿瘤,在切除肿瘤侵入的横窦前、必须有血管造影完全闭塞的证据。脑干随近的肿瘤先行包膜内切除,后切除肿瘤包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种手术方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配合神经内镜及电生理监测切除岩斜区肿瘤49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岩骨乙状窦前入路11例,肿瘤全切8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术后改善3例,症状同术前4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8例,肿瘤全切12例,出现新的神经损伤4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2例,术后改善5例,同术前7例;乙状窦后入路20例,肿瘤全切18例,原有神经损伤加重5例,术后改善8例,症状同术前7例;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骨乙状窦前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入路是处理所有岩斜区肿瘤的3种首选的基本入路,扎实的显微解剖基本功、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配合使用神经内镜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岩-斜区脑膜瘤位置很深,与脑干腹侧面Ⅲ~Ⅻ对颅神经、椎-基底动脉、上颈髓关系密切,脑膜瘤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当临床出现症状、得出诊断时,往往体积较大,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包裹,手术风险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目的 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连续收治的16例岩斜区脑膜瘤.6例肿瘤大于4.0cm.采用了经颞下-小脑幕、颞下-乙状窦前、颞下-迷路、枕下-极外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2例,小部分切除1例.结论 影响手术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及其供应脑干的穿通支被肿瘤包裹及脑干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7.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昏迷 1 例,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昏迷 1 例,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吴景荣  黄巧  王世伟 《吉林医学》2013,34(4):646-647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扩大翼点入路组)30例和观察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30例。结果:观察组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死亡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χ2=1.36,1.36,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手术切除与改良扩大翼点入路切除治疗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患者都有其优越性,都值得临床选择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16例桥小脑角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枕下和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结果 肿瘤全切12例,残留瘤皮3例,大部切除1例,出现并发症8例。结论 对向岩斜幕上发展的小脑角胆脂瘤,颞下经幕入路显微手术是首选方法。若严重影响神经功能,可残留部分瘤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经改良颞下岩骨嵴入路切除此类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岩斜区表皮样囊肿患者采用改良经颞下岩骨嵴入路的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经颞下岩骨嵴入路创伤小、操作简便、暴露充分,可适用于岩斜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方法 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作直径1.8~2.5 cm的骨窗开颅,开放脑池,令脑组织自然回缩后,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相关病灶18例.结果 本组18例中,侧裂区蛛网膜囊肿6例,右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1例,均行囊壁切除并开放邻近脑池.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原入路修补.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1例,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2例,全切除神经节细胞瘤钙化1例,全切除脑膜瘤7例,全部病例顺利恢复.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技术可以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鞍上区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大大减少手术创伤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该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探讨它在处理岩斜-后海绵窦区病变时的局限性。方法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对岩斜-后海绵窦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幕上中颅底及后海绵窦结构,切开小脑幕后可以暴露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环池、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顶部、大脑后动脉、中脑的前外侧部等结构。但由于岩骨嵴的阻挡,无法观察岩骨后颅窝面。结论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完全能达到传统颞底大骨瓣开颅对岩斜-后海绵窦区的暴露范围,同时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的优点,但处理基底位于岩骨后颅窝面的大型岩斜区肿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并分析各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显微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中国医大盛京医院1992~2005年收治的31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完全位于中颅窝的14例,10例采用颞下入路,3例采用侧裂入路,1例采用额眶颧入路;位于后颅窝的10例,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7例哑铃型肿瘤中,4例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2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幕上下联合入路。结论颞下入路、侧裂入路适合于中颅窝型肿瘤的切除,枕下入路适合于后颅窝型肿瘤的切除,哑铃型肿瘤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或经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将岩斜区脑膜瘤分块行全切或部分切除.结果 9例病例中肿瘤全切6例,占66.6%;次全切除2例,占22.2%;大部分切除1例,占11.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7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例正常生活,1例生活自理.MRI随访5例,未见肿瘤复发或再生长.结论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能提高该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虽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已经被报道近20年,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对于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仍然作为传统的首选入路,由于解剖研究的熟练以及显微镜、显微器械的发展,作者对该入路在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临床价值、适应症、治疗策略的改进进行了临床研究及总结分析。 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于2004年到2010年采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尖入路的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25例病人,对入路的选择及改进、相关解剖的研究、器械应用、肿瘤显露及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25例病人都在颅神经及脑干功能监测下采用该入路,其中滑车神经部分包绕14例,完全包绕但在小脑幕起始段可以显露的有8例,完全包绕3例。沿颞骨从岩骨尖的前部到岩上窦乳突部切开小脑幕6例,从岩骨尖后部19例。肿瘤全切17例,此全切7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新出现的或原有颅神经损害加重16例,暂时性失语5例,一过性偏瘫5例,颅高压6例其中2例行去骨瓣减压,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应注重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手术入路应该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向周围组织侵袭程度、病人的年龄及术者的经验来制定。选择肿瘤的次全切和/或术后放疗而不是一味追求肿瘤的全切是合理的手术策略。另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至关重要。同样,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于神经功能保护有同样重要作用。同乙状窦前入路相比,该入路有微侵袭、术后效果较好等优点,然而,该入路的不足可以通过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应用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患者女性,57岁,头颅MR提示鞍区、左侧蝶骨嵴、岩斜区巨大肿瘤,大小为6.5cm×6.5cm×3.7cm。手术通过左侧开颅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次全切除,解除对于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的压迫,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岩乙状窦前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处理跨前中后颅窝的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底岩骨斜坡区表皮样囊肿显微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及神经保护方法等。方法:21例岩斜区表皮样囊肿患者中,11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7例采用颞枕经小脑幕入路,4例采用颞枕枕下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肿瘤全切8例.肿瘤次全切13例。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者8例,较术前明显好转者4例,基本同术前者8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取决于肿瘤的起源和累及部位;保护神经功能的关键是应用显微技术囊内切除肿瘤后锐性分离包膜,在与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处留部分包膜,不强行剥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