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内Rosai-Dorfman病(RDD)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颅内RDD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并复习相关中文文献。结果 4例颅内RDD中,2例表现为累及硬脑膜的单发或多发肿块,MRI T1WI呈等信号、T2WI为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伴有硬膜尾征。1例表现为同时累及硬脑膜和柔脑膜的肿块,增强扫描可见柔脑膜强化。1例表现为累及颅底、海绵窦、鼻窦、颞下窝的弥漫性病变。结论颅内RDD可分为硬脑膜型、硬脑膜+柔脑膜型、脑实质型、鞍区型、脑室型五种类型,硬脑膜型最常见。病变多表现为T2WI等-低信号,病变中心为T2WI更低信号,可能是本病的特征性信号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鼻眶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眶部PNET的CT和MRI征象。结果 8例肿瘤均位于鼻眶部并向颅底或颅内浸润,呈不规则状、边缘不清。CT表现:6例病变主体呈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8例肿瘤均呈纵向生长,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突破筛板侵及颅内,脑组织受累6例,于前颅凹形成肿块5例,于中颅凹形成肿块2例。MRI表现:8例肿瘤主体T1WI呈等信号5例,低信号3例,T2WI呈等信号2例,高信号6例。MRI增强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强度曲线呈速升-平缓型。结论 儿童、青年患者发生累及鼻眶部的实性肿块,内部伴坏死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沿纵轴生长侵犯硬脑膜以及易向颅底、颅内转移是鼻眶部PNET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颅内占位伴中枢性性早熟(CPP)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占位伴CPP患儿,包括下丘脑错构瘤(HH)4例、鞍上蛛网膜囊肿 2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鞍上颅咽管瘤各1例;观察其平扫、增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ASL)及MR波谱(MRS)表现。结果 4例HH表现为下丘脑区结节或肿块,其中3例呈T1WI、T2WI等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较大病灶偏左侧呈不规则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增强后为无强化低信号区;4例DWI均呈等信号;3例接受ASL检查,均表现为等或低灌注;2例接受MRS检查,均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2例鞍上蛛网膜囊肿表现为鞍上池区囊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幕上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表现为松果体区混杂信号肿块伴脑积水,增强后不均匀强化,DWI呈等或高信号,ASL呈等或高灌注。1例鞍上颅咽管瘤表现为鞍上肿块T1WI及T2WI呈稍高信号,囊壁见等信号结节,增强后囊壁及结节均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ASL呈低灌注。结论 儿童颅内占位伴CP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典型脉络丛乳头状瘤(ACPP)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收集7例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为ACPP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7例患者病灶位于侧脑室2例,4脑室3例,桥小脑角区2例并伴Luschka孔扩张。MRI:T1WI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3例,T2WI稍高信号6例,等信号1例,7例DWI呈等高信号;6例MRI明显强化,1例中度强化;5例肿块周围出现"囊泡征"。6例出现瘤周水肿。2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并见钙化灶。结论 ACPP的发病年龄与部位有关,且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ABC患者的CT和MRI图像,发生于脑颅骨者5例,其中枕骨3例,顶骨1例,颞顶枕骨1例,发生于颌骨2例,发生于颅中凹1例、累及蝶骨、颞颌关节。对8例均行CT平扫和MRI常规平扫,位于脑颅骨的5例同时行MR常规增强扫描,位于颅中凹的1例加做MR动态增强扫描、并后处理得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其半定量参数。结果 CT表现:8例均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区伴内部骨质分隔影,其内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区。位于颅中凹的1例骨质破坏范围较大,对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MRI表现:8例病变均表现为病变主体呈等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部含有数量、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信号不均一,其中5例病灶囊内可见液-液平面,8例病变边缘均可见低信号界线。位于颅中凹的1例TIC呈平坦型,峰值信号强度(SIpeak)为1080,峰值时间(Tpeak)为第9个时相,最大上升斜率(MSI)为0.81%。结论 颅骨ABC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颈部IM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9例接受CT平扫,其中7例接受增强CT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IMT均为单发,发生于上颌骨、颌面部软组织、上颌窦及颈部软组织各2例,下颌骨、眼眶、颧骨及腮腺各1例,肿瘤体积1.0 cm×1.0 cm×1.0 cm~5.0 cm×3.8 cm×4.8 cm。CT平扫7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CT值30~85 HU,增强扫描6例轻至中度强化,1例明显强化;6例可见骨质被吸收破坏,呈压迫性或膨胀性溶骨改变,周围无硬化边和骨膜反应。MRI示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增强后3例明显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可清晰显示IMT部位、大小及周围改变,但无特异性,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8.
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膜骨肉瘤(POOS)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POO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 结果 4例胫骨POOS X线表现为基底部紧贴于胫骨骨干皮质表面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MRI示肿块的软组织成分呈T1WI等低信号为主、T2WI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瘤内的钙化、骨化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1例颅骨POOS CT表现为顶骨表面的宽基底软组织肿块,肿块内亦可见放射状钙化或骨化影。光镜下见软骨小叶中有骨样组织形成为POOS的特征性病理表现。 结论 POOS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ERM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4例鼻部ERMS中,邻近骨质破坏11例,眼眶受累5例,翼腭窝及颅内侵犯各4例;5例腹盆腔及腹膜后ERMS中,3例包绕邻近大血管,2例腹膜种植转移;5例肌肉及肌间隙ERMS病变较局限,其中2例伴邻近骨质轻微破坏;1例ERMS位于左颌下腺区;1例ERMS为颅骨多发病灶。16例患者有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呈环线状强化。结论 ERMS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患者年龄、发生部位、强化方式、邻近骨质的破坏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治疗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管外膜囊肿(CAD)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CAD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9例CAD中,7例单发,均见于腘动脉;2例多发,其中1例发生于股动脉,1例发生于髂外静脉。超声诊断正确7例,1例误诊为夹层动脉瘤伴血栓形成,1例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声像图中CAD表现为囊性无回声区,与管壁关系密切,管腔局部可受压变细;发生于动脉者病变远心端收缩期峰速正常或相对减低;发生于静脉者病变处远心端回流速度缓慢。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CAD形态、评估管腔受压程度,为诊断和术后随访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DD)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纳入6例活检病理确诊RDD患者,分析其18F-FDG PET/CT及其他常规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RDD 18F-FDG PET/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6例RDD中,1例为皮肤原发病变,3例为淋巴结内+结外病变,2例仅有淋巴结内病变;最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骨(n=3),其次为鼻咽/鼻腔及鼻窦(n=2);PET/CT示其均呈FDG高摄取,最大标准摄取值为4.3~16.5。结论 RDD病灶18F-FDG PET/CT表现为FDG高摄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椎管内结核瘤、转移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病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椎管内结核瘤、10例椎管内转移性肿瘤、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经临床随访证实,均接受MR平扫,20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椎管内结核瘤和转移瘤位于颈、胸、腰段多个节段,脊髓内外均有,主要位于髓外硬脊膜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主要位于腰段马尾神经周围,颈、胸段脊髓表面见少许结节病灶。3种病变均为多发结节,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明显强化。部分椎管内结核瘤病灶分界欠清,与硬脊膜紧密相连、融合,邻近硬脊膜明显增厚强化、脊髓均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其中5例马尾神经可见增粗、强化。椎管内转移瘤病灶之间分界清楚,未见明显融合,8例邻近硬脊膜者可见轻-中度强化,10例脊髓可见程度不等的片状异常信号,2例可见马尾神经增粗、强化;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分界清楚,邻近硬脊膜、马尾神经未见增厚和强化,脊髓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MRI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椎管内结核瘤与转移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膜转移的MRI表现特点及转移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MRI表现:平扫仅3例表现为条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增强后18例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为软脑膜-蛛网膜型。12例伴有颅骨骨质破坏,6例伴有脑内转移。乳腺癌脑膜转移途径:11例经邻近颅骨转移灶直接侵犯邻近硬脑膜;5例脑实质表浅部位的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4例经血行直接转移至硬脑膜和(或)柔脑膜,1例经血行转移至脑脊液后播散至柔脑膜。结论 MR增强扫描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检查方法。经颅骨转移瘤侵犯邻近硬脑膜是乳腺癌脑膜转移的主要途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多层菊形样胚胎性肿瘤(ETMR)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ETMR患儿的MRI(n=8)和CT(n=6)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MRI中,8例ETMR最大径32~96 mm,边缘清晰,5例位于幕上、3例位于幕下;幕上ETMR均为巨大囊实性肿块,幕下ETMR体积较小,均未见瘤周水肿。6例ETMR为囊实性,囊性部分呈低T1WI、高T2WI信号且均位于肿瘤边缘,增强后5例实性部分轻度局灶性不均匀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其中5例见瘤内出血,5例瘤内见流空血管影,3例侵犯邻近硬脑膜。2例ETMR为实性,增强扫描可见局灶性结节状不均匀强化,且强化部分与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上的低信号区对应;其中1例胆碱(Cho)/肌酸(Cr)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A)降低。弥散加权成像(DWI)中,8例ETMR均显示弥散受限。6例接受CT扫描的患儿中,4例见条片状或点状钙化,与MRI低信号区对应。结论 ETMR多为幕上较大囊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囊变常位于肿瘤边缘,可见特征性血管流空影,常伴瘤内出血,可见钙化,无瘤周水肿,DWI明显弥散受限;增强后实性部分轻度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水-脂分离技术(Dixon技术)与频率选择饱和法(FS)在头颈部增强MRI中的脂肪抑制效果。方法 对接受头颈部增强MR检查的49例患者行Dixon和FS脂肪抑制T1WI。由2名放射科医师评价其脂肪抑制效果,计算并比较2种图像间CNR和磁场中心层面(小脑、延髓)、偏离磁场中心层面(颞叶、咬肌、锁骨)的SNR。结果 49例患者的Dixon图像中,2名医师分别记录了14处和17处脂肪抑制效果不佳的区域,一致性好(Kappa=0.858,P<0.001);FS图像中分别记录192处和175处脂肪抑制效果不佳区域,一致性好(Kappa=0.890,P<0.001)。在磁场中心层面,Dixon图像噪声小于FS图像(P<0.001),小脑SNR、延髓SNR及CNR优于FS组(P均<0.05)。在偏离磁场中心层面,Dixon图像噪声小于FS图像(P=0.010),咬肌SNR优于FS图像(P=0.010),锁骨SNR小于FS图像(P<0.001);2种图像颞叶SNR和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头颈部增强MRI,应用Dixon技术较FS能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和脂肪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基于深度学习改良U-net(M U-net)模型的常规厚层2D T1WI超分辨率重建图像质量及其在脑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0例头部M RI,包含常规厚层2D T1WI及3D T1WI,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500)和测试集(n=230).采用M U-net模型和传统插值算法对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