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颈动脉分支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找出与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和斑块发生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临朐县农村社区2 000例40岁以上常住居民,从中筛查出脑卒中高危人群377例,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查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分析不同颈动脉分支超声检查结果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最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是颈动脉窦部,最不易发生斑块的部位是椎动脉,斑块发生率的分布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分支IMT增厚和斑块的发生有不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年龄、男性、吸烟和高血脂是IMT增厚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窦部斑块的危险因素最多[年龄、男性、高血压、既往脑卒中、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椎动脉的危险因素最少(既往脑卒中)。结论山东省临朐县农村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发生在颈动脉窦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增厚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但IMT增厚和不同颈动脉分支斑块的发生与不同的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与2型糖尿病(T2DM)高危人群的心脏及血管功能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院个案管理部304位接受无创主动脉脉波分析仪检测的人员,将其按BMI分为正常组和高危组。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间心功能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心动脉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SBP、DBP及腰围为心功能是否合格的危险因素(OR>1)。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各项高危指标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年龄、BMI、血压、腰围臀围这些T2DM的高危因素与心功能有相关性,年龄与动脉硬度(CSBP、CPP、AP、AIx)及ED呈正相关(P<0.05);BMI与SBP、DBP及CSBP、CPP、AP呈正相关(P<0.05);腰围与SBP、DBP及动脉硬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BMI与肱动脉血压(SBP、DBP)及CSBP、CPP、AP呈正相关。腰围与动脉硬度及肱动脉血压呈正相关。向心性肥胖是中心血压及动脉硬度指标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1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63例)与IMT正常组(55例),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IMT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患者的DM病程、血肌酐(Scr)、血尿酸(SUA)、24 h尿蛋白、颈动脉斑块、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正常组患者(P0.05)。Sperma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M病程、Scr、BUN、24 h蛋白尿、颈动脉斑块及Hb A1c等指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P0.05);eGFR水平与IMT呈明显负相关(P0.05);SUA水平与IMT无明显相关性(P0.05)。DM病程、Scr、24 h蛋白尿、IMT及Hb A1c等指标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正相关(P0.05);eGF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呈明显负相关(P0.05);BUN、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2DM患者的IMT与肾功能明显相关,通过高频超声可以准确、快速地评价T2DM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功能,对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冠心病老年患者测定血清Hcy水平,并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总动脉IMT有无增厚作为分组标准.其中颈总动脉IMT增厚组48例,非增厚组24例,两组进行性别、年龄、Hey、TC、TG、LDL、HDL、高血压病患病率、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较,并对颈总动脉IMT增厚组中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颈总动脉IMT增厚组血清Hcy水平、TC水平、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非IMT增厚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自变量Hcy及LDL对颈动脉IMT增厚有显著影响,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Hcy是导致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探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11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了解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性质,同时与107例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且均行颈动脉斑块超声的93例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mtima-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的患者(即IMT1.0 mm)34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03±10.78)岁,IMT异常的患者(即IMT1.0 mm)共59例,为增厚组,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0.01±10.99)岁;分别测量两组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分析讨论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增厚组血压水平收缩压大于160 mm Hg和或舒张压大于100 mm Hg时,增厚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分析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清晨血压现象,发现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增厚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增厚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leptin)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20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方法检测颈动脉窦部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值,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组,每组患者40例。所有患者记录体重指数(BMI),记录血压、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以及血清瘦素水平。结果各组BMI、血压、总胆固醇指标对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瘦素水平对比,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瘦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瘦素水平的增高很可能在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显著的作用,检测血清瘦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测定所有入选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PWV)、颈动脉IMT,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组PWV和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颈动脉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动脉IMT、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MS患者PWV及颈动脉IMT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PWV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某高校教职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某高校教职工167例,根据颈动脉IMT检查结果 分为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比较3组高脂血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正常组TC增高59例(47.96%),增厚组13例(54 17%),斑块组12例(60.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TG增高26例(21.14%),增厚组9例(37.50%),斑块组11例(5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LDL-C增高35例(28.46%),增厚组10例(41.67%),斑块组11例(55.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清TG、LDL-C升高是某高校教职工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青海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及健康查体者534例,行超声检测颈动脉及其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特性,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代谢紊乱的加重,动脉IMT值也逐渐增加,动脉IMT增厚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病易患因素呈正相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后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较其他单病种对照组更重(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能反映颈动脉的病变情况,对干预心血管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收治的102例矽肺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男性95人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IL-6、IL-8、TNF-α、Hcy、CysC水平显著升高(P<0.05);Pearson检验显示,增厚组、斑块组各指标与IMT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IL-6、IL-8、TNF-α、Hcy、CysC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成年男性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的56名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及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再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非IMT增厚组分为肥胖组及对照组.评估各组病例的代谢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并对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MT增厚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肥胖组(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肥胖组;IMT增厚组和肥胖组空腹血糖,收缩压,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总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氧化应激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空腹血糖及收缩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的关系。方法选取深圳市保健委员会办公室500例非糖尿病体检者,根据Hb A1c水平的不同分为A、B、C、D、E共5组,比较5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评分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结果 5组IMT与斑块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组IMT高于A组,C~E组斑块评分高于A组;C~E组IMT与斑块评分均高于B组;E组IMT高于C组,D、E组斑块评分高于C组;E组IMT与斑块评分均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41例,占8.2%。5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均高于A、B组;D、E组高于C组;E组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人群中Hb A1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具有一定相关性,Hb A1c水平越高,IMT越厚,斑块评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尿酸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按颈总动脉的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TC之间的关系. 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77±51)、(313.±46)、(365±47)μmol/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R=0.6478,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提示血尿酸升高是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NA及IMT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颈动脉损害的预测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03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情况、血清相关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颈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结果显示,103例RA患者中51例合并颈动脉损害,52例颈动脉正常;颈动脉损害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年龄、性别、FBS、UA、HGB、LDL异常及BM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IMT、CRP、RF、抗CCP及ANA阳性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抗CCP阳性率、ANA阳性率、CRP水平与IMT值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CCP阳性、ANA阳性及CRP35 mmol/L是RA并发颈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 CRP、RF、抗CCP、ANA及IMT与RA并发颈动脉损害密切相关,且CRP升高、ANA及抗CCP阳性为RA并发颈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于本院接受诊疗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予以本组患者颈动脉高频超声检验,依据疾病病程不同,分为对照组(56例)与研究组(56例),病程<8年为对照组,病程≥8年为研究组,比对两组斑块数量与类型以及颈动脉IMT。结果:研究组斑块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斑块类型中软斑块数量最多,扁平斑块数量最少(P<0.05);两组颈动脉分叉部位、颈内动脉主干IMT以及颈总动脉主干对比明显(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测量患者颈内动脉主干IMT,并清晰显示斑块的类型、分布以及数量,在诊断糖尿病颈动脉血管粥样性硬化斑块中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正常血压孕妇动脉僵硬度与分娩小于胎龄儿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脉搏波分析评估150例正常血压孕妇孕期动脉僵硬度和分娩胎儿体重,并根据胎儿体重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和正常胎龄儿组(对照组)。分析孕妇动脉僵硬度[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增强指数(AIx)和心率75 min/分的增强指数(AIx-75)]与小于胎龄儿的关系。结果 45例孕妇妊娠26~33周分娩小于胎龄儿,105例孕妇分娩正常生长胎儿。SGA组AIx、AIx-75和CSP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两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间无统计学差异。出生体重与CSP(r=0.25,P0.01)、AIx(r=-0.22,P0.01)、AIx-75(r=-0.38,P0.01)显著相关,但是与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肱动脉脉压无相关性。结论动脉僵硬度的增加与血压正常的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有关,而且胎儿生长与母体血管内皮功能也有一定关系。脉搏波分析适用于评估母体动脉僵硬度,与宫内胎儿生长的相关性较传统肱动脉血压的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