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3.0T MR 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对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病例组)和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MR检查,测量对照组脊髓、肌肉、颌下腺和腮腺的ADC值并对比分析,为rADC选取最佳参照部位。测量所有受检者淋巴结ADC值,并计算其rADC值,比较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ADC值与r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①头半棘肌的变异系数最低,腮腺的观察者间一致性最好;②转移性淋巴结(n=28)ADC值和rADC值均低于正常淋巴结(n=57,P均<0.05);③b=600 s/mm2时,DWI鉴别诊断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的ADC阈值为0.924×10-3 mm2/s,敏感度90.9%,特异度86.4%;以头半棘肌为参照的rADC阈值为0.489,敏感度86.4%,特异度86.4%;以腮腺为参照的rADC阈值为0.944,敏感度86.4%,特异度81.8%。结论 ADC值及rADC值均有助于区分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正常淋巴结;rADC值的诊断价值未较ADC值提高。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 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 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评估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81例,术前均采用具备双边、四通道乳腺线圈的3.0T MR行DWI,分析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组织学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中,共检出101个恶性病灶,DWI检测到恶性病灶99个,检出率为98.02%(99/101)。肿瘤Ⅰ、Ⅱ、Ⅲ级的ADC值分别为(1.12±0.19)×10-3 mm2/s、(1.02±0.16)×10-3 mm2/s、(0.89±0.15)×10-3 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78,P<0.001)。ADC值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r=-0.450,P<0.01)。结论 ADC值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评估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例AD患者(AD组)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30名志愿者(对照组),按年龄段各分为6个亚组[55~59岁(n=3)、60~64岁(n=4)、65~70岁(n=9)、71~74岁(n=5)、75~80岁(n=6)、>80岁(n=3)],测量双侧海马、红核、尾状核、杏仁体、壳核ADC值,并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AD组红核左、右侧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2)。AD组不同年龄亚组右侧海马、双侧尾状核、右侧壳核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不同年龄亚组双侧海马、壳核、尾状核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组右侧海马(r=0.615,P<0.001)、右侧壳核(r=0.653,P=0.001)及双侧尾状核(左侧:r=0.397,P=0.030;右侧:r=0.429,P=0.020)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结论 AD患者右侧海马和壳核、双侧尾状核ADC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ADC值可为临床预测和早期诊断AD脑内右侧海马和壳核、双侧尾状核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三维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术前评估听神经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57例,术前均接受脑部常规MR及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3D-SPACE序列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等,评估其对相邻脑神经的显示率,并与常规MRI及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57例患者肿瘤均为单发,1例(1/57,1.75%)局限于内听道内,56例(56/57,98.25%)超出内听道口生长;26例(26/57,45.61%)充满内听道底,31例(31/57,54.39%)未充满内听道。57例中,3D-SPACE序列显示实质型肿瘤21例(21/57,36.84%),实质伴囊变型肿瘤35例(35/57,61.40%),囊型肿瘤1例(1/57,1.76%),与术中所见符合率为85.96%(49/57)。3D-SPACE序列对三叉神经脑池段、后组脑神经脑池段、展神经脑池段、面神经内听道段、面神经脑池段及听神经脑池段的显示率分别为100%(57/57)、100%(57/57)、75.44%(43/57)、50.88%(29/57)、17.53%(10/57)和19.30%(11/57),均高于常规MRI (P均<0.05)。结论 3D-SPACE序列可准确显示肿瘤与相邻脑神经的关系,对于术前评估听神经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WI和最小ADC值鉴别诊断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及室管膜瘤的MRI资料,其中室管膜瘤8例、间变性室管膜瘤14例,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平扫、增强和DWI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以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间变性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579±0.245)×10-3 mm2/s,室管膜瘤最小ADC值为(0.943±0.128)×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1,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84(P=0.003),以最小ADC值=0.695×10-3 mm2/s为临界值,鉴别诊断2种肿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1.4%。结论 最小ADC值在儿童颅内间变性室管膜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MR检查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灌注参数[血管渗透性常数(Ktrans)、细胞外血管外间隙容量(ve)、速率常数(kep)和相对强化率的曲线下面积(iAUC)]和ADC值在儿童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脑胶质瘤患儿16例,均行颅脑DCE-MRI和DWI。其中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11例、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5例。记录肿瘤实质区各ROI的灌注参数(Ktrans、ve、kep、iAUC)和ADC值。对灌注参数和ADC值行双样本t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 Ktrans、ve、kep、iAUC和ADC值对鉴别儿童高、低级别胶质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3、0.89、0.77、0.85(P均<0.01)。Ktrans、ve、kep、iAUC、ADC对儿童脑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100%、100%、95%、100%、81%,特异度分别为63%、69%、70%、63%、83%。Ktrans、ve、kep、iAUC和ADC值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界点分别为0.06/min、0.15、0.87/min、3.20、1.04×10-3 mm2/s。结论 DCE-MRI灌注参数和ADC值均可用于儿童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其中DCE-MRI灌注参数的敏感度较高,ADC值的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ADC值的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绝经前和绝经后因子宫以外的盆腔器官病变接受MR检查的女性患者78例,根据其月经状态分为月经期(n=18)、卵泡期(n=20)、黄体期(n=20)和绝经后(n=20)。在ADC伪彩图中测量子宫各层结构(内膜、结合带、肌层)的ADC值,分析并比较不同结构、不同月经状态下子宫ADC值的差异。结果 相同月经状态下,子宫内膜、结合带、肌层间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子宫肌层、内膜、结合带ADC值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各层结构在不同月经状态的ADC值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内膜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月经期、黄体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合带ADC值在月经期、卵泡期与黄体期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绝经后与黄体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层ADC值在绝经后与月经期、卵泡期和黄体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月经状态下正常子宫各层结构ADC值变化较大。利用ADC值评判子宫疾病时,应考虑不同月经状态下的基线ADC值变化。  相似文献   

10.
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实验组:选取经病理证实有宫颈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例;对照组:随机选取无宫颈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6例。分别测量每例患者宫腔内癌灶、宫颈内口、外口的ADC值,进行ROC分析。结果 实验组宫腔内癌灶的ADC均值 ,与宫颈内口的ADC均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66)。对照组宫腔内癌灶ADC均值 显著低于宫颈内口的ADC值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6,P<0.001),与实验组宫腔内癌灶ADC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P=0.47)。以宫颈内口ADC值进行ROC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6,最佳诊断界值为1.02×10-3 mm2/s,敏感度为73.1%,特异度为96.2%。结论 DWI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中脑脚间区弥散信号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特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健康人的横轴位DWI图像[TR/TE=3 200 ms/94 ms,4次信号采集,弥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取0和1 000 s/mm2,矩阵192×192,层厚5 mm,层距1.5 mm,视野=230 mm],其中男111例,女105例,年龄1077岁,平均41.1岁。中脑脚间区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对比信噪比(CNR)和ADC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性别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中脑脚间区的CNR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中脑脚间区信号明显高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信号(CNR 25.48±7.25 vs.18.79±5.60;t=20.465,P=0.000);男女性别间CNR无统计学差异(t=-1.796,P=0.074)。中脑脚间区CNR与年龄呈轻度正相关(r=0.369,P=0.000)。中脑脚间区的ADC值[(696.23±40.43)×10-6 mm2/s]明显低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ADC值[(741.28±44.92)×10-6 mm2/s](t=-14.654,P=0.000)。男女性别间ADC值无统计学差异(t=-1.199,P=0.232)。中脑脚间区的ADC值与年龄没有相关性(r=0.005,P=0.936)。结论正常中脑脚间区在DWI图像中多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性别无关,其ADC值与年龄、性别均没有相关性。DWI联合ADC有助于识别中脑脚间区的信号特征。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可有效地定量区分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方法 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宫颈癌患者及21名正常健康女性行常规MR及DWI,比较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的ADC值。结果 正常宫颈DWI表现为内、中、外带三层结构,平均ADC值分别为(1.41±0.26)×10-3 mm2/s、(1.38±0.32)×10-3 mm2/s、(1.40±0.16)×10-3 mm2/s;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为(1.45±0.27)×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为(1.05±0.14)×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宫颈各层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P<0.05),宫颈内、中、外带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腔分泌物,但无法有效区分正常宫颈三层结构及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13.
MRI表观弥散系数与腰椎间盘退变分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弥散能力与其退变程度、解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下腰痛患者42例,行腰椎MRI,扫描序列为矢状位T1W、T2W及轴位T2W、DTI,椎间盘按Pfirrmann分级。测量不同退变分级及不同解剖水平各椎间盘髓核相对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退变分级、解剖水平与ADC值的相关性。结果 210个椎间盘(L1-2~L5-S1各42个),Pfirrmann分级Ⅱ~Ⅴ级分别为73个、95个、38个、4个。所有椎间盘相对ADC值平均为0.45±0.10,Ⅱ~Ⅴ级分别为0.48±0.08、0.45±0.10、0.42±0.09、0.23±0.15;L1-2~L5-S1分别为0.44±0.08、0.45±0.08、0.45±0.10、0.45±0.11、0.45±0.12。不同退变分级椎间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Ⅲ级与Ⅳ级两组总体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退变分级具有相关性(r=-0.25,P<0.05)。结论 DTI可定量评价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的ADC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无复发病人前列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12例经临床诊断并由MRI检查证实的内分泌治疗后局部复发和13例各项检查均无复发征象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病人.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复发病人前列腺局部增大区域和未复发病人的外周带ADC值.对复发和未复发两组ADC值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所有感兴趣区(31个)的ADC值范围(0.98~1.38)×10-3 mm2/s,平均值(1.12士0.14)×10-3 mm2/s,未复发组所有感兴趣区(56个)的ADC值范围(1.29~2.10)×10-3 mm2/s,平均值(1.65±0.24)×10-3 mm2/s.两组间ADC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9.32,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测量ADC值来诊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有无局部复发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MRI证实的脑干梗死100例,其中急性期组53例(发病时间<2 d)、亚急性期组47例(发病时间2~14 d)。对照组即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呈高信号40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测定各组受检者ADC值。结果脑干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的ADC值分别为(344.72±73.96)×10-6 mm2/s、(425.62±92.86)×10-6 mm2/s,对照组小脑上脚交叉区ADC值为(682.02±36.83)×10-6 mm2/s。经统计学处理,各组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WI和ADC值对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7例脑实质室管膜瘤和34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行常规MR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并测量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15例脑实质室管膜瘤DWI呈高信号,ADC值为(0.90±0.14)×10-3 mm2/s,32例胶质母细胞瘤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为(0.72±0.07)×10-3mm2/s,低于室管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以ADC值0.79×10-3mm2/s为阈值诊断脑实质室管膜瘤与胶质母细胞瘤,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97.1%,准确率为91.8%。结论 DWI及ADC值在脑实质室管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价值。方法对58例高度怀疑肺癌患者(男39例,女19例)行胸部DWI检查,b值选择为50和1000s/mm2,计算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检测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ADC值的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ADC值鉴别肺癌组织学类型的能力。结果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2±0.24)×10-3 mm2/s;非小细胞肺癌的平均ADC值为(1.03±0.24)×10-3 mm2/s,其中腺癌、鳞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4)×10-3 mm2/s、(0.89±0.09)×10-3 mm2/s。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P<0.00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0.04。结论腺癌的平均ADC值显著高于鳞癌;ADC值有助于鉴别肺腺癌和鳞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神经血管线圈和体线圈接收信号测量的颈部良性淋巴结的ADC值与指数化ADC(eADC)值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对15名健康志愿者于同日内分别采用8通道神经血管线圈和体线圈行颈部DWI扫描,b值均取0、800 s/mm2,对比双侧(30个)及左右分侧(各15个)良性淋巴结DWI图、ADC图及eADC图特点,分别测量两种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ADC及eADC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对15名受检者采用两种线圈扫描均获得可测量ADC的图像。神经血管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892±0.165)×10-3 mm2/s,平均eADC值为(0.425±0.068)×10-3 mm2/s;体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0.857±0.142)×10-3 mm2/s,平均eADC值为(0.432±0.057)×10-3 mm2/s。采用两种线圈所获双侧或左右分侧淋巴结的ADC值、e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神经血管线圈或体线圈接收信号对颈部良性淋巴结DWI ADC值的测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