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把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中药称之为清热药。而里热证主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火所致的一类证候,与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炎症相似[1]。现代药理实验结果表明,清热药不仅对细菌、真菌、螺旋体、病毒、原虫等各种病原体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4.
浅议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中药药性的论定是通过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的总结,按现代医学观点,主要是根据其药理作用来确定。一般认为:凡能治热证的药物多属寒性或凉性,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石膏、  相似文献   

5.
中药四气理论研究方法与思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近10年关于四气理论研究的文献,在对四气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作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的研究是现代中医中药的基础研究,平性药的药性研究,与寒热药相比,理论与实验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近年来平性药药性研究的文献,从药理学、物质基础、热力学、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赤芍药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山西、西藏、甘肃等地。以其干燥根入药,味苦,微寒,归肝、脾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不同炮制方法药性有所不同。炒赤芍药性缓和,可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药则活血散瘀力强。赤芍药很早已有药用记载,临床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仆损伤及痈肿疮疡等[1]。  相似文献   

9.
分析青霉素的中药药性理论,认为青霉素属寒凉之性,味苦,归心、肺、脾、肝、肾诸经;根据"取象比类"理论研究,可归于"清热药"之属;根据用量、归经的不同,轻则清热解表,重则解毒排脓,亦有祛风除湿的"风药"特性。基于此,青霉素作为"清热药"可适用于多系统、多病症,是一味药性复杂、功效丰富的"中药"。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护理工作的关键是做好辨证施护,饮食护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饮食护理的意义有三:一是和药物的配合,发挥药性作用,增强药性功能;二是通过饮食补充营养和能量;三是矫正药物的副作用,避免药毒药害。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是饮食护理的前提。四气五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药性寒热温凉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谅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例如清热解毒、凉血、泻、等治疗热证的中药多属寒药或…  相似文献   

11.
论苦味"坚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158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1首。结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方剂以清热解毒、清心凉血、补益气血、温补脾肾、疏肝解郁为主,药性多偏于寒或温,药味甘苦,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胃热盛证、阴虚火旺证、心火上炎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困证、肝郁蕴热证、气血瘀滞证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R语言,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挖掘中药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性泌尿系感染的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中收集中医方剂治疗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方剂数据库,使用R语言来挖掘组方规律。结果:CNKI中满足条件的方剂共104首,包含144种中药。以补虚类、利水渗湿类、清热类药物使用最多,四气以寒为主,五味以甘为主,主入肝、肾、膀胱和胃经,共得到20组频繁药对,4首聚类方。结论:核心频繁药对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间的相互组合,组方以清热利湿为主,同时根据病机特点,不忘补虚行气活血。  相似文献   

14.
尿道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为已婚女性常见病,治疗颇为棘手。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患者特征,将尿道综合征分成5个类型论治,提出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湿热内困、下注膀胱,可兼气滞、血瘀、阴亏,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为病,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困蕴化而成。除湿热之邪,湿宜“温”化,热要“凉”清。治疗湿热之证,要寒、温药并用,寒而不过以免助湿,温而不多以防助热,四诊合参,在定性湿热的基础上,仔细分辨“湿”与“热”孰重孰轻,准确把握寒、温药的用药比例,小心进退,力求无偏,是治疗湿热证有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报道采用清热解毒、清气凉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四法联用,多途径、多剂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30例。对照组16例,按照西医常规处理。通过上述病例观察到:起病急骤、传变迅速、诸证并见为流行性出血热传变之特点;疫毒、邪火、正虚、血瘀是其传变的关键;多法联用、早期用药能有效截断传变途径,全面改善人体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6.
蔡志敏  李岩  郭健 《天津中医药》2011,28(6):484-485
肉桂性浑厚凝降入下焦补命门火,为升发火热之品,故多用于命火息微,脾肾阳衰,阴寒内聚之阴霾四布日沉海底之疾.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其与他药相配伍使用每多收到良好效果,其中有些小剂量配伍(多在3~5 g)更是有四两拔千斤之妙.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机在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亏虚、阴血不足或因脾虚痰郁、水土饮食的影响,导致七情所伤,造成气机郁滞,津液不行,凝聚成痰。因此,应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清法"思想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清热泻火,清热化痰,还是滋阴清热都是活用"清法"治疗甲亢的具体表现。药物当中,清热药为第一位,主要是清热泻火药。临床上,医师注重的是辨证施治,在运用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甲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清法"灵活结合"三焦辨证"的思想共同治疗甲亢,往往会取得良好的疗效。作为一名现代中医师,"清法"治疗甲亢是其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他譬如活血化瘀、疏肝健脾等法也在临床上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古今中暑病的医案,对治疗中暑病的方药使用和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有几个趋势:(1)古今均以白虎汤类清气分热方剂的使用为多,古代医案中较多用包含祛暑利湿的碧玉散、益元散、六一散等小方,而现代医案中有自制方的出现。(2)古今均常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养阴类药物,古代医家偏重化痰开窍而现代医家偏重祛湿。(3)从古至今治疗中暑病方剂的药味数有所增加,常用药物的剂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3年中医治疗狼疮肾炎的文献,分析探讨中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篇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中,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1276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共29味,累计使用频次702次,累计频率55.02%;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5类药使用较多,累积频率达84.41%;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狼疮性肾炎多用清热药凉血解毒、补虚药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敛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小儿多见,也有部分成人发病。病因有外感和内伤,病机有虚实,实则热毒迫血妄行,虚则阴虚内热伤络,气虚失于统摄;病情迁延则气虚致瘀,瘀血阻络又易导致血液溢于脉外而复发。小儿外感因素居多,成人与饮食、情志和劳伤等因素更密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均可致病。有阳络伤和阴络伤以及伤经络和伤脏腑不同",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临床证型有热毒伤络、阴虚火旺、气不摄血和瘀血阻络等,热毒伤络型带有明显外感特征,其余三个证型则表现为内伤特征。前者多以疏风清热或清热解毒联合凉血止血方法,其余三个证型则滋阴清热或降火、健脾益气摄血或活血化瘀止血等。治疗体现止血、消瘀、宁血、养血总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